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治求均平”传统的现代绍续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作为社会财富公正分配的基础,以“计口授田”的方式在人民中均平分配田宅,是实现“治世”的基础,这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一项基本经验。近代中国革命中,土地问题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中心议题。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但未能真正实施。中国共产党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本土文化中根深脉远的“均平”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不同革命阶段的任务需要而持续推进土地改革。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既是对周、汉、唐时代“均平”土地传统的现代绍续,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应用,由此更进一步终结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的“均平”理想和“均平之治”的历史目标,以此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础。

  • 土地、地租与国家:民国土地革命的“第三条道路” ——略论萧铮理论及其德国思想起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史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曾尝试推行土地改革政策。萧铮是这一实践的主导者,主张扶植自耕农,强调通过地租重建国家和国民之间的关系。萧铮的理论既以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为后盾,又吸收了达马熙克“地租归公”的主张,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经验对两人的主张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尝试调和国家与国民,介于自由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 “三权分置”背景下中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费问题研究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正,体现在中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征收目的、征收程序、补偿安置对象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三权分置”背景下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国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存在土地征收补偿费纠纷司法救济界限不明确、土地补偿标准较“公平合理补偿”原则有差距、土地征收补偿权益分配体系不明确等问题,被征收土地的主体权益保护与救济不足,需要建立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土地征收制度。基于此,应当厘清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司法干预的界限,以疏通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司法救济渠道,推动土地补偿标准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模式转向“市场价格补偿+合理征收土地税”模式,以进一步推动落实“公平合理补偿”原则,明确“三权分置”背景下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权益分配体系,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改革背景下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

  • “灌输”与“觉悟”: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运动中农民阶级意识的塑造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波及广泛的社会意识革新。在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教育、宣传动员以及基层干部教育等组织化灌输手段,植入阶级斗争话语框架,初步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继而通过诉苦大会催生阶级情感、划成分建构阶级身份、斗地主增强阶级认同及分配果实稳固阶级意识,促使农民在亲身化参与中完成阶级意识的实践内化。这种意识形塑过程展现出显著的三维效应:在物质层面体现为农民积极投入生产以支援前线,在参与层面表现为参军热潮和政治参与度的提升,在认同层面则表现为情感和行动上对党的认同。农民阶级意识的塑造既是“翻身”农民主动争取当家作主的实践尝试,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考察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东北解放区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阵地,土地改革进一步破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作出巨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确立和巩固,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民主主义土地关系的确立提供了基本前提。考察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土地改革,有助于揭示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历史变革的多重演进,同时对于当代东北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深远意义。

  • 论中国古代的“治求均平”传统——兼论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历史经验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2-04

    摘要:将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间均平分配,以求全社会上下同心同德,令国家臻于至治的“治求均平”,是中国法律文明中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传统。“均平”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肇端于传说的圣王时代,确立于殷周时代,为秦、汉、唐各朝相沿损益,形成以“计口授田”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均平之治”传统。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均平之治”的局面反复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官贵豪强势力的膨胀而走向破坏,从而致使下层群众与统治阶级离心离德,出现王朝衰落的“德衰”局面,最终导致王朝覆亡。中唐“两税法”改革以后,中国的统治者不再追求“均田”而改以“均税”之法求“均平”,虽有一定效果,但罕能达到前代“均平之治”的水平。宋、元、明、清各朝,皆承此弊而未能解决“均平”问题,导致这些王朝的内部矛盾始终比较尖锐,长期处于统治危机之中。这种危机根植于社会贫富分化导致的严重社会对立,直至1947年土地改革之后才得以比较彻底的解决。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重建和绍续了周、汉、唐时代的“计口授田”传统,为如何实现社会财富的均平分配、在现代社会实现“均平之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 非均衡性竞争:中的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 ——以南非为研究对象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改革在发展中国家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是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和不平等的重要战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继承了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带来的土地空间扭曲,失败的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未能实现土地权利转换和空间正义,致使激进土地改革成为当代南非政治话语的核心议题。以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作为南非土地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类型学的非均衡性竞争理论框架,可以解释南非土地改革结构性失衡的理论根源与现实表征。南非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从温和到激进的演变趋势蕴含深刻的政治逻辑,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议程作为政治精英妥协的结果,为激进土地改革埋下政治根源,此后的政党竞争、公民社会力量扩张以及持续性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土地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超越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案白具有一定镜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