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作词法》乃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应世界书局约稿而撰的词学入门书,初版于1937年4月,颇受唐圭璋等人好评。作者本人也很看重,先亲自改为《填词四说》,后又和门人吴熊和合作,改为《怎样读唐宋词》和《读词常识》。这些著作在内容上具有学术性差异,皆有整理单行之必要。《作词法》由《词例》修订而成,分“选调”“辨声”“用韵”“属辞”四章指点填词的知识与技艺,乃夏承焘撰著的“中转站”,折射了其方面颇多、堂房甚大的词学体系。这启示学界重审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现代词学的“学词”之维:“学词”不仅是现代词学主流的“体制内派”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思维或“问题意识”,塑造了该派词学的格局样貌。今天,对现代词学的继承,应走出仅接“体制外派”一脉文学史、文艺学研究的误区,续“体制内派”宗师的多元理路,重建“学词”之维,这样才能阐发“词”这一中国特有文体的本体特质,还原其生发的鲜活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及建筑史系高名潞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过去四十年的当代艺术策展经历和理论建构,探讨了展览策划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展陈空间对作品的影响、展览主体性的转移等问题。在艺术家的创作大多从个体出发、艺术批评较为沉寂的今天,依然有必要通过策展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发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点,并有意识地建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中国美术以“立象以尽意”为宗旨,以“因心造境”为手段,由自由的观看方式、主观的造象手法,以精神类型之表达形成其风格系统,合而成之,可概称为“意象”艺术系统,或“意象”思维。汉字书法于中国画的影响始终存在,中国人不会离开汉字谈论绘画,也不会离开书法看待中国画。汉字如有力的手,始终紧扣着绘画与语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存在于汉字当中。汉字通过抓牢语言或超越语音之上,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政治格局,汉字通过抓牢绘画,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视觉审美趣味。儒道释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种种观念,浸淫于中国的绘画作品中,寓无形于有相,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一个审美共同体——我们应从这样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画,并从这个角度看待中西绘画的差异。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漆画展区,彰显出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模式的特色。艺术设计展区凸显自主研发的“中国设计”、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探索材料和形式语言上的创新、漆画展区进一步拓展漆画材料的表现力,他们共同体现出题材丰富、兼收并蓄、风格多样的特点。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综合材料绘画、综合画种(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等)、水彩粉画展区陆续开展。本届展览是对当前相关画种创作水平的一次全面展示,体现了新观念、新材料、新工艺在绘画创作领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成果。本届展览既以丰富的题材展现时代精神,又以个性的诠释、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新语境,展示了创作者锐意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面貌。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我国,黄河具有超越自然属性凝聚民族精神的符号意义,黄河的象征性文化意涵是从近代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结构性震荡,“民族”“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国家”等概念被提出与传播,“黄河”在此背景下登上文化舞台,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等象征意义。近代学堂乐歌中首次将黄河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由杨度作词的«黄河»奠定了现代黄河形象的基础,曾志忞将其谱曲收录于«教育唱歌集»,«黄河»也随着学堂乐歌、梁启超«新民丛报»的传颂与推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黄河的文化意义不断得到书写与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创作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众多的黄河主题歌曲创作赋予了“黄河”系列现代象征性内涵:从抗战初期河患形象中所展现的民哀,到怒吼形象中体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再到黄河形象中承载的军民鱼水情,黄河成为了一种话语符号,具有传递思想、形塑意义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语权力,塑造着人民的共同意识。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歌曲凭借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时代话语的塑造下建构了群体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等现代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盛极一时,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近乎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球性”电影。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在亚洲与欧美等地区的传播上均有突破,以“邵氏”“嘉禾”“新艺城”为代表的电影公司在既有传播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充,通过卖埠、合拍或参展等多种形式完成传播或行销任务,并以明星制与类型片成功实现了市场的巩固与拓展,涌现出如成龙、周润发、杨紫琼等世界级影星,亦创造出动作片、黑帮片、神怪片等颇具“港味”的电影类型。同时,香港电影自身强烈的大众属性、高效专业的录像带化以及影展影评的褒奖推介,共同促成了其海外影迷群体及迷影文化的生成,也建构起香港电影在各区域内部的传播结构与体系,不仅形成广泛的观影热潮,还体现出各区域电影对其经典段落的模仿或引用。此外,通过对香港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总结与反思,应当肯定的是其在该时期获得的一系列足资借鉴的成果,即以浓郁的本土文化为支撑,通过多元电影类型的创新来避免路径依赖与市场疲劳; 但亦应指出,未来的香港电影不宜为迎合外部市场而牺牲自我风格与技巧,而应当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积累的制作传统,并在结合外部电影之优长的同时,灵活发扬自身制片优势,寻找与自身电影工业体系相匹配的生产模式。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承载了港澳台、海外华人美术家以笔墨丹青抒发爱家、爱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这些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内涵深厚、题材广泛、风格丰富新颖,在中西艺术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新气象、新风貌。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展区,以“人民性”“时代性”“探索性”为整体特色,集中展现了过去五年这四个艺术门类创作实践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中国画承载中华优秀文化根脉、油画表现现实和历史的深广度、版画注重富于生命温度的视觉叙述、雕塑创新意识非常突出,展现出时代的精神与魅力。
分类: 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绘画题跋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画学知识和观念,其写法遵循了传统画学研究的写作框架和史学追求。在题跋文体的规范和传统画学写作的影响下,绘画题跋逐渐演变为传统画学研究的一种古典范式,并延续至20世纪。绘画题跋确立的古典画史研究范式的核心理念是专注于文献与图像的结合,并采用严谨的考据学方法对画学进行多面相的探源、辨伪和扩展。绘画题跋推动了传统画学的研究,其理念演变为中国画学在现代学术研究体系下的内核之一,显示了其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生命力。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于抗战烽火中在四川成都开办。这所以“美化人生”[1]为心灵观照,以“完成国计民生之改进”[2]为现实追求、主张“技艺结合”的艺术院校迅速成为当时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图案学课程体系在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雷圭元等先生的主持下逐渐成型,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2年8月,21岁的张仰浚考入四川省立艺专应用艺术科,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担任了工艺美术系系主任达25年之久,他将李有行先生的色彩写生体系归纳总结为“图案写生变化”,并培养了一批拔萃的设计专业教师与适应社会生产的设计师。本文梳理了张仰浚的教育实践与艺术主张,以“大道至简”作为其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注解,以此呈现张仰浚先生的创作与教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范烟桥《销魂词选》成编于1933年5月,是晚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十余部女性词选中最有特色的佳构。该书由毕振达《销魂词》删、增、改编而成,而毕编又系对徐乃昌所编《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和《闺秀词钞》的再选。《销魂词选》虽受视女性在传统社会饱受父权压迫、摧残的“‘五四’妇女史观”影响,但这更像标签,评点词作的真切阅读感受使范烟桥洞察到:诗词创作为处于儒家性别规范中的女性,提供了宣泄情感、表达思想、记录日常生活、拓展生存空间和交际网络等的工具或途径;作为全书主体的词作及评点、弁言等充分呈现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才情之卓绝与社交、精神生活之丰富。范烟桥基本摆脱男性中心偏见,对女性词的特质亦有表彰。其评点善于从多个角度着眼,不拘一格,随意生发,往往一言半语就能揭示妙处。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从两条线索梳理“画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出现、发展及演变的主要脉络,兼及讨论“中国画学”与“画学”之间的不同意指和研究范畴。结合近年来艺术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提示出“画学”研究在当代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任务和阐释运用等相关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是艺术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次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整合在一个展区,呈现了近五年这一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本文以此为契机,在简要梳理相关概念的同时,对以科技为艺术新工具、新媒介的作品进行了述评。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作品是对“世界”的诠释,展览是对“世界”的抵达,两者内外有别,各有使命。本文通过对几个展览案例的自述,解析如何因地制宜,巧立展题,借用博物馆的固有资源,让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获取整体性的开放意义,其实践过程也引入文学、戏剧、建筑、园林等其他机制拟化“视觉艺术”,使得展览在“时间”序列中扩大“空间”维度的想象力,并以故事性的叙事形态,更好取得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感知,从而使作品达到“增殖”的效应。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于抗战烽火中在四川成都开办。这所以“美化人生”为心灵观照,以“完成国计民生之改进”为现实追求、主张“技艺结合”的艺术院校迅速成为当时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图案学课程体系在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雷圭元等先生的主持下逐渐成型,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2年8月,21岁的张仰浚考入四川省立艺专应用艺术科,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担任了工艺美术系系主任达25年之久,他将李有行先生的色彩写生体系归纳总结为“图案写生变化”,并培养了一批拔萃的设计专业教师与适应社会生产的设计师。本文梳理了张仰浚的教育实践与艺术主张,以“大道至简”作为其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注解,以此呈现张仰浚先生的创作与教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影像是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重要媒介,而通过跨学科实践拓展艺术的边界则是影像艺术的核心价值之一。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提供了一种关于更广义的影像艺术和更广义的跨学科实践的想象。本文通过对展览的主题、框架、影像作品、展中展、大型装置和行动主义的分析,尝试提出将宇宙、电影、展览作为一种路径和方法,通过宇宙、电影、展览的整体性和中间性来建构一种影像艺术跨学科实践的主体性的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以连续8年的“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为引子,并以19世纪陆续举办8届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为参照,分析中国“写意油画”在当下发展的三个问题:第一,以“写生”证明主体“在场”的状态;第二,以“我们”实现群体“共在”的可能;第三,以“间性”强化主体“互动”的空间。三者无非说明在“写意性”问题上,当代油画家们已经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对形式本体语言的执念中走出,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拓展自我的精神世界,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在物/我之间,在有/无之间,在形/意之间,在观/念之间,建立新秩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顺治七年五月,钱谦益在杭州写下二十首《西湖杂感》组诗。诗中关于“记忆”的书写展现了复杂的时空层叠状态。钱氏将关于杭州的书写与南京相联系,指向了衣冠南渡的记忆,并将“衣冠南渡”一词进一步赋予了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以及清朝剃发改服的指涉。诗中所书写的山脉与建筑都被蒙上了明清之际的易代观感与反清复明的遗民心态,显现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呼唤以及天道好还的循环史观。诗中对友情 与爱情的美好追忆,最终都落脚于钱氏关于亡国与降清的核心记忆,并带有集体记忆的意蕴。随着记忆不断侵入现实,现实亦不断勾连记忆,在这种时空层叠的呈现中,钱谦益《西湖杂感》无疑为我们展现了曾经的此中之人在处理“记忆”时的复杂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