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与机制——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补偿是化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冲突的必要方式。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责任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诸多内容,其中补偿标准是最核心的问题。 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可设定在 333 元/ 亩左右,并可在 300. 8—366. 1 元/ 亩的区间内进行动态调整;农户受偿额度受到个人及家庭特征、生态认知以及资本禀赋特征的共同影响。 因此,应合理确定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知识普及和宣传。

  • GIAHS 农业文明互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造成的非可逆侵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破除“疆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要素良性互动及保护和发展经验互鉴。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在GIAHS 领域开展农业文明互鉴,基于遗产系统要素差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实践逻辑、外部全球性风险与遗产系统内部危机所构成的现实逻辑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这一行为产生的背后动因。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GIAHS农业文明互鉴,需秉持文化融合理念,提升跨区域合作机制水平,重视传承东方农耕智慧,并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解释传统农业的“自然解决方案”。

  • 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矛盾表征、肇因分析与策略选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遗产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遗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在迈向更高台阶的过程中,其供给侧面临三大深层矛盾,即遗产地域分布与类型结构失衡、遗产管理低效以及遗产低质量发展。问题之下,破局之要在于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为指导,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调整。为此,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矛盾产生的内在肇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实践策略。一是“调结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结构优化合理;二是“增效率”,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效率;三是“提质量”,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质量。

  • 从传统民俗到公共文化 :扬州吴桥社火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趋向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后非遗时代,经历了“遗产化”进程的传统村落民俗资源,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文章主要从“传统民俗”与“公共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采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究作为代表性民俗类非遗的扬州吴桥社火,在村落日常生活领域动员地方政府、学界和商家等多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逻辑问题。研究发现,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乡村中留存的仪式内容往往被简化,但是其内嵌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意义却在代际记忆中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彰显乡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同时,民俗类非遗借助乡村公共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利用机制,能够进一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 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 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及其路径选择——基于马庄经验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着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但嵌入性治理逻辑下乡村文化建设“悬浮化”,内生性乡村乡土文化价值失序衰落等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此背景下,马庄村搭建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文化建设框架,并以乡村精英群体充当乡村文化建设中综合利益表达的“中间层”,传递国家权威意志,表达乡民意愿,凝聚乡村文化建设合力。马庄村在文化转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为解决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文章基于对马庄村这一典型的研究,对乡村文化的转型逻辑及转型成效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现阶段处于转型期的乡村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 嵌入性视角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机制——基于浙江省G 村的案例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江省象县G 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作为案例,引入嵌入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机制和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G 村集体经济受到三重结构性力量的嵌入作用,即通过市场嵌入的形式,建立了公司制的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关系嵌入的形式,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组织嵌入的形式,确立了村集体统筹的组织地位。嵌入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农村经营模式改革、熟人社会中互助精神以及基层治理权威效应。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协调集体经济“市场—社区冶双重属性中的内在张力并构建起多重联结机制。

  • 《物种起源》原本流变与进化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嬗变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历经总计6个版本的变化创立的进化思想远惠后世。清末,严复迻译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诞生了西学汉籍名著《天演论》,开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由马君武和周建人等学者先后完成的达尔文《物种起源》汉译本在 100 年间全方位促成了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比勘这 6 个原本间的内容差异,分析达尔文进化论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得出两个重要发现:第一,“适者生存”术语在第五版首次出现,直接受益于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创造性贡献,该术语的采纳直接得益于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建议;第二,“进化论”术语在第六版首次出现,该术语的创立不仅与斯宾塞紧密相连,而且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认同“进化”相关。分析这两个术语的演变及其动因,不仅为达尔文思想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探究“西学东渐”背景下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演变机制提供了依据,诠释术语演变对于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推动力。

  • 适配均衡与多元协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工具选择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选取31个省级地方政府层面的73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系统的时空结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适配以及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状况。结果发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主体行动之间存在着适配性、协同性问题:在一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权威性工具为主,其次是社会性工具,再次是经济性工具;在次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面,各有侧重,政策系统内部结构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地区间在政策工具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存在不协同、变化差异较大、波动性显著的特性。因此,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整体性功能,保持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平衡,拓展与创新地方政策工具内涵。

  • 适配均衡与多元协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工具选择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选取31个省级地方政府层面的73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系统的时空结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适配以及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状况。结果发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主体行动之间存在着适配性、协同性问题:在一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权威性工具为主,其次是社会性工具,再次是经济性工具;在次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面,各有侧重,政策系统内部结构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地区间在政策工具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存在不协同、变化差异较大、波动性显著的特性。因此,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整体性功能,保持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平衡,拓展与创新地方政策工具内涵。

  • 消费者搜寻农产品分级信息的阻滞机制及要素选择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产品质量分级是推进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其未能在消费者信息搜寻过程中发挥传递质量信号的基本功能。借助微观调查与选择实验,利用双栏模型和随机参数-误差成分模型,从信息搜寻视角揭示消费者参考农产品分级信息决策的阻滞机制,探究针对分级要素选择有偏问题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分级体系缺乏认知、对分级要素偏好不强和对分级信息信任不足,是阻滞消费者参考农产品分级信息决策的关键因素,也是农产品质量分级在消费市场没能有效实施的现实原因。因此,调整分级信息传递、完善分级要素选择和改进分级监管方式,同时将消费者偏好作为分级要素选择的基础依据,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级、建立优质优价市场秩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 数字赋能碳治理的逻辑理路与体系建构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数字赋能碳治理的内在逻辑,即政府通过搭建碳排放总量控制数据平台,运用数字技术政策工具和治理手段,形塑数字赋能碳治理的标准体系和体制安排,推动政府碳治理数字化转型。数据授权理念是政府依法开展碳治理的核心要素。在纾解纵向府际关系下碳排放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体制、破解横向府际关系下碳排放数据资源壁垒的基础上、整合斜向府际关系下碳排放数据资源孤岛,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碳数字鸿沟,构建以“数据驱动—政企耦合—资源互通”为基础的协同增效和互联共享“三维”架构,解决“双碳”目标落实中产生的“运动式减碳”问题。政府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追溯与问责机制,实现碳源多种数据比对,全面提升碳排放数据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我国有效落实“双碳”目标提供精准的决策安排。

  • 流动经历、教育人力资本与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劳动力市场表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0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 代际差异、生计资本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415份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415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代际差异、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总体较低,在生计资本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中,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城镇购房、家庭可支配收入、借贷途径、“宅改”政策认知、村庄地形特征对其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农业大型机械、人均耕地面积、社会参与对其退出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来看,对老一代农户而言,非农劳动力数量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会促进宅基地退出,而家庭拥有农业大型机械和社会参与则会抑制其退出意愿;对新生代农户而言,城镇购房会增强其宅基地退出意愿,而家庭拥有农业大型机械和人均耕地面积会抑制其宅基地退出意愿。据此,建议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多维消除农户退出顾虑;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宅基地退出机制。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明史》知识抽取及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8

    摘要:大语言模型为古籍知识抽取及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本文以《明史》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通义千问(Qwen-long)、文心一言(ERNIE-4.0-8K)、ChatGPT(gpt-4o)、Claude(Claude3.5-sonnet)及荀子(Xunzi-Qwen1.5-7B_chat)五类大模型,对人物、时间、地点、官职、事件5种实体及12类关系识别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实体抽取任务上与经典深度学习的命名实体识别算法HMM、CRF、Bi-LSTM、Bi-LSTM-CRF、BERT、ERNIE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实体抽取任务上,Qwen-long、ERNIE-4.0-8K和gpt-4o展现了较强的泛化能力,尤其在时间、地点和人物类别上表现优异;在官职和事件类别上的识别率普遍较低,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在关系抽取任务上,Qwen-long最优。进一步地,本文基于Qwen-long抽取结果,构建了《明史》知识图谱。本研究验证了大语言模型在历史类古籍知识抽取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支持,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基于通用大模型开发人文领域的专用模型,以助力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