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晚清以降,洋货作为西方入侵中国的表征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符号,洋货消费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认为,1895年后,洋货迅速普及于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逐渐在中国民众的消费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透过家庭这一消费终端发现,在清朝最后的近30年里,洋货进入家庭的数量和种类皆很有限,土货仍是家庭消费的主流。以洋货消费为标识的近代化过程,比学界普遍认为的时间和进展更为迟滞。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生员群体处于王朝体系中的最底层。他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与当地普通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出于谋生和求名的需要,他们往往将塾师当作首选职业,成为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和王朝权力深入乡村的媒介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通过各种类书,从而掌握许多在乡村中有着广泛用途的“技术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与他们所处的地方社会密切相关,也扩大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清时期地方志中的畲族以“刀耕火种”的游耕经济形式为人所知,但明清时期的畲族契约、账簿等文书资料,却展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图景。福建屏南巴地村,来源于明代设置此地的“包地屯”,该村蓝氏畲族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的经济形式。对巴地村蓝氏数十份土地契约和家族账簿的分析,可以看到巴地村蓝氏定居该地的契机来自明代军屯的设置,在清代,其土地交易和赋役承担情况已经与周边汉族村庄基本一致。从经济模式来看,巴地畲族已经深深地融入东南汉族社区中ꎬ经济层面的融入构成了民族融合的底层逻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明代中叶以后,识字教学体系发展出多元结构,在科举启蒙教育之外,生产流传着一种专为登账记簿服务的记账杂字。这类读物通过拣选簿记的常用字,由字词类聚或韵文汇编,既用作集中识字的读本,也可当工具字典查用。记账杂字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登簿记账的难度,为重新认识传统民众的读写能力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证据。基于记账杂字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必要在明清以来的日常生活中定位识字率基准,认识到记账能力在乡民生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由此,立足不同类型的民间文献的读写实践,理解识字的多重意义与功用,进而开启对传统中国民众识字率的微观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10-25
摘要:清代捐纳是朝廷的钱袋子、士绅晋升的新梯子,纳监是庶民阶层援例取得出身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支持着科举。清末农家账簿《生财大道》记载了苏怀墀捐纳监生的全过程,举凡纳监银两的凑足方法、支付形式、输送过程、送照宴请、报礼衣冠置办、出结款式、捷报张贴等过程涉及的款项都有详细记载,为我们分析乡村中的个人生计和融资方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纳监个案。同时,苏氏家族重视科举,热衷功名,有纳监的传统,也为苏怀墀成功捐纳提供了思想基础及经济环境。纳监花费了苏怀墀从34岁到53岁近二十年的财富积累,因此,正途科举吸引着文人士子们“聪明的脑袋”,捐纳进升看紧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二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消弥着影响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