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与动态演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中国 1985−2019年粮食产业合作专利数据,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实际,将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剖析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和主体特征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规模、范围明显扩大;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性及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显著;在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创新主体分别担任引领者与主导者、参与者与桥接者以及支持者与服务者。由此提出: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应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促使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企业应从纵向延伸、横向扩张和侧向拓展三个维度拓宽创新尺度;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人才交流、学科交叉和技术跨界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

  • CEO 开放性、动态能力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以 2010 ~ 2020 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CEO 开放性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并探讨动态能力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高管团队结构特征(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CEO-TMT 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EO 开放性对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与CEO-TMT 权力距离均在CEO 开放性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中发挥调节效应。具体而言,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增强了CEO 开放性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正向影响,而CEO-TMT 权力距离弱化了CEO 开放性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从CEO 开放性、动态能力以及高管团队结构特征等方面提出提升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建议。

  • 李约瑟问题的政治学回答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来?这是李约瑟问题的核心。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关键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而在于科学的结构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博物学的科学体系、“大一统”型的技术体系、较高的体制化程度等四个主要的结构特征。它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持续发展且高度发达,但是不利于科学革命的发生。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使得理论一形式理性消亡,博物学的科学体系和“大一统”型的技术体系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无法向培根科学的受控实验方法转化,较高体制化的程度使得中国无法产生科学共同体,无法产生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和为科学发展辩护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构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儒法国家的权力结构:帝制儒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了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博物学的科学体系,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一体化塑造了“大一统”型的技术体系,权力关系稳定的结晶塑造了较高的体制化程度。

  •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网络空间及驱动机制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物流研究》

    摘要:本文在定量测度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36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枢纽承载城市间的物流联系越发紧密,物流网络也更加稳定;物流网络的凝聚子群呈抱团发展趋势,地理接近性在凝聚子群中得到充分体现;核心枢纽承载城市有较强辐射效应,带动邻近枢纽承载城市发展,本文布局了由9个轴心枢纽承载城市组成的轴辐式物流网络。此外,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资源票赋链接、市场自主调节、政府宏观调控与科学技术推动四大驱动机制的影响下,在物流网络中的地位逐渐分化,形成了由节点、通道、物流圈等局部元素组成的多轴心混合轴辐式物流网络。

  • 政务互联视角下的府际关系网络特征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的非正式连接已成为政府间、政府与民众间进行政务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府际关系的重要表征。探析互联网媒介下的横向府际连接网络特征,对厘清我国横向府际关系特征、理解政府行政协调性和政务信息传播机制、深化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以及创新行政理念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利用339个政府网站导航链接和284个政务微博关注数据,构建我国地级市政府间府际关系网络,在省级和国家层面分别选择网络紧密度和中心势、网络整体特征和空间位置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省级层面,政府网站链接关系网络的紧密度高于政务微博关注关系网络,政府网站建设更加成熟,府际间的行政协调性、“同质性”更强,而政务微博的自主性、“异质性”更明显;信息传播机制 (即网络连接模式)而言,前者以 “全通式”和 “多中心式”连接形态为主,后者多为 “多中心式”和 “混合式”连接形态。(2)国家层面,两种非正式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特征与正式连接形成的城市网络结构具有相似性;由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连接数据构建的府际网络分别形成了 “两大三小”和 “四大三小”的整体格局,网络稠密化趋势已经形成;同时在城市网络等级上,少数核心城市居于中介位置,省会城市政府在整体网络中居中心位置;城市联系具有一定指向性,省会城市倾向于与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联系,而非省会城市政府则更愿意参与全国范围的联系,州和自治区则形成了 “共同社区”城市子群。

  • 高铁网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自三大城市群的经验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交通系统是地区间要素流通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2014—2019年城市间高铁列车运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对高铁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分析高铁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明显提升,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相对松散;高铁服务强度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普遍较高,城市间差异相对较小,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特点,省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高铁网络连接性的提升整体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服务强度改善对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客流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心度差异的作用强度逐年递减。建议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实施差别化服务改善策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趋势、结构与国际比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劳动参与率是重要的劳动力市场监测指标。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新的显著变化,劳动参与率出现一些新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基于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女性劳动参与率降幅高于男性;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增长先升后降,15~2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参与率高于城镇;退休年龄人口城乡劳动参与率差距扩大。通过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劳动参与率仍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但与一些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的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情况值得重视。预测2025年和2030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分别为66.67%和64.99%。建议主动应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缩减和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挑战,重点缩小劳动参与率的城乡差距、性别差距和年龄差距,关注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和社会保障改革等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