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与实施成效解析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市场和政策手段构建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公平共享、共同富裕的通用范式。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关系着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文章在系统总结国际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典型案例解析,提出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延链固链模式、城乡建设用地融合的同价同权模式、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统建统配模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的同标同惠模式、城乡文旅体融合的村超共享模式、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三权分置模式6种典型实践模式,分析了这些实践模式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典型实践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但理论上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 “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其经济地理学定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在归纳我国“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新趋势和值得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条经济地理学定律:①国家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共生的,不存在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国家现代化。②区域地域功能的结构特征和区域之间经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决定着城乡和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状态。③实现现代化时期与小康建设时期不同的是,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已成为主导和决定性因素。④依托比较优势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是提高国家现代化整体效能的基石,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水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改革的重点。最后,文章还对“十五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适应性策略进行了初步讨论。

  • 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时空演化及其韧性特征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运用多种复杂网络方法,从长时序尺度刻画了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时空演化,剖析了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拓扑结构,揭示了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研究发现:①全球锂资源贸易规模总体上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后快速增长态势,碳酸锂贸易规模明显高于氢氧化锂。②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规模和密度持续提升,逐步形成少数核心国主导、等级特征清晰、空间不均衡态势明显的贸易格局。③智利和阿根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锂资源出口国,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长期占据核心地位。④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骨干结构不断丰富与拓展,呈现出以少数国家为核心节点、连通区域贸易集团的发展态势。⑤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呈下降趋势,少数国家和贸易联系对锂资源贸易网络结构连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遭受冲击后锂资源贸易网络存在崩溃的危机。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锂资源贸易合作、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的政策建议。

  • 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空间协同演变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人力资本为理解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空间协同演变对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地区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京津冀地区处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文章在县(区)级尺度对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二者的协同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①人力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提升,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由初级协调过渡到中级协调,约17%的县(区)级单位已进入高级协调水平,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市市辖区;②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变化呈“核心—边缘”模式,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相互作用,但受行政壁垒影响,空间集聚关系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③尽管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幅度较大,但空间极化现象严重,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空间错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矛盾。 

  • 新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源—汇功能甄别与空间布局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策支持、要素配置、产业引领相互交织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与空间组织,从源—汇功能的视角甄别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空格局,划定并探讨了发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和腹地等不同类型功能区域的战略定位及政策指引。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产业和创新的空间收敛、区位优势的空间依赖、要素流动模式的多元化等效应,赋予地区源—汇功能要素耦合、功效分异、尺度嵌套等内涵。②研究期内我国新质生产力汇与源的功能分别呈“北高南低”与“南高北低”特征,形成东、南、北和西部四大功能区,未来应基于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因地施策,构建源汇耦合、优势互补、跨区协同布局,赋能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 近十年我国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实现的空间表现特征与未来布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中国航空货运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一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过程与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航空货运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航空货运在过去20年间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2)中国航空货运区域间差异显著,货运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重心位于徽鄂豫三省交界处,呈现河南一安徽一湖北的迁移趋势;3)中国航空货运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菱形空间格局得到强化;4)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受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地面交通发展等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对空港型国家枢纽城市与非枢纽城市的影响有看显著差异。

  •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韧性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内涵,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测度贸易网络韧性的分析框架,从节点韧性和结构韧性2个维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韧性开展综合测度,探讨其演变过程、发展特征和趋向。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贸易网络密度不断提升,不均衡态势逐渐显现,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呈现由松散向紧密发展、由多极向单极演变的趋势;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节点韧性具有明显异质性,并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为强韧核心的贸易格局;③综合考虑连通性、抗毁性、恢复性和稳健性4个维度,随着时间演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有所提升,网络结构异质性不断增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提升贸易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畅通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宽维度。

  •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讨论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文章首先从主体功能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等3个科学内涵出发,评价了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价值和实施成效,揭示了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之间存在突出的发展差距问题。其次,基于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指向,主要包括: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配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和叠加功能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制度,创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蓝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新体系、形成综合功能区布局的制度。最后,还就主体功能高质量发展和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重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在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新时代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也必将成为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 中蒙俄高铁可达性及其空间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东线铁路为对象,在高速铁路情境下,利用可达性指标测度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线路升级提速后对沿线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未来中蒙俄高铁的运行使得沿线可达性大幅提升,高铁1 d交流圈覆盖全线,东线的可达性及其改善程度略强于西线。②中国城市可达性强于俄罗斯和蒙古国城市,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特征。蒙古国城市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城市,呈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格局特征。③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格局的演变和重塑。人口和经济重心向中蒙俄高铁轴带迁移,极化效应凸显;高铁轴带内部边界效应消失,一体化效应显现;走廊沿线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加深,同走廊外的跨境投资规模增大。

  • 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城际出行韧性评估方法与时空格局

    分类: 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在不确定性成为交通运行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城际出行韧性,掌握需求侧城际出行波动的时空格局对韧性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城际出行韧性内涵,基于长时间序列城际出行数据和扰动事件一般属性构建了城际出行韧性测度模型,并以COVID-19扰动为案例,揭示了COVID-19三年以来的城际出行适应性格局与韧性时空格局规律。研究表明:1)兼顾季节性与节假日趋势所构建的城际出行韧性评估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扰动事件影响下的城际出行波动时空格局。2)COVID-19疫情对城际出行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全国大流行高峰期>奥密克戎高峰期>多点波动高峰期。城际出行强度随距离增加呈线性衰减趋势,每增加50km的距离,3个阶段的城际出行分别要多损失0.86、1.03、1.15个百分点。3)全国大流行、多点波动和奥密克戎3个阶段居民城际出行平均距离分别缩短了52.55、65.31、105.16km。4)城际出行韧性呈现多点波动时期>奥密克戎暴发时期>全国大流行时期,在时序上表现出城际出行韧性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3阶段的城际出行韧性在空间上亦明显呈现出差异化空间分异和区域集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