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韩工程公司国际项目竞争力比较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乡村建设:内在理路与转型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擎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的数字乡村建设是迈向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切入,剖析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机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在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城乡融合以及共同富裕等领域呈现出清晰的现代化理路。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需要坚持系统性思维,从并轨理念、激活动力、调适技术和警惕风险四个维度出发,即秉持任务型与发展型的理念导向、存量与增量制度的双向施策、场景应用选代弥合多元鸿沟和技术异化与伦理失范的规避。通过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目标。

  •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和实施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乡村振兴对推动共同富裕、解决我国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二者在目标、使命、原则、路径方面具有一致性,存在着内在机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提供坚实基础、优美环境、精神支柱、政治保障和根本。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中,党的领导是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机制的构建是基础,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支撑,破解“卡脖子”难题是前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品质是关键。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同富裕的实现。

  • “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 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 SBM-DEA 模型、Dagum 基尼系数、Kernel 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①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②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③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④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 政策执行中“一刀切”的产生逻辑:基于策略行动场域理论的解释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 “四链”融合背景下的产业—人才匹配理论框架及实践思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四链”融合要求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协同发展,从而凝聚全要素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抓住“四链”融合中产业链与人才链匹配这一主要矛盾,基于“因产定人”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四链”融合中产业链 与人才链融合的“人—产匹配理论框架”。根据产业链水平和与之对应的人才链情况将其划分为融合发展型、产业 不足型、人才短缺型和盲点型四种类型,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各类型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发展举措进行分析,旨在为 各地产业链和人才链协同发展提供指导借鉴。

  • 中国共产党的乡村社会动员机制——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动员在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工作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表达。在乡村治理场景中,党的社会动员不仅是富含社会政治意义的组织过程,同时与价值导向紧密相连。从其有效性来看,社会动员是社会理性和社会参与的重构过程,关系到政党权威建构的具体实践。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从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个要素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乡村社会动员机制,发现党在乡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和行动策略驱动着村庄治理主体的制度认知与行动偏好,汇集农民的利益表达,科层动员有效转为农民动员,增加了农民对党的认同感和对村庄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相互适应的制度化实践模式,促进党在乡村的社会化过程。

  • 多边秩序的分层与网络化中国外交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世界秩序是世界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是世界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世界秩序开始走入转型与重构时期。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和2022年的俄乌冲突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秩序的变革。当今世界秩序的转型与重构为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有待回答的问题。为此,我们约请相关学术领域的10位学者,就如下四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1) 转型中的世界秩序; (2) 世界秩序与全球治理;(3)世界秩序与区域秩序; (4) 大国与世界秩序。我们期待通过这组稿件激发学界对世界秩序变革的深入思考。

  •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文本的高校学科交叉管理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高校学科交叉模式研究不仅能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有益借鉴,更可以为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解决复杂科学问 题并培育普适性的科技创新生态提供有效支撑。文章采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一所“双一流”综合性大学 B校2017—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文本进行了语义分析,探讨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的模式样态与可能动因。 研究表明:学科交叉已成为普遍趋势,但不同主题、领域、院系的学科交叉强度和均匀度有所差异,优势学科更多以 院系内交叉的模式开展,而相对弱势学科更多呈现跨院系交叉的模式。针对这一特征,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对本校交 叉学科模式认识、优化科研评估、促进交叉领域研究、科教融合发展和导入优势资源推动合作等路径强化科研管理。

  • 互联网平台经济垄断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治理逻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迅猛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平台经济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平台企业借助数据和技术资源带动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利用数据、算法和价格等工具实施垄断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现象,对经济发展、行业创新和社会福祉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的垄断现象,在界定平台经济垄断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垄断影响对象和垄断工具两个维度可对平台企业垄断行为进行类型学分析。平台企业垄断行为可分为数据支配型、价格操控型、数据封锁型、价格托拉斯型四种垄断类型,通过案例可分析阐释不同类型的内涵和特征。借鉴数字治理生态理论的视角,有助于提出我国平台反垄断的理论体系和治理逻辑,平台反垄断的治理主体之间应利用所掌握的多种治理资源形成治理合力,并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促进生态合作。

  • 数字普惠金融、城市区域投资承载力与实体经济投资效率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利用2011-202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从投资压力、投资支持力和投资调节力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区域投资承载力指标,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城市区域投资承载力水平,进而提高实体经济投资效率,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区域投资支持力和投资调节力的拉动来实现的。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制造业以及银行业部门、资本市场发展较差和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应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打造服务于投资环境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以及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以提升实体经济投资效率。

  • 内外耦合式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厘清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来源是有效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要义。从当前实践来看,我国正处于外源型模式的数字乡村建设初级阶段,具有短期内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可持续困境。随着乡村振兴制度设计的不断优化和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数字技术普惠效应的充分释放,内生式发展逐渐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方案。有别于“外源型输送”的发展模式,“内生式发展”模式更注重内生力量的激发,但同时“内生式发展”模式存在着“动力黑箱”的梗阻。未来要可持续地建设数字乡村,应该发挥外源和内生模式的联动作用,从筑牢乡村的硬件基础、培育数字乡村共同体、优化制度设计理念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打造外源与内生耦合的建设图景,为实现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案。

  • 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功能、作用和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构建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流通体系,是一个以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由不同的业态、品类、节点、链条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式、流通组织、流通载体、流通技术等连接起来的系统,它集开放性、集聚性、共享性、融合性本质特征于一体,不仅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引导现代生产发展,以“提低、扩中、限高”的方式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现代消费,引领城乡、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特别是通过以数字化赋能流通过程、流通组织、流通产业、流通环境,形成强大的推动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的 国际镜鉴及践行指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探寻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本文选取数字化成效明显但路径不同的欧盟、美国、日本为典型案例,重点阐述其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策略及其运行情况.研究发现,欧盟兼顾成员国差异性和数字市场统一性、实施多元协同路径,美国整合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电子商务构建精准导向的数字链条矩阵,日本则把数字化建设重心放在应对老龄化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智慧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同时,各国家和地区在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支持技术精准研发、鼓励部门参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值得借鉴.本文基于经验分析和中国现状提出重点关注数据基础、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三个领域的建设.

  • 基于 ESG 评价的我国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价值、责任与绩效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ESG作为融环境、社会和治理于一体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是从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评价演变发展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环境(E)社会(S)和治理(G)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核心议题,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和应用。ESG概念正式推出后,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从标准到应用的演化链和体系环,促进企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一个涵盖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完整ESG评价体系。ESG视角下我国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坚守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共赢价值导向,追求整体利益,在高质量发展中嵌入内生的责任担当、法律的责任担当、伦理的责任担当和慈善的责任担当,并将国家和社会利益置于企业经济目标之上。ESG评价体系不仅能衡量和评价流通企业非财务方面的绩效,还是创新、市场差异化和长期增长的引擎。ESG评价体系通过促进流通企业核心业务高质量增长,促使流通成本大幅节约,督促流通企业依法守法经营,降低内部组织冲突风险和保障员工待遇公平,不断提升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未来,流通企业要关注公认的ESG评价标准和评估机制尚待统一、信息披露不全面等问题,主动将ESG纳入自身长期战略规划,寻找ESG与自身商业模式的有效结合点,既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又深入挖掘ESG的商业价值,将ESG作为业务发展的内驱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长远发展。

  • 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社区自治变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社区居民自治在城市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通过调整社区自治单元可更好发挥自治的优势,而自治单元的调整可以依靠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来实现。从组织重构的视角出发,基于组织变革理论,深入探讨分析北京市海淀区铁西社区的典型案例发现,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为基础的自治变革进程,展现为居民参与意识唤醒、自治单元重组、专业化和制度化巩固三个主要阶段。社区自治实现可以被理解为“解冻一变革一再冻结”的组织变革,其核心载体是社区社会组织,其本质为旧组织形式解构与新组织单元重构。

  • “双碳”目标下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分析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对实现强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DEA模型测算了2007一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函数及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差异来源主要为超变密度,其次是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小;根据Kermel核密度曲线发现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异不断缩小;全国和四大区域均呈o收敛特征,全国和东部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绝对β收敛态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发散趋势。控制地区间差异后,全国和四大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均呈条件B收敛趋势。未来,各区域要根据自身资源票赋,利用生态福利绩效的溢出效应,缩小城市间生态福利绩效。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外商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 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理论逻辑、潜在风险与规制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数据是最具流动性的基础性资源。在数字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数据流动日趋频繁、风险日渐凸显,催生了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现实需要。加强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是我国保障国家安全,应对数字经济全球化形势的现实要求。基于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理论逻辑,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合作三个维度探讨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规制路径:创新服务管理,赋能技术发展;完善规制体系,增强监管效能;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协同。

  • 新型城镇化与“双碳”目标——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的实证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及治理水平等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试点区建设对“双碳”目标达成的影响以及不同中介变量对目标达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受到政策冲击后,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效应曲线明显低于合成省份,说明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建设显著降低两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中,环境规制和生态碳汇效应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正向影响大于其他省份;科技创新机制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影响小于其他省份,而非是负向影响;两省试点区在设立之后的能源结构优于其他绝大多数省份。据此,建议建立并优化环境治理规范体制,重视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所带来的“固碳”效应,通过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生产科技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以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 新时代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研究——基于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的分析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活力论视角,以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回答何种具体的运作机制能使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问题。研究发现,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主要表现在多元主体合作与治理效能提升两个层面,相应的运作机制包括以搭建空间平台来激活乡村治理主体活力的场域再造机制、以打通边界障碍来激活乡村治理资源活力的资本整合机制以及以强化社区参与来激活乡村治理内生活力的惯习重塑机制,三大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对于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同时,机制的运行也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要素,包括外部层面的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内部层面的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以及工具层面的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