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议题及其推进理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撤地设市、地市合并、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市辖区调整、乡镇撤并以及地级市代管县(市)等行政区划调整,运用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的多种政策工具,以城市空间的增量与重构激发城市化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空间治理的新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多重逻辑、推进理路展开深入探讨,这对于破解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十分重大。

  • 流动性平衡:“村改居” 社区的空间生成与秩序实现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并从农村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重构农民生活空间。“村改居”社区空间的商品性、阶层性、共有性和规则多元性,意味着其面临更为复杂的公共事务和更为多元的利益主体。在“村改居”空间生产阶段缺乏参与的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之后,与乡村干部在公共空间利用上展开机智灵活的竞争。他们基于产权性、生计性和补偿性理由,施展富有权宜性和流动性的策略,修改了政府单向度规训农民生活的治理框架,型塑出社区公共空间的“流动性”景观。在“村改居”社区空间秩序达成中,基于主体互动达成的流动性平衡机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在农民生活空间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有必要确立农民参与建设、治理自身生活空间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的政社互动形成有活力的新社会空间治理共同体。

  • 社区理论的跨学科视角——构建“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融合框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出现革命性变化,数字技术推动“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深度融合。基于传统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概念而形成的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已经难以回应数字时代的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数字时代的社区空间治理需要构建三元空间融合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理论体系,从价值基础、行动网络与系统工程三个层面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与规划学等学科理论,进而解决更为复杂的社区空间治理难题。基于“物理—社会”空间的二维叠加,中国社区空间治理实践经历了从增长导向到民生导向的政策转变。数字时代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时代命题与机遇,面对数字空间三元融合新挑战,需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塑造行动网络、整合跨学科力量以解决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

  • 数字时代空间正义面临的现实困境、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时代的空间正义不仅涉及空间资源的分配,还关乎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传递的公平性。数字时代空间正义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数字信息不对称、数字鸿沟、数字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以及数字空间资源分配不均等。技术发展、经济增长和政策制定都对数字时代的空间正义产生影响。数字时代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涵盖人本性、公平性、协调性和多样性。在实现空间正义的过程中,应将人的需求和利益置于空间发展的核心,关注机会公平、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公正的制度安排,考虑各方利益平衡,平等对待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权益。数字时代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包括数字空间制度建设、数字技术支持和数字社区参与等。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数字空间法律法规体系;在数字技术支持方面,需要利用数据分析和空间信息技术等,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数字社区参与方面,需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数字空间规划和决策过程,从而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 我国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发展现状、经验借鉴与未来发展探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7

    摘要:[目的/意义]可信数据空间作为现代数据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初期,亟待为其未来发展探求具体路径。[方法/过程]本文从建设模式和核心内容的二重维度,系统分析了国际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前沿实践,重点探讨了信任机制构建、基础设施优化以及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提升等关键举措。[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我国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应着力推进以下战略路径:首先,建立数据空间协同领域与竞争领域的差异化治理框架,分阶段推进统一数据空间建设;其次,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数据空间建设格局,提升数据空间建设能力;再次,完善数据基础服务体系,提升数据共享与应用效能;最后,深化国际合作,探索建立跨境可信数据空间治理范式,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深度融入全球数据治理体系。这些举措将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与价值转化。

  • 社交机器人治理:国际实践与中国进路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恶意社交机器人的泛滥给个人权益、社会秩序乃至人类伦理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社交机器人的治理议题被推上全球舞台,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对其失范行为进行约束。目前对社交机器人的治理并未形成体系,主要依赖人工智能、数据隐私、智能机器等领域的指导性、模糊性规范。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有必要关注境内外媒体平台上社交机器人营造的与中国议题相关的舆情,更有必要汲取先进经验,完善本国社交机器人应用和监管相平衡的治理路径。

  • 韧性发展视角下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与区域网络治理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引入韧性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与生态3个维度的脱钩性能开展2011—2020年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并结合绩效网络模型探讨区域能级匹配与治理影响差异,为韧性网络优化治理与绩效提升提供适宜性路径选择。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各维度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大部分省域过于追求经济维度的低碳韧性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与生态发展层面。②大多数省域在低碳经济绩效网络中的空间关联紧密度仍远远不够,尤其是社会与生态维度,并且区域网络具有较明显的地理邻近性特征。③到研究期末,结合省域分类发展规划,发现64%以上省域所处辐射能级能够表现出与之较高的匹配度。其中,提升型省域普遍具有集群优势,东部沿海区域的省域需加强社会维度的协同发展;壮大型中的华中地区省域有望成为区域内的新增长极;培育型中的西南地区省域可考虑作为区域优先发展省域。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居住形态变迁与转型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快速城镇化引发乡村社会空间重组和居住形态变迁,并伴随农村社会分化与空间失衡等现实问题,理解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逻辑机理成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探索提出了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概念框架,刻画了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过程、特征与机理,及其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与互馈机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居住形态管控策略及空间治理转型方案。结果表明: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引致乡村人口流动和迁移模式变迁,并进一步导致乡村社会空间快速重组与居住形态的剧烈变迁。②新型城镇化进程驱动乡村居住形态历经居住格局改变、住房低效利用、住房居住功能偏离和房屋闲置4个演化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和城乡政策分别具有直接驱动、间接影响和宏观引导作用。③乡村居住形态变迁推动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空间转型,耦合联动的互馈机制使得各类空间也会对乡村居住形态施加影响。④精明发展导向下科学编制村庄空间规划,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跨界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多元治理和健全乡村空间治理机制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治理转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