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文学场域是集空间、历史、现实于一体的概念,大致可以定义为承载过文学活动并留下文学书写的空间场所、历史场囿和现实场景。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重时间轻空间和重地域轻场域的倾向。以场域为维度开展文学研究,是值得关注的学术增长点。文学场域研究是以场域为观照维度、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以各类文学活动为切入点的文学研究。文学场域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一体三翼”。一体指其研究对象:文学场域。三翼指其研究内容:文人、作品、活动。其思路和方法可概括为“四通七法”。四通指其研究思路:通科、通代、通域、通体。 七法指其研究方法:空间定位、文献考辨、实地考察、场域描述、数据处理、图表制作、逻辑推演。文学场域的文学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是文学活动的主要舞台、孕育佳作的重要温床、集聚文人的强力磁场。文学场域研究和传统文学研究互为重要补充,共同拓展和深化文学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摘要:布迪厄对“文学场”以及“文化生产场”的概念理论阐述,启自1966年,终于2000年,“文学场”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自主性的文学场的历史生成,是在与政治、经济的对立中分化出来的;一是文学场内部的结构分化,即纯粹审美的生成,是在文学场的自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属于文学场的结构层。围绕着这两个层面,“文学场”理论发展出两条具有张力的线索,并使“文学场”在中国的实践中分化为“文学自主性”与“文学合法性”两个问题域。在这个两个问题域中,中国学者对文学场的运用均存在错位,这种错位可归因于中国特定的文学理论语境——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入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对这一实践过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中国学者在对西方理论的使用中所体现的主体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代宫词的新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与作者方面,写作内容由后宫嫔妃宫人的生活逐渐转移到宫殿文武百官的政治活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为多民族构成。二是民族特色,表现在名词事物、宗教信仰两个方面。三是创作主张,题材扩大,语言典雅,风格上要求清和雅正。四是形式上的创新,表现为宫词中出现详细自注、以宫词唱和、语言多样和形式多样等特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种具有网络传播方式的文学作品,其特征包括可以由普通网民创作、阅读、评论以及交流,同时具有社交化、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是新时代文学创新的产物。网络文学具有创新之处,包括新的文学创作方式、新的文学风格以及新的文学表达主题。它对传统文学产生了影响,提供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并激发了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能力。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包括继续创新文学内容与形式,推动文学与游戏、影视、音乐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并关注文学作品的版权和商业化问题,促进文学产业规范化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在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工智能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覆盖性影响。它作为某种技术性“实在”,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界域,实现了“人的延伸”,渐渐进入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领域。在文学创作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被用作辅助工具,其自动创作能力,既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也引发了关于文学作品的原创性是否可以被替代、被复制的讨论,背后关联的则是文艺创作者的主体性如何自证、其传统的合法性又如何遭遇危机等问题。在文学批评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识别信息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计算分析,对传统的文学批评工作方式构成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线的文学工作从业者,置身于轰隆而来的数字时代高速列车上,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可能可谓是切身的,而与之相伴随的新挑战又可谓是凌厉的。上述新现象和新问题构成本次论坛研讨的基点,期冀能在共享的问题情境中碰撞出新鲜的思维火花,耕耘出一片新的思想园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史家对文学作品的书写密切相关。历代正史中的“文学”叙述,不仅反映了文学观念的递变,亦是“文学史”与文学经典构建的互洽互补。从史家“引诗”到“诗文入传”再到对文学的评述,鲜明地体现了对文学经典的逻辑建构。文学经典以史书为媒介传播,既要符合时代之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又要契合精英群体对文学创作的话语期待,这在确立文学经典权威性的同时亦表现出一种固化的书写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与文学自身的发展、纯艺术的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冲突,进而产生消解文学经典的负面影响。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世界文学”格局中一定格位的或自然或卓越的呈现。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学正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认知上确定了自已的“格位”,对世界文学曾一度充满着向往之情和赞赏之忱,这使得汉语新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独特格位甚至体现独特个性。汉语新文学范畴内,外语文学的翻译文本可以被理解为本民族文学的艺术资源,这也是确定世界文学格局中汉语文学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数字人文正逐渐改变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式。它凭借文本挖掘、语料库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从全新视角审视文学创作、批评和传播。美国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在文学数字化、文学资源共享以及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尽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文学领域的数字化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标志性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元宇宙推动数字人文的探索也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踏上了新的征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同时也是全球人文学术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与重写世界文明史的计划不无关系。 作为世界文学概念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歌德无疑有着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 他率先在西方语境下对世界文学进行了概念化, 但他本人依然未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长期以来, 在国际学界的世界文学史编写领域, 一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后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世界文学版图的绘制往往聚焦于少数几个欧洲大国的文学, 很少涉及其他国家。 即使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 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从未停止过, 这也体现于世界文学史的书写和世界文学选集的编选。 西方的比较文学学者杜威·佛克马由于受过汉学的训练, 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 他试图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建构一种新的世界主义。 即使在讨论文学经典的形成和重构方面, 他依然不忘中国的文学经典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 我们提出构建中国的自主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首先就要批判长期占据国际学界的西方中心主义。 而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世界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史的书写和世界文学选集编选中的这一既定的格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注释地名是古典文献学注释的主要任务之一,比较文学文献学也需要注释地名,既要注出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也要注出地名的交流关系。日本五山文学的唐风地名非常丰富,日本地名辞典也很丰富,但有关唐风地名的词条并不多见,给阅读与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唐风地名是日本本土地名的中文别称,是中日交流关系的产物。唐风地名与本土地名的对应关系,唐风地名的中国来源、构造,这些都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注释任务。五山文学只用唐风地名,几乎不用本土地名,这是五山文学与母语文学的一个分界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钱锤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很快被吸纳到共和国学术机构中去,按照新式的科研规划与安排从事研究,直至1966年后中断。这段时间是钱锤书生命中相对安稳而又忙碌的阶段,作为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组的研究员,他在个人读书兴趣与当下科研机构制度下的工作任务需要之间,逐渐寻找并确立了一种回归经典源头且试图以此与时代进行对话的方式。这种学术志趣上的变化,最终成就了钱锤书从浑无涯滨的博览事业中走出,写成他的学术巨著《管锥编》。追溯这一学术道路里个人与时代的关联线索,结合读书笔记手稿、信函等材料,有助于揭示钱锤书后半生学术发展轨迹的主要特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南宋即负词名的朱敦儒,因委身秦桧门下与词集刻本不传的缘故,在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未能得到词学家们更多的青睐。直至晚清民初,三卷本《樵歌》的刊行,才使得朱敦儒其人其词再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文学革命的语境下,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学家,激赏希真词自然舒畅的语言表达与闲适洒脱的个性特质,意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张目。与此同时,词学家们通过对“词之三变”说的推演,使朱敦儒词在词体发展史中的意义得以凸显,并给予其相当高的词史定位。正是在此过程中,朱敦儒逐渐为文学史家所接受,并被纳入经典作家的序列之中,其词史地位也最终得以确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路远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最后一次约会》至今已46载,他的创作与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时间脉络相吻合。路远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的创作聚焦现实与历史,彰显中华多民族文化,在曲折、跌岩的故事中书写生命传奇,张扬生命力量;多元复调混杂、对照,小说创作与剧本创作并行不悖。将路远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可以把路远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4年的配酿期;1984年至1987年的发期;1987年发表《红马鞍》为界,路远的创作进入转型期;1990年之后的创作为成熟期。以编年的形式梳理路远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为路远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线索。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尺度”在一般意义上指,测量或分级的标准,或事物的相对大小,或范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尺度”具有垂直层级和横向水平的双重性,前者指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尺度阶梯,后者指边缘——半边缘——中心的水平体系。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字化等新现象的出现,挑战了人类对尺度的传统认知,促使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等诸多学科对“尺度”重新思考,提出尺度重构、尺度转换和尺度效应等一系列创新术语。欧美文学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学术动向,将其作为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探寻人类世的尺度研究范式,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图绘和星球尺度的文学研究,揭示文学对多尺度、多中心和多种能动性的表征策略。尺度转换和重构的新近思考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如何看待新兴的文学现象及其样态是文学理论扩容争论始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从“大文学”的立场出发,重新阐发“文学性”概念,有助于以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学的自然生长,摒弃区别对待经典文学与新兴文学样态的对立思维。文学的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学理论应该也必须随之扩容。文学理论扩容的路径包括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与再创造、“文化诗学”的大众化、文本细读的信息化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乡土文学本身即是一个含混模糊的批评概念,时值当下,学界对乡土与农民的不同审美倾向依旧习焉不察,这是制约乡土文学研究的瓶颈所在。上世纪30年代在“发现东亚”视域内的农民重识是政治与文学互文的意识形态叙事,更是乡土文学批评的革命性事件。基于不同党派、阶层的利益,在驳杂论争中的农民文学最终呈现为将乡土文学的多元审美的对象集中、聚焦于有鲜明阶级烙印的农民的行动力与自为主体,有别于传统乡土文学虽也以农民为焦点,但更注重于乡愁书写的独立审美品格。“农民作为方法”是乡土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重构。其一,自觉廓清农民文学与乡土文学批评概念的分野,以凸显被乡土文学批评遮蔽的“农民”审美特质;其二,彰显农民文学启蒙与革命双重审美特质,以及乡村现代政治实践中文学现代发生的多元面向;其三,在革命与世界的维度重申文艺“大众化”与“民间性”更为深远的现代意涵。“农民作为方法”的研究范式既是对泛文化、感性化的乡土文学批评的批评,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文艺领域生动实践的阐扬。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数字出版研究》
摘要:本文以刘慈欣小说在海外平台的扩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接触作品、关注作品、扩散作品和评价作品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平台为切入口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三体》在海外的扩散肇始于刘慈欣本人和《三体》所获得的各种国际科幻文学奖项,受这些重要奖项的影响,“刘慈欣”和《三体》逐渐演变为象征资本,吸引着出版机构、售书商、读者,扩大了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三体》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具有三点启示价值:在创作基调上善于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内容风格上善于借鉴他国优秀作品;在传播技巧上重视作家表征资本的积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摘要:以往学术界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时多使用文学批评这个概念,而较少注意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逐渐形成了文学批评和文学阐释这两种分析方式。文学批评与文学阐释均重视对文学文本的评价及意义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在对象、目标和特征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最典型的文学批评常常是以具体作品为中心进行的评价,但其范围却囊括了文学生产、流通、传播等诸多领域,而文学阐释则始终围绕作者之原意、作品之本义、读者之理解三个维度;文学批评涉及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但最具典型性的文学批评常常以批评家富于洞察力的文字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含义,而文学阐释聚焦于作家的思想、作品的观念及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接受,是一种较为纯粹的理性活动过程;文学批评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起伏的情绪波动以及个性气质的彰显,而文学阐释则理性色彩鲜明、目标聚焦精准、行文严肃认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时会综合运用文学批评与文学阐释,为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深度,拓展文学研究的广度,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变中,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在启蒙、革命、救亡、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始终谋求进步与创新,其不断追求并显现于各不同时段的现代性思想意识和文学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征和时代特征。回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人民性始终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指向,决定了百年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与人民文艺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审视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有助于认识和总结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正视并反思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