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是中国从技术封锁中突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利用PageRank算法识别关键核心技术,从进度、程度和难度3个层面构建国产替代量化评估模型,并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展开实证分析,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动态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直观的量化测度方法,为企业和政府了解“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进程、识别技术断点和国产替代难点、合理分配创新资源提供有益参考。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技术国产替代效果显著,整体已进入到“从强到优”的跨越期。然而,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水平发展并不均衡,中下游国产替代程度较高,但上游核心零部件仍面临较严重的“卡脖子”问题。企业和政府一方面需要在国产替代程度较低的“卡脖子”技术环节加强战略布局,瞄准关键技术进行靶向狙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前沿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战略引导,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动权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科学识别工业机器人技术复杂度和价值链生产环节偏优指数的基础上,从多维度剖析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生产环节攀升的作用机制,并检验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的“断供”威胁应对效应。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生产环节攀升具有促进作用。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不仅能推动制造业生产技术与工艺从后发跻身准前沿和前沿,还能提升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程度。(2)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价格加成能力,还有助于提升高端要素资源汇聚能力,更能提升政府支持的概率,上述渠道也使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对生产环节攀升表现出正效应。(3)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不仅能降低样本国对美国中间品的依赖程度,还能降低其对美国和主要盟友中间品的依赖程度。为此,高技术复杂度工业机器人能有效降低美国及其主要盟国“断供”威胁的不利冲击。(4)全球价值链生产环节偏优指数过高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复杂度偏低共存窘境,使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深陷“量大技术弱”和对全球价值链生产环节攀升促进作用相对有限之痛,破解这一痛处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前沿性。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社会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且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探究不同经济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2019年全球35个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库存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逐步回归法等实证方法,考察工业机器人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能源强度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尚未超过临界值时,对降低能源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超过特定临界值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才会对降低能源强度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现阶段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总产出的增加,而不是能源消耗总量的减少。研究客观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为政府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如何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别产生了替代和互补效应;工业机器人使用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进一步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替代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大学本科入学概率,对高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显著提高了个体的高中和大学本科入学概率,二者都抑制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人工智能普及有助于促进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人口质量和缓解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建议完善职普融通的教育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应用我国30个省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制造业升级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当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否能推动制造业升级。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较高的地区,周边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也较高。从全国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升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西部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机器换人”背景下中国工业就业规模不断缩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担忧。本文基于职业流动视角,通过匹配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和行业机器人应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行业机器人渗透水平每增加1%,将平均提高生产工人1. 2%的职业流动概率;结合垂直和水平流动考察生产工人职业变化,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了生产工人互补式流动而非替代式转移。以上研究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处理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下,高学历、健康和男性生产工人的互补式流动更加明显。本文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在“机器换人”背景下促进生产工人职业互补式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地区) 面临的普遍现象。尽管人口老龄化会给供给端带来劳动力短缺等负面冲击,但其对供给端的影响也蕴含着积极因素。使用多种国际数据库中的人口数据、工业机器人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工业机器人使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工业机器人使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工资成本倒逼效应、人机矛盾弱化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3 条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工业机器人使用的促进作用在智能制造战略准备度、技术准备度和人才准备度高的国家( 地区) 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强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部署、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以打通人口老龄化积极影响的释放渠道。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在智能制造时代来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流量和存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全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升了农村转移人口收入,进而减少了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存在通过扩大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和增加利润总额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总体净效应仍然表现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在农业更发达的城市,机器人的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更小;在拥有更多高技术行业的城市,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获得更多收入;机器人的应用使农村转移人口中的高技能劳动力能够获得更多收入但更少寄回农村。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如何同时引导产业升级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面对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中国正积极推出一系列战略举措,旨在推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凭借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成为赋能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尽管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已得到应用并取得经济效益,但在推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人才短缺、成本高昂、应用程度有限以及产品低端等难题。为此,需政企合作,共谋解决方案,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表征,并对出口贸易产生了越发深远的影响。研究使用中国2000一2014年行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企业层面的机器人进口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两类微观数据,检验工业机器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实证结果均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在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样本选择偏误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准自然实验同样稳健,且促进效应随引进时间递增。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和劳动要素升级三个渠道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化浪潮持续打破原有劳动力低位配置端倪渐显。构建智能制造一产业集聚一劳动力错配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从理论层面揭示智能制造和产业集聚缓解劳动力错配的原因;利用2006一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基于制造业所采取的“机器换人”策略,实证检验智能制造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以及在其传导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智能制造对劳动力错配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产业集聚在其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智能制造能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高新技术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的中介路径对劳动力错配起到间接优化作用,其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5.29%,是主要中介渠道。因此,我国应加大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投资力度,以生产资料智能化缓解劳动力错配的程度;推动教育培训体系升级,以劳动力数字化改善劳动力配置效率;科学谋划最优资源配置的产业集聚模式,以产业集聚支撑劳动力自由流动。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工业机器人作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其快速发展给劳动市场收入分配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企业社会保险缴纳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构建Bartik工具变量评估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社会保险费用支出,这主要源于企业使用非货币福利吸引员工的需求降低以及员工议价能力减弱。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引导技术走向“人机协调”的发展路径,建立完善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将为完善社会再分配制度、保障劳动者社会福利创造有利条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制造业各个领域。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引领者,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尤为积极。基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2008—2019年的数据,研究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应用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2)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创新渠道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3)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和知识产权侵权程度对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分别产生强化和削弱的调节效应。因此,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化应用,同时积极维护创新环境,坚决打击专利侵权行为,给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要求。文章在分析广西高职院校面向东盟培养装备制造类人才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 4.0”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搭建平台,校企共建“丝路智造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跨界开发,创新“四方共育、三阶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留学生跨界培养,实施“1+1+1”的中泰跨界联合培养;构建融入 X 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多语种教学资源;实训基地跨界共建,“丝路智造学院”海内外实训基地共投、共建和共管;师资跨界共享,打造业务水平高、国际素养好的“两双”教师团队等人才培养路径。这些路径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本土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优质产能的国际合作,带动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专业标准“走出去”;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推动产教集聚融合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数智化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究竞会对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产生何种影响,是一个函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对工业机器人与流动人口收人分配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数据和2011一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实证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流动人口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皇现先负向后正向的影响,加剧了流动人口的收人不平等,且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缩小了性别间的收入差距,但也扩大了户籍间收人差距。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一教育匹配和议价能力,进而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分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结合海关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以生产分割为视角,基于2006-2013年微观数据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渗透度提高了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嵌人高度,主要体现在高生产效率,技术赋型,外资企业和东部企业;专业化出口企业能够借助机器人应用提高其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而对多样化出口企业两者关系失灵。工业机器人应用渗透度延伸了国内生产分割、加快了中间品内向化进程,但降低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嵌人深度,尤其是低生产效率的劳动禀赋型企业。就影响机制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延伸企业国内生产分割提高中间品内向化、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种机制来获得价值链地位攀升。技术禀赋型和高生产效率企业能更好地吸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要素,在不降低全球价值链嵌人深度的同时加快国内价值链合作、同时提高全球价值链嵌人高度。鉴于此,中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培养高技术人才,利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辐射开展自主研发创新,延伸高端中间品的国内生产链条,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主动吸收国际市场的有利生产要素。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嵌入高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摘要:基于 IFR 数据库中国工业机器人数据,在科学测度 2007-2019 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细致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因而有效处理机器人应用的收入分配效应能为高质量增长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协同共进提供重要支撑;工业机器人应用会通过提升就业技术结构高级化水平和资本利润率两个渠道,加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工业机器人应用在高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引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效应较为显著;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激发产业结构服务化及合理化的演进动力,并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具有催化剂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应及时和准确地预判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目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影响,并在享受人工智能时代红利的同时,平抑其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负面冲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强的“机器换人”趋势,不仅促进当前全球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变革,还对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演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全球价值链议价能力指数,选取2002—2019 年71 个经济体12 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体各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正向促进效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究其机制,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效用在资本相对充裕、制度环境相对稳定的经济体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深化了对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理解,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