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推进军事训练理论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举措,对于促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坚持思想引领、强化体系布局、紧扣实践需求、突出开放包容,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建强人才队伍、完善保障条件、严格督查问责等措施,加快建设多维并列的新时代军事训练理论体系。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在"文化软实力"这个基本概念上形成"中国话语"。这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要求。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与我们当下所关注的"文化软实力"的立意、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要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跟着说"、"杂着说"走向"自己说"。做到"自己说",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实际,用活中国传统,激活当代中国人理论创新的自觉与智慧。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正共同体的思想为后人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当前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14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巨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一个多民族大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摆在突出位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13
摘要:【摘要】新时代党的权力监督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制约思想与党的执政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权领域的理论聚焦。新时代党的权力监督制约理论体系以“权力监督价值论”“权力监督范畴论”“权力监督动力论”“权力监督方式论”“权力监督职责论”为架构;以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揭示权力本质的人民性、权力作用的两面性、权力运行的檀变性和以法律规范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监督权力等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为内核。新时代党的权力监督制约理论的实践转化,集中体现在强化权力监督的自律意识,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纪法贯通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体现学术自主、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观念反映事实,观念推动建设实践,实践推动本体的发展,从而形成本体——意识——实践的能动循环,助推本体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能动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0
摘要:中国共产党突出党员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源自1940年代初皖南事变的爆发,此后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的党性教育党性锻炼,逐步推广成为全党的整风运动,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成为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范畴和重要任务。在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党的建设理论作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阐发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党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标准及衡量评价党员党性的标准是什么、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起党的党性理论体系。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党性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产生了巨大成效和深远影响,在我们党开展党员党性锻炼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4-1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近现代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造就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在批判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渊源关系和内在关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原创性贡献,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的关键生产要素价值日益凸显,科学数据中心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理论以阐释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的内涵意蕴,结合5W传播理论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深入分析其形成要素与过程。[结果/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的建议,为构建和完善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理论研究框架贡献力量,最终推动我国科学数据中心向具有更高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目标迈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方面,金融领域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对环境会计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兴模式,绿色金融将环境因素纳入金融决策和投资过程中,为环境会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首先,本文回顾和整理了以往学者在绿色金融和环境会计领域的相关文献,并从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目标的关系、绿色金融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其次,通过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对环境会计之间产生的影响,得出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为环境会计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和资金支持的结论。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行业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在数字技术加速选代的时代环境下,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结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数字服务贸易特点,概括数字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分析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提出改进的数字服务贸易统计测度方法,将其推广至全球经济体层面。基于2013一2021年63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进行双边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测度,并分别基于数字服务贸易关系和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构建数字服务贸易有向网络,从网络视角进行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格局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差异构成数字服务贸易成因,数字服务贸易表现出经济和数字化密集、与收入水平正U型相关的发展格局;数字服务贸易的出口关系比进口关系密切,中介性程度较低,且具有一定的集聚性;部分经济体展现出“重关系、轻规模”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态势,且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会随着经济体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产生变化。各经济体应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丰富数据要素资源;提升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实现数字服务贸易关系与规模的双翼发展。中国应调整数字服务贸易结构,保持中国数字服务贸易活力。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1-17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包括政治理论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和地方性,虽有所认识,但并不系统和深入,其原因在于缺少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从包括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到民主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概念,再到理性选择主义等流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均是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但却以普遍主义的方式传播且影响深远。社会科学是主要国家发展阶段的产物,已经走进世界中心地带的中国,自然要为国际社会科学贡献知识产品。作为中国政治学专有研究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一方面为鉴别政治理论的历史性提供了方法论,另一方面为发现中国史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学原理提供了可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丰富的系统观念:一是普遍联系,在既注重历史经验又明晰国家安全形势中来把握国家安全;二是全面系统,在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主次中布局国家安全;三是发展变化,在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中协同推进国家安全。基于系统观念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携手共建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的安全共同体都具有重大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概念的民族交融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和实践载体。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分析民族交融观的组成要素、价值原则和结构支撑,才能深入理解民族交融观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民族交融观之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功能定位和重大意义,具体体现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目标的耦合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同性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叠合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摘要:毛泽东党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历来是党建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以来国内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的“新进展”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结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毛泽东党建思想作出新阐发;为理解和阐明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活动,推动毛泽东党建思想中相关论题取得新突破;聚焦前人研究中未被挖掘或尚未充分展开的研究论题加以阐发;运用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多维度阐释毛泽东党建思想;更正前人误解,廓清毛泽东党建思想本貌。当前研究仍存在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误解和曲解,研究仍不够全面和深入等问题,应当坚持正本清源、匡正纠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拓展研究,从逻辑体系层面深化研究,推动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在新时代新征程取得新进展。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文明史意义。 中国是礼义之邦,也是伦理学故乡,伦理学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 现代伦理学和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探索,首先必须确立基本话语,这就是“伦理”与“道德”,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体系。 基于中华优秀伦理传统的转化创新,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宏观构架是“话语体系——文化原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安身立命”的辩证发展,由此展现为纵横两个体系。 纵向体系是“伦理—道德—至善”三大结构的辩证互动。 “伦理”体系是:“伦—理”话语——“居伦由理”——伦理世界——伦理精神;“道德” 体系是:“道—德” 话语——“尊道贵德”——道德世界——道德世界观;“至善” 是伦理道德与生活世界的辩证互动体系,它以“德—得相通”为话语与原理,以三大关系为结构,即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个体德性与社会公正的统一;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横向体系是:从“伦理”—“道德” 两大基本话语的体系性建构出发,依循“居伦由理”—“尊道贵德”—“德得相通”的文化原理,建构“伦理世界—道德世界—生活世界”辩证互动的伦理学理论体系以及“伦理精神—道德精神—至善理想”的实践体系,由此与时俱进地回应和解决“我们如何在一起”“人应当如何生活”“好的生活高于生活本身”等对人类文明具有终极意义的根本问题,为人的生命和生活提供安身立命基地。 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演绎“伦理战略—精神战略—建构战略”的文化战略体系。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工具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大扩展了研究视角和观察视域。鉴于二者融合具有释放巨大势能的潜力,首先应当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赋能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核心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系统提出赋能路径的建设策略,从而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赋能机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和晚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回归。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出发,重视实践、辩证法和文化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思潮的主导下,利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中存在的缺陷,走向了完全脱离经济基础决定作用、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文化价值批判;晚期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式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总体批判,既深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又实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转向。揭示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的实质,既有利于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和理论性质的认识,又有利于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我国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能充分深入挖掘并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笔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入手,尝试通过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坚持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主体性及其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守正和创新的辩证法,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使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世界意义这七个维度进行梳理,挖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