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公共法律服务正从传统行政控制模式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转型。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现行科层制管理模式暴露出资源配置不平衡、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这一转型不仅是服务模式的调整,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层革新,亟需广泛的公民参与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通过推广公共法律服务,增强公民法律意识,这将推动社会的公平性与现代化发展。在机构和政策设计上,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应平衡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服务者的积极性,以法律可及性和公共利益为核心,推动更包容、公平的服务模式。在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团体等多方协作下,公共法律服务将更贴近公众需求,最终构建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服务体系。
[V4] | 2024-12-12 19:31:27 | PSSXiv:202411.00773v4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3] | 2024-11-25 17:51:52 | PSSXiv:202411.00773v3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2] | 2024-11-15 18:39:24 | PSSXiv:202411.00773v2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1] | 2024-11-11 10:26:43 | PSSXiv:202411.00773V1 | 下载全文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 2025-04-26 |
2. 部门博弈、制度同构与干部人事安排——来自地方文旅机构改革的证据 | 2025-04-25 |
3. 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 2025-04-25 |
4. 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的视角 | 2025-04-25 |
5. 中国云南与老挝跨境腐败治理比较研究:基于PDCA循环法的视角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