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时间与空间的互构界面: 的逻辑结构及其样态变迁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时空结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结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时间呈现出一种数字化形式。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加大了数字资本家的时间权力,导致了社会时间的加速,深化了社会的加速生产逻辑,构建了数字劳动时间的快节奏,加速了数字资本的积累。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不仅深化了数字资本家对数字劳动时间的全面规训,而且强化了其对“非劳动时间”的隐性权力的构序。社会时间结构的数字化构筑了“时空压缩”之态,导致了数字时空的一致性,达成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目的,从而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规训性和剥削性。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空间结构,促使社会空间结构获得了一种数字化形式。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极度压缩数字空间,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数字劳动的限制,这推动了数字劳动的发展,但也强化了数字资本的规制力量。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导致了数字资本的空间化,不断增强数字资本的空间辐射力,持续扩大数字资本的作用场域,深度规制数字劳动的发展图景。社会空间结构的数字化扩大了全球的数字鸿沟,强化了数字帝国的空间霸权,导致了数字劳动的异化,进而强化了“中心-边缘”的空间生产结构,彰显了数字空间的非正义之态。

  • 中的隐私问题探析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劳动更加灵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推荐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劳动数字化与数字化劳动使得一切要素都被数据所中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劳动条件的发展与隐私观念的流变,数字劳动中出现新的隐私困境,包括隐私边界的时空困境、隐私主体的认知困境以及隐私行为的自主困境。现阶段,人们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劳动中隐私困境的可能出路,突破数字监控的隐形规训,从而实现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 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透视——以“数字商品”的抽象为视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从“数字商品化”的总过程来看,“数字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数字智能化劳动产品,包括“具体数据商品”“一般数据商品”“数字智能化商品”三种相互关联的形态。数字商品总体性生产过程决定了其价值源泉包括平台用户“产消劳动”、数字资本雇佣劳动者与弹性零工劳动者在内的所有数字劳动者的总体生产性劳动。生产数字商品的数字资本,其剩余价值或利润来自与之相关的数字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及与之相融合的产业资本的剩余劳动的价值转移。透过数字商品物的表象,分析其背后数字劳动与数字资本的总体性生产过程,有利于批判“要素价值论”“共享经济”“对等经济”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

  • 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数字劳动是当今产业变革的基本动力源,数字劳动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重塑,是新质生产力中新型劳动的集中体现。数字劳动使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高效化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和自由权利、社会公平正义受损等伦理悖论。因此,要关注数字劳动的伦理问题,并通过伦理认知、伦理关怀、协调劳动关系以及消除制度障碍因素等措施加以解决,真正发挥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作用。

  •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再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价值创造与实现条件的深刻变化推动劳动方式重塑和价值形式变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并没有过时,劳动者的活劳动依然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仍占有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强化了资本的两面性。要积极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坚持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辩证认识资本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作用。

  • 《数字劳工分化与流量价值分层——基于视频平台的流量劳动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以平台经济下的数字劳动为线索脉络,本文对视频平台中的数字劳工分化与流量价值分层进行初探。基于分层理论的研究发现在数字劳动下的流量商品经历了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形成内外镶嵌的流量再生产双圈循环格局。数字劳动生产的流量商品价值因差异而分化,由此形成从“玩工”无酬“预备流量”向“灵工”有酬“垂类流量”再到平台资本“总集流量”的梯级价值传输链。平台资本为实现不断循环往复的资本积累打造出一套基于流量价值分层的流量分配策略,通过“协同过滤”推送机制、梯级权重指标体系建设以及人工系统修正等算法实践构建宏观的算法系统与微观的人工调控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实现平台资本在工具理性下对资本积累的极致追求。

  • 数字平台用户劳动的深度媒介化:形态与关系的型构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用户内容生产与平台深度交缠、互相依存,数字劳动展现出深度媒介化特征,其形态和关系被平台媒介形塑成动态的递归型构。数字劳动的时空维度被拟态重塑,元空间折叠和时间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的劳动次序。作为劳动产品的数据被算法“黑箱”采集、处理、分发,利用媒介的遍在连接性攫取其价值。用户受情感驱动无意识地成为数字劳动者,其自我被平台重构,并聚集为服从平台分组和算法规则的劳动集体。平台逻辑对用户的隐形规训巩固着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导致用户对平台的深度依赖与主体的异化问题。

  • 数字资本空间中的异化与扬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天才地洞见了资本逻辑中劳动的本质,是我们今天面对劳动问题的思想智慧。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表现出许多新样态,劳动异化现象并没有弱化或消失,反而由于数字劳动的隐蔽性等特点愈发加剧。数字资本凭借对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占有和支配,使得劳动商品化、剥削隐形化、操控无意识化、社会关系等级化表现得愈发明显。走出数字资本主义的藩篱、走向数字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扬弃数字异化劳动,为此须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和解放数字生产力,智治善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最终推动“人向自我”的全面复归。

  • 在不确定中构建自主性:数字游民的日常劳动实践及其反思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数字技术在重塑就业形态的同时也带来劳动的新异化。而数字游民凭借“信息技术”赋予的劳动资本,“工休融合”的劳动理念以及“循环流动”的劳动策略,持续型塑着自由灵活的工作体验。同时在承继了游牧主义理念下“适应管理”“生计镶嵌”“集体网络”三重技艺的基础上,得以将日常劳动情境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渐确定性”,从而建构起稳固的主体性空间。此外,作为跨国劳动实践与全球化生活方式的微观缩影,数字游民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源于对数字资本主义的适应而非挑战,并且随着自反性的身份建构实现再生产。

  • 大学生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武陵学刊》

    摘要: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数字劳动价值观念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不仅是大学生在数字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新型劳动者素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冲突、技术工具主义对劳动者主体性危机的扩张以及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都制约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的提升。因此,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必须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聚焦劳动教育价值目标;增强学生技能,提升其复合性能力;促进多元主体的联合培育,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数字平台管理,筑牢数字劳动安全防线。

  • 泛娱乐主义内嵌的运作逻辑与风险透视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泛娱乐主义为了在数字经济时代提高自身的传播速度和扩大影响范围,将目光瞄准目前在理 论与现实中均呈现泛化的数字劳动。 越来越多的“ 劳动” 活动被冠以“ 数字” 前缀,数字劳动概念的外延 逐步扩大,成为泛娱乐主义入侵的缺口。 泛娱乐主义将数字劳动作为“ 泛娱乐化” 现象的现实推手,严重 阻碍了数字劳动的应用与发展,甚至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绝佳掩体,迫使数字劳动者面对极其 深刻而隐蔽的剥削,陷入数字资本主义的阴谋、数字产消主义的陷阱、数字自由主义的骗局。 因此,必须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厘清泛娱乐主义内嵌数字劳动的运行逻辑,进而透视其背后隐匿的风险并予以归 因,为数字劳动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现实治理廓清障碍,这是当代数字治理和防范数字资本主义意识形 态入侵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 中国特色数字工匠及其对新质生产力之推进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中国特色数字工匠是集高级数字化技能、卓越伦理道德素质和创新审美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劳动 者。长期以来,西方对数字劳动的关注领域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技能劳动者,中国场景中的技术知识 密集型、创新型数字工匠群体被忽视。在西方的研究范式中,受众劳动、数字劳工、数字劳动者等概念内涵 重叠、边界模糊。因此,亟待明晰中国场景中数字工匠的核心要义,掌握其出场逻辑与群体边界。进一步讲, 数字工匠的培育直接指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打通“人作为核心要素”的全产业生产链条,不断发挥“创 新 起 主导 作用”的动能优势,为“高科 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 展目标 贡献劳动力量,从而满足中国式 现 代 化进程对数字人才、数字产品的需求,以及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 的演化与拓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兴的劳动形态,经历了知识劳动、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劳动、文化劳动与生产劳动的概念演化,但无论是聚焦于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过程去理解数字劳动,都无法把握到生产性这一本质规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产业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如何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去拓展数字劳动的概念边界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相交换的中介机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成为理解并计算数字劳动的新的抽象形式。在数字媒介和平台架构下,用户的活动与情感被再现为数据,同货币一起成为价值增值过程发生的前提条件,这正是理解数字劳动生产性的关键之处。只有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才能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理解数字劳动的概念拓展。

  • 融合: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鸿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劳动的融合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在探讨农民工如何通过数字劳动跨越数字鸿沟,并实现与城市化的协同演进中,首先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并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化中的多重角色,揭示了数字劳动对农民工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农民工的数字适应性及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适应策略。研究发现,虽然农民工在数字技能和信息获取上存在不足,但数字劳动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民工数字劳动与城市化协同演进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 福克斯批判的方法论批判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数字劳动批判思想,自翊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继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其批判数字劳动的方法,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经验主义方法与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庸俗形而上学方法之混合。福克斯试图考察用户数字劳动的价值及剩余价值的生成问题。但由于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抽象理解,福克斯将工作与劳动的二分法、人本学异化劳动结构、商品逻辑的一元论作为其批判数字劳动的理论基点,使其分析仅仅停留于商品逻辑的层面。福克斯未能理解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未能从对商品交换关系的简单认识上升到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复杂认识,从而无法真正揭示出数据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律。事实上,对数字资本价值增殖规律的科学研究,应如同马克思般将其提升至资本层面,并置于整个资本逻辑运动的总体之中展开。

  • 数字时代异化劳动的类型化分析及法治因应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伴随着劳动本质与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时代的零工经济以替代劳动、剥削劳动和绝望劳动等异化劳动形式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与劳动者寻求体面性与自由性发展的桎梏,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因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人格之扩展而面临挑战。人权不仅是体面劳动的基础,体面劳动本身已被承认为一项人权。零工劳动者的体面劳动所要求的公平、透明和公正的劳动者工作条件与环境,为应对全球就业危机等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提供了独特方案。通过采用整全方法,将创造就业、劳工权利、社会对话和持续监管系统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数字时代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

  • 福克斯批判的方法论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数字劳动批判思想,自翊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继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其批判数字劳动的方法,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经验主义方法与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庸俗形而上学方法之混合。福克斯试图考察用户数字劳动的价值及剩余价值的生成问题。但由于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抽象理解,福克斯将工作与劳动的二分法、人本学异化劳动结构、商品逻辑的一元论作为其批判数字劳动的理论基点,使其分析仅仅停留于商品逻辑的层面。福克斯未能理解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未能从对商品交换关系的简单认识上升到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复杂认识,从而无法真正揭示出数据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律。事实上,对数字资本价值增殖规律的科学研究,应如同马克思般将其提升至资本层面,并置于整个资本逻辑运动的总体之中展开。

  • “数字繁荣”、2.0与资本积累掠夺化——数字资本主义大模型生产初探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当下,生成式AI加速迭代与规模化应用,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数字资本主义进入大模型生产时代。总体上看,大模型生产“一键式生成”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率,带来资本主义数字财富极大涌流。与此同时,大模型生产重塑数字劳动的劳动过程、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推动数字资本积累日趋呈现掠夺性,从而使资本的生产界限愈发显现。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剖析大模型生产造就的“数字繁荣”,揭示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的“变”与“不变”,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AI应用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对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中国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不无裨益。

  •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明确其关键着力点。过去10年,数字劳动通过变革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如生产技术、数据要素),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数字劳动通过推动关键生产技术的创新(如自动化、智能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了充分释放数字劳动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在科技研发、教育普及和法治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且有力的支持。这包括加强数字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培训,以及完善与数字劳动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 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基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理论思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即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由于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存在确定性的关系,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利润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数字资本主义对“劳动行为”的扩展,数字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形式,其与传统的剩余价值生产共同组成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又因数字劳动的体量巨大,全社会被剥削程度大幅提高,进而导致数字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更难以窥见。这似乎为资本主义利润率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反向”的可能,也为资本主义找到了“新生”的可能。然而事实上,即使利润率能够不降反升,数字劳动生产的一般数据也只作为生产资料存在,并直接投入扩大再生产,这并不能改变资本的运作逻辑,反而会进一步扩大资本积累,导致更严重的数字资本垄断。本质上,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为寻找新出路而创造出的新形态,最终只会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改变资本主义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