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最能显示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正是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理想与现实形成了最鲜明,或许还是对人类最讽刺的对照。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考察,需要特别注意具有可行性的规则。借助康德与罗尔斯这两位相隔两百年的哲学家,可以尝试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考察战争与和平的原则规范及其论证。康德在1795年出版了《永久和平论》,论述了“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正式条款与和平保证。罗尔斯在1993—1998年完成了《万民法》,论述了万民法的基本理念与诸项原则。在聚焦于对这些原则规范的比较和论证的同时,也可参照历史的验证和有关人性的思考,或许能形成一种适应当下国际形势的新的战争与和平的伦理规则。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北碚先后主持了22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本是“落后地区”的北碚通过社会整合、冲突转化、各种资源价值实现等方式既发挥了“后发优势”,又获得包括“和平红利”在内的多重红利,还成功构建起低成本且符合城乡社会转型需要的治理结构,使得各种资源回流乡村,同时也发展出以民生为导向,强调社会参与的创新性社会企业与城乡融合的新局面。这些独特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韦伯研究领域的一个挑战是其学术与政治的某种分立乃至张力。本文提倡一种贯通式的韦伯文献阅读方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争体验为前提,梳理韦伯的诸多政治参与和学术研究,以精神劳动概念统合其战时贡献的四个层次:组建战时医院等实际行动层次;参与外交和谈、政党政治等制度建设层次;积极发挥社会影响的公共舆论层次;著述、教学的学术研究层次。本文认为,有关战争的理论思考是韦伯战时论述中一条隐在的线索,以新教伦理的研究为立足点,他反对所谓战争有助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命题;从其诸多战时政治评论之中,可以提炼出战争与和平的某种辩证关系;其背后是一个普遍而无定形的权力逻辑。正是通过其精神劳动,韦伯自身也彰显出从被动的战争之民到主动担当的政治人的转变。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将战争作为基础理论问题纳入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之中。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与那些源于经济或领土利益的冲突相比,文化冲突更持久。我们应特别关注文化与冲突相关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还应重视文化与和平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全球化世界中的和平潜力,积极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和平文化。所有文化都需要认识到非暴力的精神存在于自己的社区内部以及文化间的关系中。通过全球网络的创建和利用,和平的主要基础条件已经存在,文化的核心期望和伦理要求也在加速实现。非暴力的精神聚焦于“第三方”,接受和信任第三种力量是全球和平趋势的基础。从文化意义上看,和平实际上是宽容与交往的结果,即相信有一种力量可以将人类以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发出“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彰显了中国推动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0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二战期间,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在德军闪电战的袭击下被完全摧毁。 而大教堂在战后重建中,构建了超 越传统战争磨难印象的和平教育空间,旨在打破仇恨和偏见的创伤循环。 大教堂的神职人员也积极创造与德 国对话机会,利用“法衣室重建项目”“德累斯顿和解项目”等行动,直接推动战后英德关系的“破冰”,使大教堂 成为英德和解的“缓冲地带”。 大教堂策略性地开展对德和解的“记忆治愈”教育,为两国解除误解与仇恨,建 立信任与合作奠定基础。 随着和平建设议题不断更新,大教堂的和平教育实践不再局限于战争及其衍生问题, 而是通过“欧洲愿景”等项目,有效推动战后欧洲的团结与一体化进程。 大教堂的重生由此被赋予了城市命运 和国家精神重振的象征,持续创新的教育实践议题不断巩固着其作为“国际和解中心”的地位。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以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下文简称亚太和平会议)专用礼品设计为例,追溯当年清华大学营建系师法传统、活化创新的实践探索。当时林徽因先生带领常沙娜等年轻设计师,以敦煌莫高窟第314 窟隋代藻井图案为灵感来源,结合时代精神和功能特征,圆满完成了契合会议主题的和平鸽专属礼品丝巾设计。70 年过去了,国礼和平鸽丝巾传递出的功能与审美、传统与时尚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以及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装饰韵味的设计方法,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仍然具有示范性启示作用。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05-10
摘要:冷战结束后,国内冲突逐步成为世界武装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冲突调解是构建冲突国国内和平的关键一环。伴随着和平建构主题的多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逐步成为当今时代各类冲突中活跃的调解主体。然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停实效始终备受争议。一方面,国际非政府组织宣称可凭借其在中立性、道义性上的优势对国内冲突进行有效调停;另一方面,强制能力的缺乏也使其难以在实施环节有所作为。因此,研究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调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界定冲突层级,对于理解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解效力至关重要。不同层级的冲突顺应不同的冲突逻辑,不同的冲突逻辑则生发不同的冲突情境与格局。在底层冲突中,碎片化和多元主体并存的冲突格局更适合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运作;而在顶层冲突中,其强制能力不足的缺点遭到放大。基于这一逻辑,在调解活动中与主权国家展开合作则有望强化其调解效力。通过对非洲和平进程展开的实证研究说明,评价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解效果特别是在非洲地区的调解效果需要考虑冲突层级等限定条件,并将其与多元主体的互动纳入考量范围。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冲突调停中应与主权国家的调停体系进行密切配合,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国际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整合主权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多方治理行为体的作用,可有效地提升冲突调停的可能性。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与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及其催生的知识生产也成为重塑世界政治的关键变量。核中心主导的庞大的核技术研发系统帮助苏联形成了同美国分庭抗礼的战略核力量,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影响力输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知识生产使苏联成为核时代的技术高地,增强了苏联政治军事实力,扩大了苏联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影响力,并在后冷战时期巩固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技术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考察苏联核中心的发展及其对苏联国力的影响,将为新时代的科技进步与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49年北平国共和平谈判,不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均产生巨大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因之发生变化。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美国政府发起“和平攻势”,要求蒋介石退位,让李宗仁上位进行国共和谈。为了使中共同意举行和谈,美国政府企图通过联合国调停。为了阻止中共将革命进行到底,美国政府提出谈判“划江而治”和联合政府两大问题。中共反对“划江而治”和有反对派参加的联合政府,故美国的企图不可能得逞。美国政府见此,要求李宗仁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其“和平攻势”转到竭力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上来。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现代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是当下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追求的发展主题。现代化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变革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得到确证,资本主义文明的积弊让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各种危机的倒逼中逐渐丧失“权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样本,解决了诸多现实发展问题,走出了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现代化之路。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思想、实践方式、价值标准等方面都呈现给世界新的价值,真正为人类追求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共同富裕提出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本文认为: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应当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从人口规模看,共同富裕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从覆盖面看,我国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幸福;从实现维度看,共同富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富足,而是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内的全方位的文明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从发展环境看,努力建设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好和平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中国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规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路径,以供参考。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河北法学》
摘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上本质要求的路径表达。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大叙事置于宪法逻辑中的一类价值样态,往往依托相关宪法规范设定以及变迁,成就其根本法规范基础并实现同步更新。相应的宪法价值构造不妨依托主旨意涵、宪法价值要素及其宪法价值导向要义,从价值层面围绕现行宪法蕴含的和平发展理念来具体解析。作为目的性价值的和平道路现代化和作为道德性价值的发展道路现代化成就了所涉主旨意涵的二元面向,并分别指向文明、安全与主权宪法价值要素,以及协同、可持续与互利共赢宪法价值要素。最终可以之为例证,探究其他特征面向的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宪法逻辑中的理想模式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