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通过对商品、资本和异化的分析,马克思以独特的理论路径对现代性进行了诊断。这种诊断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维度,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关切、形而上学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把握。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维度与后现代哲学具有重要的差异,它对现代性的批判并非导致碎片化的否定和颠覆。对马克思哲学的启蒙式理解或后现代性理解都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马克思是现代性的批判性重建者。他不仅完成了现代性的病理学诊断,而且对它的发生原因和未来前景进行了诠释,做出了预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健全的、超越性的现代性立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批判挑战思维、去中心化、多维叙事等特征,为社群档案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 启示。社群档案作为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拓展档案工作职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动下,社 群档案经历了主体认知变革、工作走向多元化、内容叙事化等发展变化。在当前国内环境下,应当依靠社群档案主体的 主动构建,深入构建社群实践的各个领域,促进社群档案叙事体系的发展,最终达成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认同,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批判挑战思维、去中心化、多维叙事等特征,为社群档案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 启示。社群档案作为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拓展档案工作职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动下,社 群档案经历了主体认知变革、工作走向多元化、内容叙事化等发展变化。在当前国内环境下,应当依靠社群档案主体的 主动构建,深入构建社群实践的各个领域,促进社群档案叙事体系的发展,最终达成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认同,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自20世纪中叶香农和维纳在信息科学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关于信息的哲学研究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被不同程度地发掘和讨论。有必要对这些研究进行考察与归纳,以展现信息哲学不同研究进路的特征,并深化对信息哲学和信息本质的认识。从不同的哲学学派背景出发,对信息哲学研究进行分类比较、观点梳理、关系分析与内容评价,概括起来有四条进路:语义学进路、后现代主义进路、现象学进路和自然主义进路。这四条进路对信息本质的哲学探索各具特色,也有共鸣,均以自身的独特视角展现了信息时代的哲学诉求。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1-08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核心是重新思考档案的价值、档案工作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这种重新思考有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来审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为其提供价值导向和理论参考,具体表现在:档案记忆观指引建构立体的全民记忆; “档案与身份认同”倡导增强公民归属感;档案多元论强调进行多维审视;“社群档案”呼吁关注特殊群体;“档案情感价值”鼓励倾注情感关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后现代社会”理论解构现代理论的理性根基,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以及去组织化的总体特征,倡导差异、容忍、协商和参与原则。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心态特征变化明显。从“后现代社会”呈现的随机性、流动性、风险性、知识性、差异性、个别性、信息性等特征来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们的自信、从容、理性,同时伴随不安、迷茫等社会心态的媗变。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要加强社会风险的应对意识、社会心态的引导意识、集体记忆的认同意识、制度设计的优化意识,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同时要改革突发公共卫生安全的治理机制,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增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面集体记忆。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后现代语境下的档案与身份认同》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该书解释了对后现代语境下的档案与身份认同进行研究的缘由,系统论证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档案与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辨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创新性提出档案动态参与身份认同建构的新机制、新策略,及其引申的前景与困境。无论是在理论思辨探讨方面还是在实践创新指导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促进了后现代档案学理论与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摘要:詹姆逊对《资本论》的非政治再现只是后现代“认知测绘”的一个基本操作。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的微观考察,詹姆逊认为马克思没有阐述政治与革命的问题,或者马克思把其间隐含或突然出现的政治与革命观点被对立统一的严谨论证表达方式自我否定了,而其中最有政治革命性的历史预言则是一次“更重要的断裂”。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中的时间、空间与辩证法三个维度的专门透视,詹姆逊确认其中没有政治革命性的内容,总结得出《资本论》第一卷没有政治结论的政治结论。詹姆逊对《资本论》的非政治再现,意在告别宏大社会政治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非整体性的理解,也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幻灭,走向后现代微观政治文化批判的生存策略的再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质疑档案客观性的声音中尤以档案记忆观中对权力和档案关系的研究为甚。文章首先简 述了质疑的滥觞与后患,然后基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视角从理论角度对质疑档案客观性的声音进行思考,认为档案及档 案管理工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并非水火不容,主观性更不是对客观性的“玷污”,通过戳破质疑的“纸老虎”为档案正名。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导致一系列历史诠释中的偏误。作为历史学家,我们的使命是捍卫历史,但这个捍卫绝非故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吸收新鲜思想理论的血液中更新历史研究的生命。对于人类来说,历史学是这样重要,因为“人是历史学的唯一对象”,“历史学必须捍卫人的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像吕西安·费弗尔那样,“为历史而战”。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英美田园主义思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乡村—自然—弱势群体—生态的价值模块抵制和反抗城市—文化—强势群体—社会的价值模块。英美生态批评界虽高度评价田园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原始生态智慧,却对其是否足以认识和应对生态危机产生了异议。后田园和后现代田园概念是在后工业化社会生态危机语境下的复杂型田园想象。后(现代)田园理念继承了田园主义的多维框架,延续了田园话语的复杂性、时代性、批判性、适应性,以辩证和平等主义取代二元对立和等级化的思维方式,积极承担维养生态系统的伦理责任,是面向现实、融合矛盾、积极入世的田园主义理念。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是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及策展人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的代表著作《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中译本的译后记,译者在此文中概述他的生平及其在后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克林普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文集中,分为导论、博物馆里的摄影、雕塑的终结、后现代史4个部分,阐释建立在福柯博物馆考古学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是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及策展人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的代表著作《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中译本的译后记,译者在此文中概述他的生平及其在后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克林普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文集中,分为导论、博物馆里的摄影、雕塑的终结、后现代史4个部分,阐释建立在福柯博物馆考古学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是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及策展人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的代表著作《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中译本的译后记,译者在此文中概述他的生平及其在后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克林普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文集中,分为导论、博物馆里的摄影、雕塑的终结、后现代史4个部分,阐释建立在福柯博物馆考古学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是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及策展人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的代表著作《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中译本的译后记,译者在此文中概述他的生平及其在后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克林普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文集中,分为导论、博物馆里的摄影、雕塑的终结、后现代史4个部分,阐释建立在福柯博物馆考古学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理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文学界“以虚构书写真实”的“自撰小说”(autofiction)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重要的发展,对传统的自传叙事提出挑战。以乔治·佩雷克的《W或童年的回忆》(1975)和娜塔丽·萨罗特的《童年》(1983)两个“自撰”文本为中心,结合1960-80年代法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探究这一新变的具体形态特征与意义。两部作品都采用“双重书写”结构,以碎片、跳跃的叙事形式呈现个体微观的“小叙事”;在怀疑和断裂中打破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进而实现“不可言说”之物的表达与探知后现代社会的独特情绪感知的目标。但它们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别:两种书写肇源于不同的心理动力,致使它们在言说意图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重大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自撰”的书写形态:或以虚构序列指涉集体历史在个人伤痛中的朦胧阴影,或以独白对话引向外界“向性”所引发的内在活动和自我分裂。由此对其叙事特征与主题思想进行细致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文类及同时期法国文化的认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09-20
摘要:在当今世界变局下,价值(观)传播应超越单纯的“形象塑造”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轴。讲好“中国故事”在此之中起到关键作用。贾樟柯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1)是这一新常态的典型案例。它借助村民和作家的讲述,呈现和叙述中国(乡土)在1949年后的演变,由此展现导演心目中的中国当代史的变迁历程。通过分析其叙事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它安排的人物访谈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传统社会主义时代党的模范干部发动群众改造乡村的时代经验,与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的变迁。但它对于这种社会主义另类现代性的追求表现不足,对于两个时代的过渡语焉不详,对于带来中国崛起的时代变革也无力理解和呈现。这些局限性源于编导在文化认同上的暧昧,而其根源在于其精英史观及其潜在的西化=现代化的观念,而这也造成了影片“公共意识”的缺乏。这提醒我们当下所谓“微观史学”与“口述史”等叙述模式中隐含的后现代史观的偏颇,也启示我们坚持价值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在融通共同情感下传播核心价值,将“文化折扣”有效转化为“文化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