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围绕着个人自足的经济生活、自主的公共生活、自由的社会生活,并落定于共同体的和谐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解决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渐露曙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彰显为人民富足的经济生活、良善的公共生活、自由的社会生活的统一,并在实现民富国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逐步实现。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国家治理要吸取人类社会治理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落定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通过个人的自足、自主、自由与民富国强辩证统一的能动实践来实现。尤其要在经济与社会治理场域中实现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辛勤劳动中实现共同富裕,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共创美好生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发展了真理与道义兼备的科学理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实践,内涵丰富,逻辑自洽,实践性强。新时代美好生活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图景,是多维主体参与、多元内容支撑、多重效果保障的有机统一体,是在总体性实践中逐步展开的过程性存在。构建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和提升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构成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为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具有很强的必要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标准化建设、促进均等化发展、强化监督管理、激励创新和多元化、切实增强服务能力等,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从而构建独立、完整、高效的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弘扬沂蒙精神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新时代革命老区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沂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沂蒙精神内嵌着人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富裕等价值目标的追求,这些价值目标被融入“革命”与“解放”的话语体系中,成为建立和维系沂蒙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价值内核。这一价值内核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沂蒙地区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滋养并不断壮大,成为新时代沂蒙党群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沂蒙党群需要进一步凝练思想共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伴随着数字治理技术无序扩张, 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呈现出社区治理结构的“数字异化”, 转型过程的“数字碎片化”以及转型主体“数字区隔”等“数字生活异化”困境。究其根源在于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社区结构多元协同整合难, 治理过程传递执行机制“内卷化”, 治理功能系统性不足, 治理结果低效粗放等。为此, 基层社区有必要从共享治理理念出发, 涵养多元一体的公共精神, 明晰多元主体数字权责边界, 重塑共享共建共治的公共空间等, 以营造社区数字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中,“需要”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它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成为绝对的核心,需要不仅失去了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反而成为被资本操控和利用的对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生存于劳资关系中,人的需要完全依赖于资本。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需要范畴能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看到需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应重赋需要的真实意义,并发展与满足更为全面丰富而又能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需要,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与法治高度关联,二者在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共同富裕表征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权的需求及其对该权利的保障,丰富了新时代人权的法理内涵,推动着良法善治的法治实践。法治为共同富裕提供方向指引、夯实制度根基、创造良好环境。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完善共同富裕的法律规范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公正司法、依法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法治固共同富裕之根本、稳共同富裕之预期、利共同富裕之长远的的保障作用,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经济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其蕴含着丰厚的经济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从资本之外探寻发展动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协调发展为伦理要求多重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之维,利于开拓中国发展观的道德新境界,建构中国发展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加速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三个方面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图式”:提升自然要素的生产能力,重塑低碳循环的生产体系,创造技术正义的生产条件,重构了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可持续生产方式;推动人与自然的交往复归“生命共同体”、个体交往走向“真正的共同体”、世界交往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了超越利己主义的和谐社会关系;把人从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提升人们满足真实需要的获得感、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充实闲暇时间的意义感,塑造了超越消费主义的美好生活。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文旅休闲消费是扩大内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我国文旅休闲消费研究领域呈现出小步发展(2012年以前)、快速增长(2012—2015年)和高位波动(2016—2023年)三个阶段的研究脉络;主要涉及文旅休闲消费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旅休闲消费与社会分层及认同建构,文旅休闲的消费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对文旅休闲消费的创新引领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休闲消费的普惠性扩展五大关键议题。未来研究至少可从多尺度空间与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分层的消除与文化资本的均等化、数字技术驱动的文旅休闲消费变革与体验经济、共同富裕与文旅休闲消费的社会公平与普惠性等四条分析路径展开分析。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04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儿童美好生活是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儿童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包括自由与规范、游戏与体验、同伴关系与爱的陪伴三个维度。当前儿童美好生活的实现面临着自由与规范失衡、游戏与体验机会缺失、同伴关系与爱的陪伴不足三大困境,制约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基于对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创新实践的考察,凝练出构建儿童美好生活的三条可行路径:一是创新课程体系,寻求儿童自由与规范的平衡;二是营造校园文化,搭建丰富游戏与体验的平台;三是优化育人实践机制,强化儿童的同伴关系与爱的陪伴。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作为中国民主实践创新的独特标识与政治表达,民生民主具有特定生成逻辑、重要的类型学拓新意义与显著发展优势。在人民中心思想引领、民生与民主功能互构、美好生活目标驱动同向发力的共同作用下,民生民主得以生成并趋向完型。民生民主是生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新型现代民主,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有助于维权与维稳深度耦合,持久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有序扩大政治参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民生民主深化进阶不仅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要求,也是迈向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应然之举。走好中国民生民主行稳致远的优化完型之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持续推动民生实事民主化治理,引导有序扩大实质性政治参与,发挥数智技术的赋权增能优势,完善民生民主的深化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