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工作时间与家务劳动时间的分配是家庭内部资源配置的关键维度,而生育是致使夫妻工作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发生变动的重要因素。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匹配妻子与丈夫的数据,综合使用Tobit和IV-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生育状况对中国夫妻时间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数量与妻子工作时间显著负相关,与丈夫工作时间、妻子和丈夫总家务劳动时间均显著正相关,且对妻子总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程度大于对丈夫总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程度。当每日总家务劳动时间达到3.5小时及以上时,产生“门槛效应”,妻子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当每日总家务劳动时间达到4小时及以上时,产生“门槛效应”,丈夫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在低、中等与高收入家庭中或无论妻子收入是否高于丈夫收入,子女数量与妻子和丈夫的总家务劳动时间均显著正相关,且对妻子总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程度更大。祖辈照料、幼儿园等机构提供的外源性照料均显著弱化了子女数量增加对妻子工作时间及夫妻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基于此,应积极倡导并实施针对妻子群体的职业发展支持计划,以弥补儿童母亲因生育而丧失的职业技能发展机会,并加大力度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重视隔代照料现象,发挥其在家庭支持中的积极作用,以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国民时间账户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下城市劳动力群体长时间工作具有普遍性,工作时间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均与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而技能多元化会弱化工作绝对时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倒U型关系,其中低收入、单职业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绝对时长相关度较高,高收入、多职业劳动力群体则重视工作与恢复的协调,其主观幸福感易受工作相对时长影响;耗竭型、低维持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突破型、补充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多技能、多职业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多技能劳动力适度工作流动会更幸福,而单一工作时间高占比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基于工作时间配置的生活方式也应纳入主观幸福感研究范式和内容体系的考量中,通过多措并举治理长时间工作问题和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竞争优势以改善人们幸福水平。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工时弹性化时代,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变形工时制,实现加班时间的劳动基准弹性化规制,并通过扩张劳动者的时间自主权,减轻因缺乏加班时间上限的强制基准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为了解决我国加班时间安排劳动基准法律规制僵化的问题,《劳动法》应打破综合计算工时制与标准工时制的界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标准工时强制基准规制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以现行的年工时总量为上限,实施以3个月为参考期的加班时间弹性化规制,降低年加班时间总量。同时,明确规定加班时间弹性化规制参考期内日和周的最高工时数,完善加班的补偿休息制度和加班安排的决定程序,确保劳动者的时间自主权,从而实现“加班时间安排”兼顾“弹性”与“安全”的规制目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依据工作需求—资源模型和工作需求—诱导压力补偿模型(DISC),文章分析工作自主与工作—家庭平衡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基于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21年的数据(CGSS2021)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连通的工作需求与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显著负相关,进而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方式的自主性不能缓解由此带来的工作—家庭失衡。高工作方式自主性导致非工作时间连通对工作—家庭平衡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最后对结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岗位数字化是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相关从业者劳动过程和劳动权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2016一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与职业信息网络(0*NET)数据,构建涵盖工作时间长度和强度的过度劳动指标,实证检验岗位数字化对雇员过度劳动的影响及劳动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岗位数字化使雇员面临着高时长、高强度的过度劳动困境。机制分析发现,岗位数字化通过在劳动过程中强化对雇员的劳动控制导致过度劳动,而以绩效为导向的计酬机制是最重要的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年和高技能群体普遍存在数字化过度劳动现象,而大型企业和高内卷行业却呈现出低强度过度劳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岗位数字化提升了雇员的加班概率,甚至形成了过度劳动的准制度化模式。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平衡数字技术进步与劳动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启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及其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工作反刍中的问题解决沉思、情绪反刍为正向、负向中介变量,心理资本为调节变量构建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一个被调节的双刃剑模型。通过对3家企业的多时点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与问题解决沉思、情绪反刍正相关;(2)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借助问题解决沉思的中介作用与创造力间接正相关;(3)心理资本可以调节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与情绪反刍之间的关系:员工心理资本水平较高时,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对情绪反刍的正向效应被削弱。本研究通过三轮次的调研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拓展和丰富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后效相关研究并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为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优化企业管理机制、员工自我调节等实践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12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向职场不断渗透,持续推动工作方式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在非工作时间与员工进行工作相关电子沟通的现象已愈发普遍。本文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构建领导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after work)通过希望(Hope)和焦虑(Anxiety)两种中介情绪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双刃剑模型。采取经验抽样法,对 103 名企业员工进行为期 10 个工作日的日记追踪调查,并运用多层路径分析(Multilevel path analysis)开展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在积极路径,领导 ECAW 会引发员工希望情绪;(2)在消极路径,领导 ECAW 会通过引发员工焦虑情绪,进而间接增加时间偷窃行为(Time theft behavior);(3)任务重要性(Task importance)作为调节变量,增强了领导 ECAW-焦虑之间的积极效应,进一步地,任务重要性增强了被焦虑中介的领导 ECAW-时间偷窃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上述结果为领导 ECAW 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情绪为中介的研究视角和以员工工作行为为结果的探索方向,有利于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为改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新启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非工作时间的工作相关电子通讯(WEC_NWT)作为一种边界跨越行为,包含了频率及情感基调的内涵。文章以448名员工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来自主管的WEC_NWT对员工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上下级关系图式(SSG)和员工工作一家庭分割偏好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WEC_NWT频率正向影响员工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而WEC_NWT积极情感基调则负向影响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另外,SSG可以缓冲WEC_NWT频率对情绪耗竭的正向影响,即高SSG情境下,频率对情绪耗竭的正向作用相对较弱;而SSG可以强化WEC_NWT积极情感基调对情绪耗竭的负向影响,即高SSG情境下,积极情感基调对员工情绪耗竭的负向影响更强。再者,工作一家庭分割偏好强化WEC_NWT频率对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的正向关系,即高分割偏好个体,WEC_NWT频率对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的正向影响均更强;工作一家庭分割偏好可以部分抵销WEC_NWT积极情感基调对情绪耗竭的负向影响,即高分割偏好个体,积极情感基调对情绪耗竭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弱。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领导有效性和下属工作态度两个角度探索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在工作领域的有效性及其影响机制。使用日志法追踪员工10个工作日获取613份有效观测值,数据分析发现: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情感基调维度通过任务不合规性感知积极影响领导有效性评价和员工总体工作态度;而所需时间维度通过任务不合规性感知对领导有效性评价和员工总体工作态度均有消极影响,工作一家庭细分偏好加强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任务不合规性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讨论了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