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经典生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于经典本身的“永不耗尽”,而本文试图以奥德修斯逃离卡鲁普索之海岛的过程再现《奥德赛》的细致与丰富。在《奥德赛》的第五卷之中,荷马唱诵了奥德修斯孤身一人穿越茫茫大海的航程,其核心情节依次为:孤岛求生、驾船出海、遭遇风暴、海难余生。正是在神意晦暗与自我决断、死亡威胁与求生意志之间,奥德修斯展现了不凡的勇气、狡黠的计谋、实际的能力与生命的韧性,最终跨越了危险重重的大海,回归了属人的世界。这一卷也因富含种种再现人-海关系的主题与原型而成为西方航海叙事中的经典篇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早期文本中,器物凝聚着社会文化内容。从横截面切入,考察器物的制作和使用、种类和形态、功用和场合,以及对语言和思想的渗透,是一条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器物之意义的考察,如果跳出作为修辞学的隐喻,我们可以发现更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方式。事实上,人们对事物命名的方式,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在此系统之中,器物参与了事物的制名方式。这是由于器物与社会生活中的礼制、道德和规范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以器物制名,体现出器物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规定。可见,在参照器物的基础上,人们制定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器物凝聚了语文学意义上的概念史。元典之话语功能在于生长出中华文化的根隐喻,确立了后世得以言说的公共概念,这为中华文明构筑了思想根基。在此过程中,器物成为意义赖以生成的原型、名称和隐喻。探寻器物经验在古典语境中的线索,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行踪,对探讨现代精神秩序具有参照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时空美学危机背景下, 西部的空间意义得以凸显。 滞缓的时间与边缘的空间是西部叙事产生的逻辑基础, 催生出西部文学的原乡母题, 时间的还乡指向于历史的寻根, 而更彻底的还乡是在逻辑架构上回到自然与人、 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上来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回到自然与人维度, 西部文学孕育出自然崇拜与生命意识等具体形态。 回到人与人维度, 西部文学对权力秩序与异化有穿透性认识, 在对现代题材演绎中构筑起回归古典生存真相的反现代性叙事, 在生命力主题与权力秩序的复合主题下, 英雄悲剧、“殉” 叙事成为其叙事典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14
摘要:教学《红烛》,可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将“红烛”意象放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历史长河中,引导学生从意象呈现、主题表现、审美风格三个方面,审视考察闻一多对“红烛”意象进行超越传统的创新和突破,赋予“红烛”意象以新的内涵,以开拓学生的审美鉴赏视野,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提升诗歌鉴赏力。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课例片段的分析,讨论了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中遵循的主要模式。在一节“加速 溶解”的课例中,一名学生对溶解定义的理解与教材出现较大偏差。本文作者在访谈后认为,该学生将教师 课上胭脂红溶于水现象的特征定为了原型,通过原型匹配的方式建立溶解概念。这与目前建构主义的概念 观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本文提出:对于具体概念,原型匹配是学生更加偏好的概念学习模式。由此或可 衍生出基于原型观的教学思路。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6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纸质档案保护的重点在于缓解存储过程中酸化老化对纸张带来的伤害,以延长档案的 保存寿命。研究首次采用氨丙基改性碳酸钙与还原型纳米纤维素(rCNFs)保护液,分次喷涂于老 化纸张表面对其进行脱酸和增强处理。结果表明,经改性碳酸钙和rCNFs处理后的纸样pH值可达 8.31,碱储达 0.806 mol/kg,抗张强度增加 42.21%,纸样白度有一定提升,视觉效果不受影响。经对比 实验发现,改性碳酸钙与rCNFs保护液具有优良的脱酸和增强效果,可作为纸质档案保护的一种新方 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唐璜故事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世人关注。相应地,唐璜形象也早已超越了某一特定语境而成为人类审视自身生命欲望、行为动机和心灵诉求的集体无意识。唐璜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原型,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神话与传说,作为人类意志的象征,他始终扎根于尘世并持续沉浸在刹那的生命感受和审美想象中。如今,唐璜已在不同的国别文学中生成了大量变体,如西班牙版“被迫忏悔的唐璜”、意大利版“喜剧版唐璜”、法国的“唐璜热”现象、英语界的“拜伦式唐璜”、德语界的“理想者唐璜”以及俄国版“亦正亦邪的唐璜”,等等。唐璜将持续游走在民间传说、历史现实和文学虚构之间,而他越难为文学和文化的渔网所捕获和定型,就越具有非凡的神话色彩、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