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离身”到“具身”:档案展览的身体转向与行动逻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 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 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 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 园本教研中的教师负担:视域下的审视与突破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1-09

    摘要:园本教研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下的园本教研却陷入教师主体性困境。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分析发现,这跟教研管理者受传统认知观局限忽略了对教师身心的关注从而造成教师参与教研的负担有关。园本教研中的教师负担包括身体负担、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要想消解教师负担需从三个方面着手:回归教师的身体价值,实现园本教研的身体转向;创设具身的园本教研环境,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给养;关注教师的整全发展,彰显教师的生命意义。

  • 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跨学科为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随着旅游研究的日益深入,引入跨学科的新兴理论并合理应用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趋势性的热点问题。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对于身体及情境的嵌入性依赖与互动关系,具有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双重理论背景,为旅游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文章基于对具身认知理论渊源及其内涵的认识,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对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意义,为应用具身认知理论开展旅游研究提出了思路。从科学研究应用意义来看,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从跨学科视角解释旅游者行为、体验及其形成的理论优势,可以帮助旅游研究者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壁垒,从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跨学科旅游研究范式。

  • 理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实践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和劳动教育都重视身体和环境在人的认知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实现了认知、身体与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本质是满足学生“身体的需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简单的体力劳动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复杂、抽象的脑力劳动在学生劳动生活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传统认知心理学主导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忽视学生身体劳动,教育途径缺乏专业性,评价制度陈旧和劳动教育被虚化、软化、边缘化等问题,而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高校劳动教育应回归大学生“身体主体”本位,调适劳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身体的基础作用,通过不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改进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 三维体悟:在中建构新知——以《认识毫米》教学片段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具身认知观中,身体是学生进行知识感知与获取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小学数学为背景,从体验、感知、获得三维体悟,并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探寻“具身性活动”的源动力,检验“具身性活动”的合理和感受“具身性活动”的真价值三个层次,浅谈在具身认知中新知的建构过程。 

  • 具身智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具身智能可以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重构提供技术范式。虚拟空间的“缺场”常见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身”与“离身”呈现出新的空间形态。具体讲,未来人机关系重构可以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全新、全息、全景式的空间实践,进而强化身体在场与虚拟感知;情境重构使共时、历时的信息流动成为可能,身体可在表象空间中实现自主的探索与体验;数字化技术联结主体的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记忆,可以激发潜在的、深层次的身体互动。这不仅是空间权力秩序的多主体共建结果,而且会推动技术架构的跨领域整合,最终实现数字化空间育人功能的延展。

  • 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的逻辑转向与变革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12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既是对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突破与超越,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深陷身心二元论认知误区,成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堕距”和表征主义知识观发生的根源,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危机预警,青少年“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价值迷思。为了有效回应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的理性回归,突破传统青少年身体教育的深层困局,通过研判与破解身心二元论的矛头之源与“离身化”知识危机,厘清与阐明身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谱系与意义重构。立足身体主体性、感知性与互动性,探讨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由“知识本位”提升为“素养本位”的内在逻辑。进而从“技术讲解”到“知识构建”,“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能力整合”到“意义反思”的实践超越中,探寻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生成的教学变革。

  • ChatGPT 赋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场景与实践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 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数智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已逐渐深入人心,ChatGPT 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和教育生态重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旨在将ChatGPT 工具应用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打造基于ChatGPT 应用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人机协同教学范式,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改革并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工具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和高校高质量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综述ChatGPT 全球教育应用现状并揭示ChatGPT 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问题,综合分析ChatGPT 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同时开展实践教学对比,并通过“访谈+ 问卷”形式调查师生的教学满意度,以检验ChatGPT 教学应用效果、总结教学问题、提出教学改进策略。[结果/ 结论]ChatGPT 能有效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师生对ChatGPT 的教学应用也反馈良好。ChatGPT 应用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管理,并能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提升学习能动性,催生高阶思维和科研创新力。同时,ChatGPT 应用也会引发工具滥用、知识误导、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要辩证看待ChatGPT 的教学应用,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和应用ChatGPT;另一方面,也要关注ChatGPT 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并制定前瞻性的教学管理政策和准则来规范ChatGPT 应用,以充分发挥ChatGPT 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

  • 个人劳动素养对师范生劳动教育素养的影响:劳动情感的中介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师范生的劳动教育素养关系着未来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个人劳动素养往往与师范生的劳动教育素养有关。在湖南、吉林、陕西、福建等 9 个省份 20 多所师范院校发放调查问卷 2108 份,综合利用描述统计、相关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拟等方式,分析个人劳动素养对师范生劳动教育素养的影响及劳动情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不同类型师范生的劳动教育素养存在差异,文科类师范生比音体美类、理工科类师范生的劳动教育素养更高,女生比男生的劳动教育素养更高。为此,师范生需要差异化培养,重点关注师范生个人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增进其劳动情感,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教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