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区域金融能力对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着主体功能和撰取两个方向的双重作用。主体功能作用通过甄别机制、监督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等促进技术创新;撰取则是金融部门瓜分实体经济发展成果的过程,这对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资源动员能力和配置能力主要体现了金融的主体功能能力,金融机构的微观盈利能力则体现了金融部门的撰取能力;金融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会增强金融系统对高风险创新活动的包容性,金融机构撰取能力的提高对低端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更显著,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则会使金融系统倾向于支持低风险技术创新。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有充足的金融资源,但金融部门市场势力也更强大,对实体经济的撰取能力也更强;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稀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主体功能能力仍处在边际报酬递增的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应着重金融基础设施投资,提高金融系统的主体功能能力;东部地区则应强调市场改革,适当削弱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抑制其撰取能力。

  • 环境规制对绿色的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提倡绿色发展的当下,有关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日渐增多,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首先,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归纳了当前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测量方式;其次,梳理了环境规制的定义、对主要的环境规制工具进行了归类;再次,综述了当前学者关于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几种不同观点,以及研究中所存在的地区和行业异质性;最后,回顾了当前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 基于AHP的生态链演进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探究影响技术创新生态链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链乃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生态链演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技术创新生态链演进评价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所占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资源流转状况、节点创新能力、节点关系和组织管理水平是影响技术创新生态链演进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提升以上四个方面的状况来促进技术创新生态链的演进。

  • 我国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海洋产业具有区别于陆域产业的显著特征,现代海洋产业集聚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还可以带动陆地相关产业链发展与壮大。我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在政策供给、资源禀赋利用、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受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公共服务水平等制约,我国海洋产业集群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路径依赖显著,产业链条高端化水平较低;陆海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联动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海洋产业同质化布局问题突出,产业集聚水平较低;集群内主体关联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园区创新生态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借鉴国内外海洋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经验,新时代我国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可有“六大转变”路径,以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的创新化、集成化和集约化发展。

  • 基于“技术 - 制度”分析模型的档案治理效能类型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档案治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与制度作为不同维度,在档案 治理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文章基于“技术-制度”分析模型,立足于档案治理不同实践领域,深入档案治理内部分析档 案治理效能类型。该模型从“建设基础、现实水平、与同行业其他领域比较”三个方面,基于技术与制度的强弱,将档案 治理效能划分为低效治理型、技术依赖型、制度依赖型、高效治理型四种类型,借以阐释不同组织档案治理效能差异化 的原因,进而指出“强技术-强制度”是档案治理效能的“理想型”并将档案治理导向善治。

  • 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理论及其创新发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17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包括:市场需求是引致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追求超额利润是市场需求引致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分工深化是市场需求引致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等。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为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党提出的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就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对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即把马克思的市场规模扩展为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把技术创新内涵深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把马克思市场规模引致技术创新的机制深化为规模经济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分工效应和数字经济发展效应,从而形成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 客户数字对供应商碳排放的影响——供应链资金和创新“双溢出”的传导机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西部论坛》

    摘要:供应链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行为相互影响。客户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对其自身融资约束的缓解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能够通过供应链资金溢出和创新溢出传导至其供应商企业,进而抑制供应商企业的碳排放。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一2021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客户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对供应商企业碳排放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客户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自身的利润增长率和现金流比率,降低供应商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比,并同时降低自身和供应商企业的KZ指数、提高自身和供应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即可以通过供应链资金溢出效应缓解供应商企业的融资约束、通过供应链创新溢出效应促进供应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进而助力供应商企业碳减排;当客户为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时、供应商高管具有海外背景和属于非重污染行业时,客户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对供应商企业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因此,在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完善供应链协同发展机制,增强供应链溢出效应。

  • 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以往研究探索了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客观层面的影响,但对主观层面影响机制的关注还不够。文章通过调研232名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探索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部分正向预测作用;员工心理资本水平对知识转移引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明显的中介效应。

  •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溢出与关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关键技术体系的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探寻这一基于优秀智能工厂、平台的试点示范与推广行为是否以及如何有助于带动区域内非试点企业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实证分析发现:(1)政策显著地提高了同城市非试点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水平。(2)知识溢出效应与市场探索效应是重要渠道。(3)关键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更容易发生在融资约束问题小、所处市场集中度高、受研发补贴多的企业身上。非关键技术创新则并不会明显受上述因素制约。(4)非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水平也有显著提升,各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策略呈现稳中求进的特征。综合上述发现,本文为我国如何进一步以点带面攻关核心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 国外大型油气公司风险投资策略和运作及其启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低油价背景下,国际能源巨头更加重视创新,其风险投资活动也更加频繁,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清洁技术、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地震技术、大数据、碳封存和化学技术等。分析国外大型油气公司风险投资策略和运作方式,能够为我国油气企业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启示。我国油气企业应借鉴国外大型油气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经验,探索建立自身的风险投资机制,将资金投向相关的技术领域,从而保持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前瞻性和竞争力。

  • 数字的就业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009-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以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微观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水平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产规模扩大效应、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及创新能力增强效应发挥对企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创新的就业促进效应在成长期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企业更明显。

  • 数字政府建设中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我国兼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了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然而,部分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长时间明显偏向单一驱动,尚未有效依托双轮驱动强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协同和联动来消除非均衡困境。从经济性、能力性和观念性因素来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部分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实现双轮驱动所需的经济条件有待优化、能力有待增强、理念支持有待强化。据此,应进一步优化实现双轮驱动所需的经济条件、增强所需的能力和理念支持,有效强化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 财政目标压力、征税努力和企业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5-06

    摘要:地方财政压力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2003—2020 年中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数据, 并以此来刻画地方财政目标压力研究了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研究发现: 虽然财政目标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支出规模, 但也会通过加强地方政府税收征管努力来完成财政收入目标, 进而提升了企业实际税负,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以发明专利产出为代表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异质性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财政目标压力对创新能力较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活动抑制最为明显, 且这种抑制效应更多体现在存在财政赤字的地区。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来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 政府环境审计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化转型一一基于创新补偿视角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推动企业绿色化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由于环境保护的强外部性特征以及潜在的市场失灵,实现绿色化转型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国家环境审计治理纳入异质性竞争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政府环境审计区别于传统环境规制所存在的外在监督与内在激励的独特制度优势对企业形成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利用2008一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理论假说。进一步拓展分析表明,政府环境审计对于媒体监督较高、官员晋升压力较大地区以及重污染行业内企业的绿色化转型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基于此,应完善政府环境审计的监管机制,发挥审计机关的指导作用和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以优化环境监管。

  •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支持中国进行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选取了2005-2020 年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显著抑制了碳排放。从作用渠道来看,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四大绿色业务异质性分析发现,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以及当期绿色投资有效抑制了碳排放,而绿色保险业务的碳减排效能尚未显现。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绿色金融较好地发挥了碳减排效能。研究结论为我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证支撑和参考依据。

  • 工匠精神与的耦合机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协同演化与实践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演进逻辑与实现路径,分析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传统学徒制的核心内涵,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与创新,推动了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德日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表明,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新时代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应融合“工学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注重学徒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从人力资本和经济学视角来看,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其对专业技能的坚守、诚信与创新,这为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提出,通过明确应用导向培养目标、强化校企双师培养职能、突出职业标准培养方案等路径,能够有效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发展,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多因素联动对混改国企绿色的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4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混改国企绿色技术创新是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在TOE框架下,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字化程度、研发投入、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环境规制和媒体关注度之间的联动匹配作用,识别企业实现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多重复杂因果路径。对72 家沪深A 股重污染混改国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改国企实现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有三条,分别是技术支撑环境压力型、技术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型和组织支撑环境压力型;混改国企实现非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也有三条,且与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存在因果非对称性。

  • 买方势力对上游厂商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买方势力对上游厂商创新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利用2008-2016年中国9个行业共247家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买方势力对上游厂商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买方势力对上游厂商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卖方势力相关,卖方势力显著正向调节买方势力与厂商创新的关系。平均而言,买方势力对厂商的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调试样本、更换变量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买方势力对上游厂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厂商初始创新水平、所在城市发展水平、自身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初始创新水平越高、城市发展水平越高、规模越小,买方势力对上游厂商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

  • 人工智能规模新经济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我国于2017 年首次将人工智能(AI)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2024 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我国对AI 已从重点关注转向具体实施应用。作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变量,科技进步是导致大分流还是大收敛?人工智能是替代还是赋能劳动力?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本轮AI 进步的突出特征表现为规模定律。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在应用层孕育出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AI 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经济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甚至加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社会层面对平衡效率和公平带来新挑战。因此,在推进AI 产业化应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带来的效率与公平等问题。

  • 数字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8-12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数字化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大规模应用,显著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从而破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本文研究了数字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路径,即数字金融从缓解融资困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探讨了数字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数字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快数字金融的发展,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信息优势,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难题;构建良好的数字金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