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媒体时代的新篇章:2024年网剧发展全景

    分类: 艺术学 >> 广播电视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投资增加,网剧在2024年出现了一系列新趋势:包括类型多样化探索、原创内容重视、跨平台合作与联动、观众参与度提升及监管力度加强等。科幻、奇幻、历史等新类型的出现,使网剧市场上出现了类型融合与杂颗的现象。原创剧集通过工业美学提升和算法分析更精准地满足下沉市场的需求。社交媒体和跨媒体叙事的运用增强了观众互动和沉浸感。监管机构通过内容分级、审核流程和行业自律,保障内容健康适宜,推动网剧市场健康发展。

  • 关于美术实践类教师考评标准的几点思考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美术实践类教师考评现状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对美术实践类教师考评的影响。文章从考评指标、考评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完善考评标准和创新考评机制的可行性方案,旨在促进教师考评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拓宽可认定代表性成果形式,调动美术实践类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活力,以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

  • 从商代青铜文明区域艺术交流看华夏“多元一体”文明的雏形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中国图像传播史”的重点在于“传播”,对“图像传播”的研究能使图像史研究的缝隙形成链接,建立完整科学的中国图像研究史。“多元一体”是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本文对商代青铜文明的长江中游的新干大洋洲、古蜀文明、黄河流域殷商文明出土典型文物进行比较,寻找三者之间的造型观念、纹饰系统、工艺技术等领域的关联与互通。

  • 弥散与重生——高校艺术博物馆数字隐蔽工程探究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对高校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而决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数字工程建设中的数字隐蔽工程。本文强调了系统工程方法在规划和管理数字隐蔽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硬件系统建设和软件系统建设的综合考虑。通过整体性、协同性、发展性和环节性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面对技术选择、管理协调、人才培养等挑战,并确保数字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促进了艺术博物馆功能的丰富和效益的提升,还推动了文化的跨界融合和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使高校艺术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焕发新的活力。

  • “美”的意识与两次复兴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美”的意识在文化与艺术存续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艺术史上两次重要的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艺术与工艺运动来看,作为文化精英的人文主义者为形成和传播美的意识创造了语言与观念的基础。另一方面,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艺术与工艺运动中,以莫里斯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号召通过手工艺来对抗的工业文明所导致的后果之一,也正是美的意识的丧失。连接着传统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的手工艺,被赋予了社会、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历史上由文化精英构建的关于“美”的品味标准,以及基于大众日常生活的手工艺而形成的“美”的生活体验,在今天的文化再生事业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仍然值得思考。

  • “三理”与中国传统画学的写形观念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中国传统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视觉表征的理论系统,俨然建构出自主的“三大体系”,我们应努力去发掘、阐释并实现创造性转化。而作为理论基础的“话语体系”,由造化、心源、传统与笔墨、写意构成基本范畴,进而延展出观察、塑形、置陈布势、意境等一系列关乎“技法”的写形观念,它既是“形而上”画理的衍化,更是“形而下”画法的直接引导。中国传统画学“写形观念”是对对象“物之理”的观察,不单纯依赖眼睛,还要有“心观”。画家要用“情理”调动全部感受力量与神力量去接触与体验客观对象,对象的生命被链接,认识的力量将物我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意象”在过程中得以凝练并生发,进而以约定的“笔墨语言”并依据“画理”,实现画面意境的最终表达。

  • AI 介入生成影像:基于关键词创作的技术逻辑、实验性探索和艺术反思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自Chat-GPT爆火之后,AI似乎席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成为一把“利刃”。在平台、媒体公司和个体的不断尝试中,AI已然介入影像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关注。借助于用户生成内容的逻辑,通过影像短片的实操经验,结合业已成型的相关案例,提出AI关键词生成创作的技术逻辑,指出人机协同是AI生成影像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实验论证,在相同时间长度内,AI生成画面的欠丰富性。指出AI的介入创作可以有合理的艺术价值,但由于技术局限性,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越发完善的发展中,AI需要被设定出相应的技术、艺术和道德规范。

  • 审美理念的表达何以可能——论康德美学中的表现主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依赖于审美理念概念的表现主义对于鉴赏判断的辩护是不可或缺的,在论证结构上它与形式主义相互补足,构成演绎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把握康德美学中表现主义的关键在于以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双重视角探究审美理念的成因、构成、功能等诸要素,从根本上回应“审美理念的表达何以可能”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艺术美所以能表达审美理念,是通过激发审美主体的想象力与人们不能直接经验的事物产生某种联系,而且这联系有别于人们表达理性理念的方式。天才对想象力加以自由的运用,形成了一条前后一致、灵气十足的新规则,进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个审美理念,最终以诗、绘画、雕塑等成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自然美表达审美理念,只需通过一个给予的直观的反思。自然美对审美理念的表达,与其说是实际地唤起并传达某些东西,母宁说是一种“类表达”,而这表达说到底也就无法起到考量自然美的功能性作用。

  • 在古典与现代边缘:超现实主义历史维度中的达利《海神》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海神》是达利后期雕塑中的重要作品,它以古希腊海神特里同为原型,虽然古典时期关于特里同的文字记载十分有限,其形象也脱离文本后经历多次变化,但总体上倾向于塑造一种具有男性气概和情欲意味的形体符号。达利用自己的语言包裹了古典海神,整体造型源于其更早创作的双鱼尾的胜利天使造型,而天使是达利崇高情欲的象征;另一方面海神歪曲的脖颈、后背的孔洞、模糊的性别、交叉的双尾与达利所谓的基督死亡意象联系起来。达利将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与自己的非理性偏执批评融合,把上与下、进与退、生与死、男与女等界限用一系列矛盾的超现实主义造型语言凸显出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梦境”整体。这是《海神》的魅力,亦是达利超现实主义雕塑的代表性特征。

  • 局限与展望:数字艺术与 NFT 艺术市场的阶段性观察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从2017年出现的“拉尔瓦实验室”(Larva Labs)和“加密猫”(CryptoKitties)算起,截止至2021年末,建立时间不到4年的NFT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区块链与传统网络虚拟财产(Virtual Property)及数字艺术的结合正在为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虽然区块链数字资产本身具有可验证性、不可篡改性和永久性等优势,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技术门槛和数据门槛,目前公众对NFT艺术品的性质、数字资产的确权以及对传统艺术市场本身等方面的认知仍旧不够明朗。加之NFT本身也正处于快速演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本文试图综合现有的文献与数据就2017-2021年阶段的NFT艺术市场进行一次限定性的切片研究。由于这个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离散性,文本采取了对NFT的历史与观念、分类与范式和数字资产物权现状进行分别描述的方式,以期为相关的行业和从业者提供一种对NFT艺术市场的基本认知。 

  • 郑怀兴历史剧疯癫形象及审美解析

    分类: 艺术学 >> 戏剧戏曲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8-28

    摘要:郑怀兴是当代福建剧坛的优秀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戏曲创作,历经了三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尤以历史剧成就最大,共36部。在其历史剧中,疯癫形象是一个引人侧目的亮点。郑怀兴对疯癫角色的塑造结合了现代的戏剧理论,同时又与传统语境下对疯癫的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书写是因特殊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所产生的,是作家运用斯特林堡的梦幻理论对闽地独特民俗的具体呈现,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郑怀兴历史剧通过对疯癫人物的塑造,完成了极致化审美表达和世俗化审美接受,达到了“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本文以郑怀兴历史剧中的疯癫形象为研究对象,将疯癫形象划分类型,根据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其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