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浪漫主义批评家的推 崇 下 逐 步 走 向 诗 歌 圣 坛。浪 漫 派 对 莎 士 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展现了多种批评倾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浪漫派诗论,构筑了浪漫主义诗论的烂漫与辉煌。检视浪漫派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批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莎士比亚及其十四行诗的认知,反映了浪漫派诗论与莎士比亚创作的共鸣,充分体现了莎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发展的相辅相成性,而且启发了我们对文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并不是随库尔贝画展事件才突然出现的。在浪漫主义之后,博纳尔朴素的现实主义绘画已经悄然登场。本文通过对博纳尔朴素现实主义绘画审美特征的简要分析,论证在浪漫主义之后博纳尔对法国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引领和推进作用,以增加对博纳尔现实主义绘画更多的了解与关注,进一步揭示现实主义艺术素朴、宁静、自然、真实的本质特征。博纳尔的绘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难以超越的现实主义绘画巅峰。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并不是随库尔贝画展事件才突然出现的。在浪漫主义之后,博纳尔朴素的现实主义绘画已经悄然登场。本文通过对博纳尔朴素现实主义绘画审美特征的简要分析,论证在浪漫主义之后博纳尔对法国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引领和推进作用,以增加对博纳尔现实主义绘画更多的了解与关注,进一步揭示现实主义艺术素朴、宁静、自然、真实的本质特征。博纳尔的绘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难以超越的现实主义绘画巅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尼采是把握现代东亚思想绕不过的人物。和辻哲郎的尼采论构成其学术生涯的起点,在日本思 想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位置,在全球尼采研究史上也具有前瞻性价值。尼采哲学自 19 世纪 90 年代被引介到 日本,时人以哲学或文学的视点观之,且多评价消极。和辻返回尼采以权力意志论为核心的认识论,剖析了 尼采对现代哲学的创造性整合,阐扬了尼采对本能的发现。继而,和辻将自身秉持的人格主义立场与对尼采 哲学的理解相糅合,把追寻“内面的生”的“美的态度”当作拯救生命危难、重启哲学活力的契机。和辻对 尼采“诗人哲学家”的定位超越前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当中也隐含着日本现代思想的关键困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十九世纪的法语文化建构了一个沉缅于形而上学、兼容异域精神、无心政治争斗的德意志形象,“蜃景”一词披露出其虚设性。这一景观酝酿于大革命后的移民一代,在斯达尔的《论德意志》(1813)中最终成型。尽管该书出版时,这幅幻象已被德意志民族主义上升的现实情景所动摇,但其内核仍被其后的法国浪漫主义所重拾,注入进十九世纪法国精神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法德文化迁变为研究兴趣,首先鸟瞰这幅蜃景的全貌,继而回溯其建构历程,尤其关注斯达尔美化德意志的政治意图,最终结合第一帝国晚期欧洲民族之争的政治语境,填补出遗落于蜃景之外的德意志现实。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安格尔是一位恰逢现代美术革命前夜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因应时代变化,在与同时代的德拉克洛瓦的竞争中,创造和发展了一种蕴含浪漫主义内质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他崇尚线条,注重严谨的构图,以古典浮雕的观念抑制深度空间表达,突出平面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的触觉之美;他以拉斐尔、普桑为楷模,同时,也融入希腊古风、哥特式和样式主义因素。 在色彩方面,他注重冷暖色调对比,继承和发展北方绘画传统中的对于事物外表肌理和细节的高度逼真的刻画之美。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本文以国家观的差异为线索,剖析《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所生成的历史语境。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深受政治浪漫主义影响,认为只有君主和人民才是国家的天然构成,官僚的存在仅是现实中的权宜。1841年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体现的正是此类思路,即在“基督教国家”的框架下,报刊是使君主和人民能够更加有效沟通的中介,书报检查官仅是事实上的需要,新法令的内容其实更侧重于对他们的规范。但是,从马克思在1842年2月前的论著已能看出,“基督教”和“基督教国家”都不为其所认可。在他那里,新法令既前提荒诞,对国家和报刊的构想更是虚妄。就此而言,马克思这篇早期文稿既体现了根本不同的国家观的隔空交锋,也是全面批判旧普鲁士意识形态的先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