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水平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年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度均值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发展”向“濒临失调衰退”转变;且31个省(市、自治区)耦合协调度跨越了10个耦合协调等级,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和“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已实现协调发展的省份数量较少。从空间上看,我国农业发达省份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四大区域耦合协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西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且区域间差异显著。由此提出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人才供给能力、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优化政策制度安排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等。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在国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科教融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职院校推进科教融汇中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理念、经费投入、平台建设、师资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因此应深刻把握科教融汇的本质特征,转变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师资支撑,以研育人,特色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推动我国科学进步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阐释科学家精神丰富内涵,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价值。通过分析个人理想、职业追求、国家政策、社会氛围等内外部动力因素,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作用路径,构建动力机制。进而提出从加强教育与培训、树立榜样与典型、提供资源与支持、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旨在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是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表现。科学家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发展历程同频、现实要求相符。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有其实践路径,相关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发展全领域。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进行,需要构建以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为代表的保障机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的生产力,是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新表述。其中,教育是释放技术效能、整合社会优势资源的知识生产力,科技是牵引创新动能、推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挖掘价值潜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优质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这一创新理论出发,以知识生产力、第一生产力、优质生产力为视角,阐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三重逻辑,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对融通数字时代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系统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高校作为人才、知识和技术等数字化资源的重要供给方,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对A股上市公司官网新闻的文本分析,构建衡量企业层面产学研合作程度的指标,实证检验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效应、内在机制及其作用后果。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通过人才效应和创新效应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在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投入的注意力越多,产学研合作对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越强,并且该作用对高新技术行业、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也更加显著。进一步地,产学研合作能够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程度以促进数字化成果的产出。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理,也为产学研合作和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基于2009一2020年1248名有过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且随后回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履历信息,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嵌套Logit模型分析了中国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境外人才流出城市网络以中国香港、美国剑桥为核心城市,流人城市网络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且回流城市分布区域差异显著;2)剑桥(美)是北京、上海境外人才回流的主要来源地,回流至南京的境外人才的主要来源城市是新加坡,而中国香港是广州、武汉境外人才回流的主要来源地;3)个体微观因素上,学缘联系与人才引进计划等级均显著影响人才回流的城市选择。宏观因素上,中国城市的高薪资待遇、较高的科技投人强度和顶尖科研平台的高度集聚是吸引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教育服务设施舒适性和气温舒适性因素也显著影响境外人才回流的城市选择;4)城市宏观因素对人才回流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男性、流动经验丰富、境外居留时间长、重视学缘社会联系、获得高等级人才引进计划支持以及于较晚回流的境外人才在回流选择时,更为重视城市较高的薪资水平和顶尖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以 201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HSD−EM”评价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2011−2017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7−2019年呈“V”型发展趋势,2019−2021年呈快速发展趋势。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格局,即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发展最优,中部地区次优,东北部地区第三,西部地区则落后于其他地区。③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整体空间集聚以“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为主导,且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三大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弱。④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可通过基础设施、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和教育文化因素等产生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改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及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规律,是我国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教师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基础性工作。为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署,教师教育要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任务,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逻辑,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匹配度;对接科技变革趋势,提高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度;服务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全面认识人口新形势,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度。实现上述战略任务,教师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相匹配;深化科教融汇,服务关键教育科学问题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探索教师教育赋能路径,塑造助力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新优势;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补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短板;深化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融通,优化未来教育家型教师供给。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引进海外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实施“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满足模型有效性前提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人力资本高级化效应以及创新创业效应实现;(3)“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因激励手段、城市类型和市场化程度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该促进作用在“供给型政策”与“环境型政策”激励程度更大、“生产型城市”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表现的更大且更显著。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供需错配、协同不足等问题,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逻辑,提出以优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基础,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以科技创新驱动就业质量提升,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就业岗位拓展;以完善人才政策与服务机制为保障,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联动的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建立动态监测、资源整合、政策引导机制,实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深度融合,助力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 。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面临时代发展大势、民族复兴伟业和世界百年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强调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即将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变革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关系可知,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表征的新质生产力重大飞跃,全方位体系化消除束缚科技、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因素、重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体制机制乃是题中之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核心要旨就是将有利于创新的重要关联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从而系统化形塑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优良环境,以全方位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素的全部活力。在其根本上,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对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主动调适。高校作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落脚点,要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逻辑”,锚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聚焦直接影响学校核心学术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相关要素,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勇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开路先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摘要:为探究基础教育的数字科技应用如何推动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型结构发展,案例分析了九年一贯制Y校的积分银行实践后发现:数字积分制本是基层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但经过借鉴至校区,能够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结合形成校区五育数字积分制。具体结构分析了Y校五育并举的三级积分指标体系,并指出积分系统可从加权汇总的动态算法、统分结合的双层设计、结对互助的整合功能,朝五育融合方向优化演进。由于校区数字积分制相比社区,积分测量指标更明晰、积分操作实施更容易、积分激励作用更明显,数字积分制更适合校园育人环境。这有助于基础教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摘要: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近年来,中国在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进展,但面临资源配置不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推动科技伦理与法律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活动的规范性。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可以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