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确保农民主体性成为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问题。通过对 Y 村合作社产业发展过程展开分析,认为农民主体性可以通过目标统筹与组织再造,从发展意识、发展权益与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得以呈现。其中,目标统筹即农民行动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的统一,形成激活农民发展意识的合力;组织再造即发展以农民为核心要素的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以紧密利益关联、社会关系增进农民发展权益,以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参与空间提升农民发展能力。最后指出,农民主体性既需要依托产业发展所构建的行动基础,也需要从农民的视角把握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提升产业振兴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科技创新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重要作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和驱动。通过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运行机理,发现目前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存在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不健全、创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有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政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份额。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后劲与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因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S镇国际慢城项目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市场、社会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中协同共治的三维分析框架,指出在组织管理、源投入和政策指引上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存在规划滞后和项目先行,政府政绩主导下盲目开发、旅游产业与乡村发展耦合性偏离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应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多方资金的整合机制以及多重利益的协调机制,共同克服管理程序缺乏严格规范、项目投入缺少市场研判、政策指引不力等问题,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本文从资源配置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品牌经济效应和协同共享效应五个维度厘清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理论逻辑,剖析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据此提出了相对应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维护难度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低、品牌难以有效运作等是制约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多措施推进品牌建设、全过程确保品牌品质、全方位优化供应管理和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以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效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实际主体互动,造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权利空间,因受政府力量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被重塑,造成旅游空间与乡村社会权利空间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导致农民的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权、旅游经济分配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被资本主体吸纳,造成农民权利空间的挤压。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保护农民的权利空间,应基于“平等”和“共享”的权利保障原则,探索出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农民乡村权利的协调包容发展路径,从而促使产业发展有效契合乡村振兴目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脱贫攻坚结束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后,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政策环境转型、外在扶持力度减弱等新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H县创新探索出了以“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为核心的联村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弥合产业发展的市场边界与村庄的行政边界不一致的罅隙,通过跨域机制、整合机制与链接机制打破乡村产业跨边界发展的梗阻,有效整合不同主体的多方资源,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并最终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联村发展不仅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直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政策目标的实现。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农民组织化是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方式。通过建构“参与单元-市场流向”分析框架,探讨农民市场参与方式对村庄社会资本、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对江汉平原稻虾产业中农民组织化参与市场实践的考察,发现农民组织化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通过村庄社会动员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村级组织的农民动员和农民家庭的关系动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以家庭经营为主体、村庄集聚的组织化市场参与形式。同时,在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多元市场主体,他们在长远利益预期驱动下偏好回避竞争策略,高度依赖村庄社会资本与乡土人情发挥作用。社会资本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民的有机组织和有效整合,通过农民组织化提高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分类: 行政管理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理清资源型乡贤返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机制,是将外部资源转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关键。研究发现,资源型乡贤返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行动,既回应自身市场获利的经济属性,又有贡献反馈家乡和带动村民主体增收致富的传统社会属性,在疫情后还具有稳定地方经济和发展秩序的新社会属性。该群体通过政策嵌入、组织嵌入、关系嵌入等路径与村庄社会实现深度融合,与地方政府、分化村民等多元主体之间形成互惠合作的产业共同体。同时,资源型乡贤“家乡人”的地缘身份和共同产业利益的联结,助力形成的多元主体共同规约的经济风险防范举措,以及国家制度规范和村庄公共性双重约束的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实现了资源型乡贤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可持续性结合发展。此外,还需增强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监督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乡贤的组织与引领,以应对资源型乡贤向营利资本的异变转型。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农村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探讨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至2022年面板数据,验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互动效应,测算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趋势和首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互动效应,2013年以来协调发展程度逐年增高,已经顺利进入中度协调时期。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始终领先但出现瓶颈,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不再落后且增速较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逐渐落后但发展潜力大。当前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农业科技人员占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据此,应该构建产教融合的社会支持机制,制定强针对性的专项发展策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地方政府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文章基于嵌入理论和赋权理论,构筑“差序嵌入-治理赋权”的分析框架,并对霍山石斛产业发展实践进行历时性观察,以剖析地方政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场域,地方政府根据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采取差异化的嵌入与赋权模式,助推产业振兴。产业艰难起步期,面对资源稀缺的挑战,地方政府采取“制度嵌入+科技赋权”的产业振兴模式,通过任务导向型资源拼凑,促进乡村产业内生;产业规模成长期,面对规模受限的问题,地方政府转向“关系嵌入+要素赋权”的产业振兴模式,利用乡村关系网络,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与规范化,增强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产业适应调整期,面对内外部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采取“资本嵌入+品牌赋权”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引入工商资本,实现乡村产业品牌建设和产品升级,最终促进乡村内外部主体的协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本文以新内源发展理论为指引,着眼主体、资源、空间三维度,选取浙江省顺鑫村和湖南省翁草村、小河乡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并将其产业发展路径分别归纳为主体协同互动、资源整合互利和空间交流互融。研究发现可通过互促共振的“内外链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机制:一是“内外主体链接”,基层政府和企业的外部推力以及村组织、村民和乡村精英的内部拉力共同作用,促进内外部主体的协同互动;二是“内外资源链接”,资源下乡的直接助力以及资源内生的潜在引力共同作用,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互利;三是“内外空间链接”,现实空间的内部重塑和数字空间的外部接入共同作用,实现乡村内外空间的交流互融。“内外链接”三维度互相促进,整合内外要素共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是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安居乐业”和“乐业安居”两种不同的人口流动类型,以陕西省元村人才回流实践为个案,分析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元村的人才回流实践主要经历了“城归精英”返乡、关系型扩展和制度化吸纳三个阶段。“城归精英”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先利用社会关系培育村庄产业,再通过职业关系发展村庄产业,进而通过壮大产业规模,吸引更多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城归精英”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归精英”的回流不仅带来了乡村人力资本的回流,也带来了乡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回流,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乡村人口主体性的回归。“乐业”是实现“安居”的前提,“安居”是实现“乐业”的保障,乡村人才回流必须与乡村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以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回流,同时以劳动力回流带动产业发展,方能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的人才振兴目标。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资本与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利用资本下乡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调研发现,农村资源及其支配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受限于市场交换互动模式的有限适用性,资本主体无法与农村资源主体形成良好互动,因而难以自行整合农村资源。村社组织具有“四位一体”的角色属性,可以灵活对接资本主体与农村资源主体。由村社组织主导农村产业发展时,可以将“资本整合农村资源”的过程转化为“村社组织整合资本与农村资源”的过程。村社组织一方面可以依靠利益互嵌实现与资本主体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四位一体”的角色属性实现与农村资源主体的灵活对接,进而充分整合资本和农村资源,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村社组织的主导作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参加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的1236名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调研,总结了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剖析了当前培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和提升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群体已初具规模,群体越发开放化、多元化、专业化,体现出年富力强、融合发展、效率提升等新特点.调研显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面临培育需求与参训目标存在 “岔口”、数字农业赋能发展能力不足、品牌建设限制盈利能力、缺乏辐射带动和资源转化的有效路径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从探索全员覆盖的 “开环教育”、强化搭建服务平台、赋能新业态运营、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四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成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数字经济是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迫切需要和动力源泉。本文分析阐述了以设施赋能、数据赋能、技术赋能为主要方式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具体体现为数字基础设施加速乡村产业规模聚集发展,数据要素助推乡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数字技术催生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存在数字政策法规缺位、基础设施不完善、投入机制不健全、数字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梳理典型国家发展实践,本文认为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健全顶层设计、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加大数字人才支持等。基于此,提出了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策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效率与资源配置、融资渠道与成本、产业结构升级与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与人才短缺、风险评估与管理难度较大、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融合较低等难点。要想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就需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增强金融服务供给与人才培养、完善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全面提升农民收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乡村产业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论述实现内源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特色资源禀赋、群体动员和政策扶持是实现内源式发展的基本条件;认为市场需求是直接发展动力,但是要通过精英主导的中介作用、分配机制的调节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动力作用;最后根据产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才制约、制度制约和产业链制约,提出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市场需求挖掘、资源集聚、产业路径扩展、人才培养、权责利分配机制来协助布局内源式发展框架,从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更具创新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乡村产业体系协同完整和乡村产业链提质增效都起着重要驱动作用。但当前所面临的技术壁垒与人才缺乏之困点、设施滞后与资金不足之困顿、监管缺位与体制僵化之困阻、大干快上与资源错用之困局构成了妨碍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创新人才机制,发展关键技术;激活社会资本,加快设施建设;完善治理体制,深化数字监管;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资源配置,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 2012-2022 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研究数字产业化对乡村产业振兴韧性的直接效应及跨境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韧性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产业化能够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韧性,在引人中介变量后该实证结果依然显著:数字产业化对乡村产业振兴韧性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数字产业化能够通过提高跨境电商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韧性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振兴韧性,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应有之举,探寻其促进动能和赋能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1659个县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内生性问题基础上,从产业融合视角考察数字金融对县域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县域内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具体地县域数字金融指数增长1个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提升0083个点,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在不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在中西部县域、农业大县、国家贫困县中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果更明显.产业融合是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路径,但当前主要通过第一第三产业融合来实现,第一、第二产业融合的中介作用尚未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