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是当前最具前沿性、挑战性和国际意义的社区治理研究内容,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以往研究主要聚焦社区治理对族群经济的影响,鲜少研究族群经济对社区治理的影响。文章以义乌阿拉伯族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将族群经济作为解析与洞察社区组织结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文化融合以及社区政策环境的独特变量。研究发现,义乌族群经济的发展为群际接触创造了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支持四大条件,激发了多元族群社区管理的创新改革,形成了“多元共治、以外治外、文化互嵌、制度保障”的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体系。义乌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为优化我国移民政策、管理外籍商业活动和治理多元族群社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文章关注中国陷于群雄争霸的三个历史时期,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混乱、分裂与争斗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出一套基于情理的族群观和天下观,以及后世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精英如何通过接受和发扬滥觞于先秦的观念体系,在促进族群融合的实践中重归一统文明的机制。在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理念得以制度化并被付诸有效的实践,进而有机融入孔儒教化体系广为传播,给后世的中华王朝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下”榜样。这一基于情理的族群观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族群,也不为某个特定王朝所独享,而是超越族群和王朝的,因而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能将上下内外、东西南北之人吸纳并凝聚在一个文化共同体内。在分裂、混乱的局面阶段性发生的情况下,不同族群接受孔儒文化理念的知识精英共同推动了诸多族群之间的互动融合,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演化为一个多族群的文化共同体,在乱治分合的轮回中追求和实践着大一统国家的理想。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日渐丰富的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中,蕴含着在先秦时期 “中华”观念形成的历史信息。 “中”的起 源与先秦时期的“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等地理概念息息相关。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群的融合与发展, 为战国晚期“中华”观念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产生之时,“中华”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包括以“华夏”文化 为共同文化标准,以“禹迹”“九州”为共同活动地域,以黄帝子孙为共同世系认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语言涵化理论是探讨族群认同的一个新视角,语言作为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工具,在与其他族群或者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中语言和族群认同都会有所改变。本文在涵化理论的视阈下,以重庆酉阳乡话单字调实验为个案,研究语言涵化和族群认同的内部逻辑与相关关系。以期完善语言涵化和族群认同的关系建构。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拜占庭时期的希腊认同研究对于了解拜占庭人的族群认同、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的传承情况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大致兴起于12世纪,在15世纪发展到顶峰。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希腊认同从语言、文化认同发展到历史、地理认同,成为当时拜占庭人族群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学者们的希腊认同在古希腊哲学、宗教以及“他者”等方面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15世纪拜占庭的希腊认同是在原先身份认同瓦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拜占庭学者们的现实需求,对于这一时期的希腊认同应按学者们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具体加以分析。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旅游价值是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族群认同感的重要激发因素。本文针对贵州千户苗寨旅游发展实践,应用软式阶梯访谈,递进式探索旅游价值作用下民族村寨族群认同感从唤醒到凝聚的动态路径。研究发现:族群意识的唤醒得益于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与价值联动的动态激活;旅游价值激活下族群认同感逐渐建构,聚焦于特异积极化、社会归因与主体间整体化的自我范畴化;自我范畴化加强了族群 互依,通过将院落结构编织为聚落体系,弱化群内偏差,强化集体有机团结;集体有机团结语境下地方感纽带得以再造,凝聚集体情感并施行为共有家园的守护责任,体现了利益、观念与情感多重嵌套下族群意识再范畴化的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研究从学理上解明旅游价值构建族群认同感的理论联结,也为民族乡村族群意识“自下而上”克服群体偏差、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补充。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元代,居庸关作为元帝巡行两都的关津要道受到重视,顺帝下令在此修建过街塔,其目的有二:一是祈求神灵保佑,巩固统治秩序;二是在巡幸途中营建安全的休憩之所,修建时各族人士参与其中,各族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明代,长城地带族群冲突不断,居庸关作为边关重镇,屯驻有大批朝廷调遣的内地军士。中原文化通过军事移民在居庸关地区得以广泛传播,云台上方由此修建起汉传佛教形制的泰安寺佛殿,其建筑的形制与风格较元代有巨大变化。清代,长城内外各族关系相对稳定,居庸关的“边塞”色彩逐渐褪去,驻军的减少与常住人口的流失导致云台建筑的维护缺乏人力物力的支持,云台建筑于焚毁后再未重建。居庸关云台建筑的变迁见证了不同时期各地区、族群文化在该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其中,族群关系变动下居庸关军事地位的升降是影响云台建筑盛衰变化的重要因素。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21 世纪以来,随着白人人口规模下降和穆斯林群体人数增加,英国的族群结构出现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族群矛盾呈加剧之势。在英国极右翼、民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英国国内种族、宗教、文化、移民等维度的身份政治之争越发尖锐。这些情况既是英国族群结构变化的体现,也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英国政党激烈博弈、国家治理政策失当、社会极化等问题的现实映射。斯塔默执政后,工党政府寻求在推动“国家复兴”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尝试整合经济社会政策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以从根本上解决族群矛盾和身份政治问题。但是族群矛盾持续加剧的总体态势以及英国内外多重制约因素,将限制工党政府的政策效果,其应对族群问题和身份政治之争的前景不容乐观。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526年,东哥特王国的开创者塞奥多里克去世,王位由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因阿塔拉里克年幼,其母阿玛拉松塔摄政。阿玛拉松塔有意在王国中促进罗马元素与日耳曼元素的融合,这一目标同哥特人日益强化的族群意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施政引起哥特贵族势力的反对。阿塔拉里克去世后,阿玛拉松塔失去权力并丧命。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缺乏保证女性独立执政的社会环境、法律基础和权力机制,女性权力具有显著的依附性,这是阿玛拉松塔摄政政权垮台的关键原因。阿玛拉松塔政权的垮台则成为该时期地中海世界政局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契机。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日本於一戰起開始關注東南亞華僑問題,而研究路徑則與其對華分析方法直接相關,且 更加複雜。總體而言,日方在考察華僑的經濟、社團、移民及族群等問題時,始終將依照鄉緣與方言 劃分族群作為研究的基本前提與方法。雖在1920年代末嘗試從代際關係角度劃分東南亞華僑族 群,但該法未被用於考察其他華僑問題。 “七七事變”爆發後,東南亞華僑族群的性情特徵受到日方 關注,而在日本“南進”政策影響下,相關研究亦帶有濃厚的“國策研究”性質。由此觀之,近代日本 的東南亞華僑研究在考察方法及認知深度兩方面都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過程。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即各族群文化的互动演化趋势会怎样?马汉和亨廷顿认为这是“文化的冲突”,并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系统论证。但他们说的文化冲突其实既不是文化本身的相互冲突,也不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冲突,而都是利益之争的冲突。除此外是否还会有可以成立的文化冲突论?根据“文化工具论”的评析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只会出现在使用文化工具时仅有的两个特殊情境中,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趋势。相反,文化的融合才是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因为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工具的种类越多越好,于是,很多具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工具会从一个族群流入其他族群。也许有人担忧人类文化互动的融合趋势会消除族群文化的个性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人类文化不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通过文化工具论的评析可知,这同样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忧。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侧重于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突出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而正确历史观的确立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摆脱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民族”(nation) 观念的桎梏,更新一系列观念。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侧重于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突出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而正确历史观的确立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摆脱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民族”(nation) 观念的桎梏,更新一系列观念。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乡村振兴应该将文化振兴视为重点工作之一,并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来展现乡村发展的新魅力。“牛斗虎”舞蹈是流传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锅培口村的民间舞蹈,其由太平天国士兵王仁所学武术“牛虎拳”演变而来,该舞蹈流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地方乡村社会有着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作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斗虎”舞蹈为本土自发性艺术活动,其历史变迁、艺术展演和传承脉络都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文章在全面梳理和分析“牛斗虎”舞蹈的地方历史渊源、展演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年轻人成为传承的活力主体、确立静态与动态的传承内容以及探索多元维度兼顾的传承方式等多种传承路径,为“牛斗虎”舞蹈的有序传承提供了思路。研究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乡村精神的回归,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地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