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 “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流转的收入效应分析 ———基于粮食主产区3省10县的农户调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粮食主产区山东、河南和安徽3省10县的调研数据,通过PSM 模型和基尼系数的测算,综合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收入水平来看,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比未参与的农户高26.11%;从收入结构来看,转入户的农业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著提高,转移性收入显著降低;而转出户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经营收入显著降低;转入户和转出户的非农务工收入均没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收入差距来看,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的差距,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基尼系数较流转前分别提高了49.83%和24.93%.由此说明推进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一个新途径。

  • 基于法的中国机构投资者抱团现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探究市场层面机构抱团现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选取2004年第2季度—2020年第4季度A股上市公司数据,创新性地运用基尼系数法构造机构持股市场集中度和机构数市场集中度测算市场层面机构投资者抱团现象指标,实证研究机构投资者抱团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机构抱团与股市波动负相关,且机构持股抱团指标更显著;(2)熊市中机构抱团发挥的稳定市场作用明显强于牛市;(3)机构抱团存在行业异质性特征,在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机构抱团稳定了股市,而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机构投资者在面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机构抱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稳定。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机构投资者要遵循自身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严禁主观抱团操纵市场。

  • 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障碍诊断与地区差异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摘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十一个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再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其障碍因素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发展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在创新和开放等维度上存在着较多障碍因素;区域差异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缩小的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来源。

  • 中国流通产业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物流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窗口分析方法,测算了2006一2022年中国省域流通产业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样本考察期内流通产业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进一步结合空间权重矩阵,立足全局及局部莫兰指数探索其空间集散特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流通产业效率呈现缓慢波动增长态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依然不高,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效率值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是流通产业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样本考察期内,全国流通产业效率在多数年份呈现典型的双峰特征,其中主峰和侧峰位置均有右移趋势,各地区分布异质性较高。中国流通产业效率表现出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归位于高值一高值集聚区和低值一低值集聚区的省份居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区域间协作,推动中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山东省7 所高校调查数据的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0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基于创新实践意愿、创新实践保障和创新实践成果三大维度,采用熵权TOPSIS 法测度了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综合指数,利用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从空间视角揭示创新实践能力的差异及来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创新实践能力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实践意愿指数和创新实践保障指数高于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动力;创新实践成果指数低于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短板。第二,超变密度贡献率是创新实践能力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年级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55.98%、58.67%和49.18%;学科内差异和性别内差异分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79.28%和60.34%。第三,创新实践成果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差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作用强度为0.929;创新实践成果与创新实践保障的交互作用最高,其强度均为0.9 以上。研究将丰富创新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揭示创新实践能力差异状况、探索协同发展对策提供借鉴。

  • 农业新质生产力测度、区域差异及耦合协调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子、区域差异及内部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大多数省份处于“失调-过渡”阶段转变状态;农业新质劳动资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区域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其中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据此,建议大力促进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发展水平的提升,缩小农业新质劳动资料的区域差异;重点补齐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的短板,加大西部农业新质生产资料的推广力度;发挥东部资金、技术优势,探索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结合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

  • 我国自贸试验区物流业集聚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供应链管理》

    摘要:自贸试验区物流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贸易便利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一202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区位熵系数测度自贸试验区的物流业集聚水平,并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物流业集聚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我国自贸试验区物流业集聚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大部分城市物流业集聚水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②自贸试验区物流业集聚水平总体上升,且“两极分化”现象显著改善,区域内差异是导致自贸试验区物流业集聚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③我国自贸试验区物流业集聚尚未形成较为良好的空间关联性。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了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态势,且具有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Kernel核密度结果显示,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且在2021年出现极化现象,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数字鸿沟”问题。本研究仅供参考。

  •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高职教育耦合协调性的量化评价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摘要: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经济业态,而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共荣的关系。基于2015一2022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对省域数字经济与高职教育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域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对基尼系数分解发现其差异主要由区域间差异主导。(2)全局空间相关性上,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形态从2015年的“高-高”“低-高”集聚为主变为2022年的“高-高”“低低”集聚为主。(3)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政府对高职支持程度对本地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本地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产业结构、高职依赖度等对周边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除对外开放程度外,其余均呈现正向溢出效应。为推动数字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应加大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机制;加强中央对区域间、省际间的统筹协调,同时发挥区域内“领头羊”的带头作用,以缩小区域间、区域内差异;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支持和引导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 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基于2012一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数字产业技术扩散、数字产业技术转移、数字产业技术引进四个维度的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Dagum基尼系数、三维Kermel密度估计与障碍度模型诊断等方法,探究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分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从空间差异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影响我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源于数字技术扩散和数字技术转移两方面。因此,应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增强数字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加快数字产业技术扩散、着力突破技术进步壁垒,不断提升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

  • 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地区差异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统计与决策》

    摘要:农业农村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逐步提升。基于新发展理念要求,文章从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了2010-2020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省份间的差异,各省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 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多中心性及不平等问题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在人口分布上呈现出多中心性,但其功能多中心性明显较弱,城市群内部不平等程度较高。作为核心城市的北京极化作用较强,河北地区增长乏力,京津冀内部不同城市产业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叠加行政力量分割的原因,共同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未来,京津冀地区应加强多中心性尤其是功能多中心性的建设,科学定位各个城市的功能,增强产业间的联系,破除行政壁垒,以助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 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综合测度及成因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针对中国省域及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推动旅游业向低碳模式转型,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一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进行综合测度,通过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析方法,揭示了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经历了先升(2007一2011年),后降(2012一2015年),再升(2016—2019年),以及2020一2021年因疫情下滑的“M”形波动,技术进步成为推动效率增长的关键因素,尽管整体效率水平提升,但仍面临效率低下与转型压力。中国各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受区域间空间分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显著影响,区域内效率差异相对较小,但区域间的样本重叠与差异对协同减排构成挑战。

  •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收益不平等的测度和分解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收益不平等程度的降低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关切,促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2021年陕西易地扶贫搬迁人户调研数据,测度和分解了搬迁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收益不平等。首先,测度农户在搬迁前后生态系统服务收益不平等程度;其次,基于静态视角利用基尼系数分解生态系统服务收益构成对其不平等的贡献度;最后,基于动态视角利用夏普里分解法量化了生态系统服务收益影响因素对其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总收益不平等和调节服务收益不平等在搬迁后有所降低,供给服务不平等和文化服务不平等在搬迁后均提高;调节服务收益、供给服务收益、文化服务收益对总收益不平等贡献度依次递减,但与其他两种收益不同,调节服务收益增加会使总收益不平等程度降低:相同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总收益不平等和各分项收益不平等贡献度具有差异,政策因素是影响因素中造成总收益不平等及分项收益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基于不平等视角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路径支持和方法借鉴,也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启示。

  • 城乡医保统筹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性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基于我国城乡医保制度改革的视角,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医保统筹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医保统筹政策相对于“新农合”与“城居保”制度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政策针对农村的低学历、中低收入以及中老年群体产生更明显的效果。机制分析进一步证明统筹医保制度可以通过降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负担、提升其健康水平等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推进医疗保险统筹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居民群体倾斜,提升受益公平性,为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性保障。

  • 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从数字环境赋能、数字创新驱动、农业质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民生活向好五个方面,构建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障碍度模型、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和α收敛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障碍因子识别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2010一2021年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距,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单位农业产值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农业人均专利申请数、电子商务采购额、农村居民生活丰富性、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等与数字创新和数字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影响我国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全国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特征,前期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后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最大,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也最大,2015年后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存在α收敛趋势;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较小,区域间差异也较小,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α收敛趋势。因此,应夯实农村数字基础,加强农业数字创新;重视区域差异,走农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内外部联系与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 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差距及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影响因素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厘清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城市技术创新均衡发展。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差距,并基于因果森林算法考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后果。结果发现: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地区内差距是其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技术创新,且对北方城市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优于南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异质性,少数城市的影响程度较高。另外,南方城市的影响程度相对集中,北方城市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作用下,全国层面上产业结构对城市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南方地区中信息化水平对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在北方地区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全国及各地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政府应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低水平城市技术创新,扩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范围,并根据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同时改善城市技术创新外部条件。

  • 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与区域差异

    分类: 统计学 >> 统计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探究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以中国30个省际面板(不含藏港澳台)为研究对象,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维度出发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再生产、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13—2022年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研究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空间自相关性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间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间内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表现出“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局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且空间聚集分化现象有向低—低集聚的趋势发展。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间内的总体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下降-上升”的“U”型关系,地区间差距是展耦合协调度差距的最重要来源。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