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元宇宙技术构建红色档案展览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红色档案展览是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红色档案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方式。元宇宙为科技赋能档案展览提供了新思维、新技术。文章应用元宇宙理念与技术,从强化文化共识、协同多元主体、打造虚拟平台等方面构建元宇宙红色档案展览文化空间,创新红色档案展览形式,推动红色档案展览的发展。

  • 红色档案虚拟建设现状、不足与策略分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文化空间形态的发展与革新,虚拟文化空间日益兴起。论文通过调研我国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的红色档案虚拟文化空间的建设现状,发现红色档案虚拟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缺乏公众参与、内容要素挖掘不充分、呈现形式单一及尚未形成互动传播模式等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赋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数据化、智能化,为全民共享档案文化数字化成果提供条件。

  • 乡村文化振兴与地方民俗发展 ——基于“三边民俗文化园”的考察分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基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以三边民俗文化园为例,通过考察分析文化空间的特色设置、建构逻辑与文化拾遗,发现民俗文化空间蕴藏推动乡村发展、提升民众自信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空间的民俗传统脱离昔日的原生态语境,在行政作为与旅游观光目的下被静态复制或用于寄托乡愁。这种文化空间建构方式在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地方民俗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只有充分关注乡村文化发展语境、乡村民俗本来样态、乡村民众心理微变和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民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

  • 视角下新时代优秀传统家风传承研究——以包拯家风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作为中华民族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精髓,凝聚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经验,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包拯家风作为在中华文明中磨砺而成的家风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又有一定的时代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变迁,包拯家风这类优秀传统家风的生存空间受到侵蚀。以包拯家风为例,借助文化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文化空间对新时代传承包拯家风的作用:为包拯家风提供传播介质、为传承包拯家风提供“记忆场”。从文化空间的视角来看,传承包拯家风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传承空间异化和传承空间断层。新时代传承包拯家风的文化空间路径,包括扩大传承主体、营造良好的家风文化环境、优化传承场域、实现家风文化空间的活态化,使包拯家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社会相协调。

  • “可阅读”空间生产:读者体验视角下的广州实体书店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可阅读性”是一种以传播和互动的视角重新思考并定义城市文化空间的新主张,融合了城市阅读精神和文化特征,兼具空间文化实践、公众文化参与和城市文化想象,具有感知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城市空间是否“可阅读”,不仅涉及城市提供的功能性阅读场所,也涉及城市文化空间内的读者文化体验和实践、感知和情感流动、城市文化景观和阅读精神的塑造等因素。书店的核心阅读功能首先要被强调和重视,其次要持续拓展城市阅读场景的深度,以空间形式连接社会成员、构建媒介符号、凝聚社会想象,构建起城市中的“可阅读场景”,推动“可阅读城市”的构建。广州实体书店通过融合物质空间、虚拟数字 平台和精神空间,开辟了一片具有想象可供性的文化土壤,让读者得以基于实体物质空间展开空间想象。读者通过具身性文化实践,与空间内部的景观相勾连、交互,从“空间漫游与实践”“场景疗愈与隐喻”“文化构建与想象”三个层面体验城市书店所打造的“可阅读”空间。

  • 数字化赋能乡村公共 的机理与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机构互联和文化资源整合。鉴于实践中存在的数字化设施不足、文化资源互联共享不足、网络文化治理滞后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按照理论赋能推动思想理念转变、技术赋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品质、服务赋能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活力、治理赋能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效度的逻辑机理,依据“新空间、新基建、新机制、新场景”路径,以“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驱动,打造多元场景融合、线下线上协同、供给需求匹配、数量质量并重、标准特色兼容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 “第二个结合”与创新空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方法,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框定的空间格局。“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内蕴历时态的过程性与共时态的结构性有机统一的总体视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空间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坐标系,确定了创新空间以文化空间为依托而形成的历史方位与建构策略,具体表现为通过文化空间生产和交往来整合创新空间的有益资源、构筑创新空间的基本架构,创新空间在此过程中呈现为集聚性和交融性的社会综合体。对于在文化空间的生产和交往中涉及的差异性文明资源,“第二个结合”采用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包容机制,秉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内生发展与外部延伸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为创新空间注入持续建构的兼容力和永续发展的向心力。

  • 河西走廊:中国新型的构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当代中国面临着与大国发展相适配的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在新的全球化时期,这个使命显得尤为迫切。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型文化空间应当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场域,它必须接纳中国文化保护、传承、展示、标识体系建立,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文化守正创新,文化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以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重要内容。中国河西走廊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精华段,有着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显著边界,有大尺度地域文化空间,有绵延两千来年的中国文化历史积淀,有保存较完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更是历史上东西文化交流和融通的最重要时空,因此具有建设新时代中国新型文化空间的显著优势和价值,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的独特价值和示范引领价值。河西走廊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必须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建构中国文化标识体系和全方位文化国际交流、涵盖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全要素和以新全球化为背景指向文旅融合的跨境旅游目的地建设。当下,应当对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河西走廊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空间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区域。

  • 文化产业赋能传统村落的模式探索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4

    摘要: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依托地,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传统村落的建设日趋明显。研究以浙江湖州窑里村为案例,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探讨文化产业对传统村落的赋能模式,并通过SWOT分析法评价,以期为其他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

  • 复合型书店场景下消费体验建构机制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实体书店作为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近年来面临着来自线上书店的强烈冲击,同时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复合型书店的数量在城市中迅速增加,并以其独特的消费场景走进了大众视野。虽然复合型书店在实际消费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这一现象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关注。本文以西西弗书店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旨在深入探讨复合型书店场景下的消费体验建构机制。基于深度访谈文本,本文从人际体验、感官体验、认知体验、环境体验和产品体验五个主要范畴出发,揭示了构成这一特殊场景下消费体验的关键要素。同时,本文的结论也丰富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对实务界的场景营销实践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 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建设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旅游设施中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西通过将公共文化空间与旅游集散中心相结合,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文章通过分析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剖析了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效能和存在问题,并从灵活管理、加强多元化服务、挖掘本土文化、提升服务效能、提高影响力等方面提出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建议,以供参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逻辑与实践 ——基于剑川个案的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针对当前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需求,以文化空间理论为视角,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从历史文化空间、经济地理空间和文化价值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个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逻辑与实践。历史文化空间的存续与复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活场域,经济地理空间的转型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文化价值空间的传承与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空间正是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活态空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个案形式对其空间逻辑与实践进行学术思考,研究范式上较具创新意义,可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西南边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