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当前,我国已经建成能够有效支撑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此同时,高品质生活需要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还面临着尚未成熟定型、制度统一性不足、管理体制亟待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非正规化的挑战。未来,以社会保障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改善,需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深化社会保障领域关键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财富储备,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全国统一、规范,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已经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状态,国民生育意愿低迷,新生人口规模缩减。基于2012~2021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简称“民生三感”)为参照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主观福利水平,从意愿生育倾向和理想生育子女数两方面衡量生育意愿,探究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民生三感”看,幸福感侧重影响理想生育子女数,安全感主要作用于意愿生育倾向,而获得感对两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最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主观福利对意愿生育倾向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对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正向影响却在逐渐增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资本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的研究视角,文章通过219份针对中国华南地区企业员工的两阶段追踪问卷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完全中介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组织支持感不仅调节了心理资本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还调节了心理安全感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基于CGSS2015 数据,采用有序Probit 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社会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社会保险通过安全感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维度分析社会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社会保险能够提升居民幸福感,且社会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大于社会养老保险;安全感在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用;社会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地区、城乡、年龄及收入差异。因此,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政府应该继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尽早实现全民社保;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凸显社会公平;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的搭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珞珈管理评论》
摘要:工作重塑作为员工的一种主动性工作行为,关于其作用后果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关于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之间关系的讨论还未达成一致,急需突破从单方面角度探讨的局限,且现有研究忽略了工作环境因素在其中的边界作用。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一个情境实验和一个全模型问卷调研,全面考察了在不同程度的工作不安全感情境中员工工作重塑对其工作投入的双刃剑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工作不安全感越弱,工作重塑对职业认同的正面影响越强,进而提高其工作投入;另一方面,工作不安全感越强,工作重塑对员工组织认同的负面影响越强,进而降低其工作投入。本文有助于辩证地理解工作重塑行为,在实践方面为组织有效进行工作重塑干预提供了有益启发。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本研究利用社会情感技能调查(SESS, 2018—2020)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 基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大五人格模型”,综合分析中国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 况,探讨其与家长教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内的前因变量以及学生人际安全感、学 校适应和校园霸凌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第一,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 状具有显著的年段差异和性别差异;第二,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均不同程度地预测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第三,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能够显著预测学生自评的人 际安全感和学校适应,并与学生校园霸凌经历呈显著负相关。 据此,本研究从理性看待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多元主体、充分 重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讨论相关研究结果,提出青少年社会 情感能力培养工作的具体建议,也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之后的“加法”问题提供 初步思路。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为了揭示职场贪念成因及其后果的形成机制,文章从贪念“情境引发论”的角度,根据绩效考核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和资源保存动机,构建了职场贪念形成路径的链式调节中介模型:绩效考核增加了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进而引发职场贪念,并最终导致渎职侵占行为;同时职业高原强化调节了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通过问卷调研发现绩效考核对职场贪念及渎职侵占行为存在双重效应:一是促进效应,即相对而言,处于职业高原状态的员工,无论发展型绩效考核还是评估型绩效考核都会增加工作不安全感,并依次引发贪念和渎职侵占行为;二是抑制效应,即员工没有工作不安全感时,发展型考核可通过直接降低职场贪念,进而减少渎职侵占行为。对双重效应统计比较后发现,绩效考核对职场贪念及渎职侵占行为的促进效应要大于抑制效应。文章也据此侧面印证了职场贪念的“情境引发论”:在绩效考核引发了工作不安全感的组织情境中,产生贪念和渎职侵占行为,是员工面临资源流失预期的一种理性应对策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调研微观截面数据,在制度保障功能层面,运用PSM 方法分析农村宅基地制度对农民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可以在居住需求、养老需求、社会资本及经济资本积累的需求方面提升农民的主观获得感;对“社会公平感知需求”及“未来生活预期需求”因素的影响为负,降低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对“农民自主返乡需求”因素有正向影响,提升了农民的主观安全感;但对“农民风险分担需求”因素的影响为负,降低了农民的主观安全感。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拓展与提升。制度改革要让农村宅基地从弱化的保障功能中“脱嵌”,实现向财产性功能的让渡,同时要注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尝试开放使用权货币化的方式,提升宅基地的资产价值,通过改革助力农民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5-1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特别指出要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及应用,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以AI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越发明晰。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对职场的影响,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教授主持的职场研究项目组,关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围绕其对中国职场的影响,聚焦社会发展、企业变革、个人职业发展与未来趋势四个层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并推出了年度白皮书系列之《2024 人工智能与职场研究报告:数智新职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该报告基于对1591名中国职场人士的调研数据,结合文献深度分析,从社会发展、企业变革、个人职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这四个关键维度,系统性地探讨了职场中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情况、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AI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预期。报告的系统见解,不仅为组织如何有效应用AI技术以提升组织效能给出了策略性建议,而且为员工如何借助AI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指引。此外,报告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国家层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转型,以及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构筑数字化转型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模型,分析工作成就动机、工作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上级发展性反馈的调节作用。通过对417份企业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Bootstrap检验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可以激活工作成就动机,从而提升员工敬业度;第二,数字化转型亦会诱发工作不安全感,从而降低员工敬业度;第三,上级发展性反馈强化了数字化转型与工作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弱化了数字化转型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第四,上级发展性反馈强化了数字化转型通过工作成就动机影响员工敬业度的间接路径,弱化了数字化转型通过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员工敬业度的间接路径。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员工情感的双刃剑效应,有助于企业员工的敬业度管理,并为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人-环境匹配理论,本文探讨促进和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对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检验个人-工作匹配的中介作用及高承诺工作系统(HCWS)的调节作用。基于493名员工与51名人力资源负责人构成的两时点纵向配对数据,并利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促进定向型与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时,高促进-高防御的工作重塑组合比低促进-低防御组合更能降低工作不安全感;(2)促进定向型与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不匹配时,高促进-低防御的工作重塑组合比低促进-高防御组合更能降低工作不安全感;(3)个人-工作匹配在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高促进-高防御的工作重塑组合通过个人-工作匹配降低工作不安全感;(4)HCWS调节了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与个人-工作匹配之间的关系,即HCWS能缓冲低促进-高防御组合与高促进-低防御组合对个人-工作匹配的效应差异;(5)HCWS调节了个人-工作匹配在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