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对社会秩序和运行规则造成一定冲击。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数字侵权问题频发,维护数字时代弱势群体的权利具有紧迫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该群体由于权利保障制度滞后、相关责任主体缺位以及数字权利体系呈现不确定性等因素,在融入数字社会时面临诸多困难。为构建更完备、高效的权利保障体系,应优化现有法律架构,构建数字权利体系,并推动多元化治理格局的形成。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如何处置既是实体法问题,亦是程序法问题;不仅关涉案件事实准确认定,亦涉及诉讼参与人财产权利保护。传统诉讼模式下,案外人参与涉案财物处置程序内容阙如。经改革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确立案外人参与涉案财物审查程序,为案外人参与涉案财物审理提供程序空间。在此基础上需明确案外人参与审判诉讼地位,细化程序内容,构建具有诉讼化属性的涉案财物审理程序。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明确工人的各种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话语表达、法律和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这可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话语、法律和政策是否规定(或侧重规定某些领域的权利)并实际实现工人的这些权利,以及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限制,必须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理解。 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权利保障的历程,对于树立”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不容忽视”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科技手段的应用对政府的行政与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缺乏细化规范,自动化行政也给传统正当程序要求带来挑战,吞噬相对人享有的听证权、卷宗阅览权、要求处分者说明理由权和陈述申辩权等程序性权利,带来相对人瑕疵指令举证、个人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等方面的现实风险。一个健全的程序性权利保障机制需要从完善立法文本中程序性权利相关规范、健全执法过程中程序性权利保障机制、明晰司法过程中行政主体和归责原则、构造相对人程序性权利外部监督体系四个方面建构。处理好技术变革与行政法律秩序的双向互动关系,才能确保行政法的时代适应性,使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得到真正保障。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刑事庭前会议作为我国庭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内容,其程序启动、程序参与、处理问题范围和制度效力等问题在规范上均未有严格限制或者约束,致使在实践中出现适用率不高,处理事项的范围扩大化,对法庭集中持续审理保障有限,辩方程序权利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机制完善的理念应当是防范追求诉讼效率对庭审实质目标的僭越,保障法庭集中持续审理,以及尊重以辩方权利保障为核心的程序价值。在具体制度建构中,应赋予一定情形下启动庭前会议的必要性,限定庭前会议的处理事项,明确参与主体的范围和保障参与权行使,以及规定机制的程序效力。庭前会议;庭审实质化;庭审质量;集中审理;权利保障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历次修法中涉及逮捕的制度机制的演进轨迹和条文变化的内在逻辑表明,为实现“慎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已初步构筑起一套结构严谨、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关于逮捕权的法规范控制体系。该体系在事前的权力配置阶段“两次分离”逮捕权,以具体社会危险性评估为重心改造逮捕要件;在事中的权力行使阶段以“兼听则明”为原则设计了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审查逮捕机制;在事后的权力制约阶段要求检察院、法院及时纠正撤销错捕决定,释放犯罪嫌疑人。从司法办案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法规范控制体系在规则制定和程序执行时仍有不足和缺漏,如逮捕权分离不彻底,控辩意见“兼听”机制保障不充分,径行逮捕条件设计机械、不周延,当事人对错捕的救济途径缺失等。本轮《刑事诉讼法》修改应坚持“实践—规范”的互动逻辑,关注司法实践,将解决和弥补逮捕中的权力运行失范和权利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作为修法方向,破难题、开新局,不断推动中国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进程。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证据方法的作用在于通过从客观上揭示证据内含的信息内容,联接证据与刑事证明。大数据证据表现出独特的建构性与质素多样性特征,使得现有证据的证据方法无所适从,需要依托融合性证据方法为其诉讼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引。而在刑事诉讼中运用融合性证据方法,可能对现有诉讼构造构成挑战。对此,可以从证据方法的工具与程序二维属性出发,建构正当程序保障:在工具属性维度,发挥法官庭外调查的能动、兜底性作用;在程序属性维度,构造“对等”性权利保障,弱化微观权力。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刑事另案处理制度产生于服务办案需求之目的,具有公权力主导、阶段适用性与案件特殊性等特点。以共犯是否认罪认罚为标准作另案处理,虽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提升制度活力,但亦有法律依据不明、制约监督不足、被追诉人权利受限乃至未审先判之虞。究其成因,与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办案传统、动态平衡诉讼观尚未实现、“配合有余、制约不足” 的公检法关系以及“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裁判方式均有关联。对异化的实践样态纠偏,须在制定统一的另案处理制度体系基础上,从明晰规范标准、加强制约监督效力、落实权利保障以及明确既判力范围等方面完善,以期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目标。
分类: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反有组织犯罪法》是反有组织犯罪工作法治化的里程碑,追求打击有组织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但从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相衔接的角度,尚值得进行权利保障方面的检视。该法对有组织犯罪人创新性地设置了技术侦查手段以及行刑后监管措施,但未作具体细化规定,对有组织犯罪的违法所得处置容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等困境,导致实施中难免出现侵害权利之虞。相应地,应当着力从犯罪人维度来完善其权利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对犯罪人的侦查手段应坚持合比例性要求,在违法所得处置中尊重犯罪人的财产权利,对行刑后监管措施进行区别性适用和合理救济。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内法规学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自“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实施以来,《纪律处分条例》历经了2018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在轻微违纪行为的处分认定过程中,党纪轻处分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参照刑事追诉时效条款,《行政处罚法》将一般追究和特殊追究时效这两类形态纳入处罚追究时效规则,而党纪处分追究时效在监督保障法规中尚未形成有效规范。由党内监督的全覆盖要求可知,党纪重处分排除适用追究时效乃是基于“党纪严于国法”的政治逻辑。从功能价值层面,追究时效的设立并非忽视党纪约束效果,而是为了契合“三个区分开来”的内在要求,且旨在有效填补监督保障法规时效规则的空缺。为降低监督执纪成本,立规部门应围绕正当程序、党员权利本位等理念,探寻涉党纪轻处分违纪行为追究时效的合理运行空间,明确追究时效的类型化方向,同时还需关注追究时效的程序救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