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战国秦汉时代,“贬屈论”成为当时士人评价屈原与楚辞的一种重要倾向,其内涵经历了质疑屈原立身处世之道到否定其人格和文学的发展变,折射出由战国时代“游士”文化的多元思想逐渐过渡到两汉“大一统”观念下尊经价值确立的历史趋势。特别是东汉中期之后儒学思想演变成为经学正统,屈原作为“文人”传统的早期代表,其狂猬个性不容于儒学推崇“君子”人格的尊经价值,而楚辞奇美瑰丽的审美风格也不符合儒学文质彬彬的中和规范,这成为楚辞在此后长期受到儒学尊经正统文学观贬斥的文化根源。究其实质,“贬屈论”彰显出战国秦汉时期屈原和楚辞影响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维度。纵观此后繁复纷坛的屈赋评价,东汉中期儒学尊经影响下“贬屈论”中所贬之内容,恰为高度褒扬屈原及其文学成就之处,这种历史的文化吊诡引人深思。因而,“贬屈论”是从与正统尊经儒学相异的角度更加凸显了屈原及楚辞文学的不朽价值,而魏晋以后“文”“儒”相分视域中的屈赋评价也与此密切相关,这对于深刻理解屈原的人格精神、文学成就以及我国文艺精神的总体性特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想象性抗拒”是当代英美美学的理论新创。它指涉一个极富现实意味的“跨界”问题,即文学艺术等虚构性语境下,审美想象缘何因伦理道德方面的阻力而被迫中断。晚近三十余年的论证首先明确了“想象性抗拒”的两重触发条件和些许话语变异,并向前追踪其理论谱系。进而,理论家们基于大量审美经验,着力探赜“想象性抗拒”的深层发生机制并形成两项基本结论,其一是认知局限,其二是情感排斥。这两项结论后续遭到“语境说”的频繁冲击,“想象性抗拒”阐释理路的多元化倾向也随之明晰。但鉴于“语境说”的内在抵牾,以及“想象性抗拒”自身的充沛价值,相关释疑工作仍应持续挺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山东省淄博市福山镇陶瓷业历史悠久,在1950年代,福山镇陶瓷手工业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在生产上进行产品改革,将产量较大的黑碗产品改革为支援国家重工业建设的硫酸坛,解决了产品积压的问题;在融资上,将批发商转业过程中的资金结合到福山陶瓷业,解决了产品改革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分配制度上,在陶瓷业生产合作组社中进行工资改革,将福山镇历史以来的分货工资制度改革为计件工资制,扩大了公共积累;在组织建设上,充分发挥党团建设在加深福山陶瓷业合作化程度的重要作用。经过四个方面的改革发展,福山镇陶瓷手工业合作组社在1954年实现了总产值和生产率的显著增长,集体经济在福山窑业总量中的占比大幅提高,为福山镇在1956年对陶瓷手工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摘要:布迪厄对“文学场”以及“文化生产场”的概念理论阐述,启自1966年,终于2000年,“文学场”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自主性的文学场的历史生成,是在与政治、经济的对立中分化出来的;一是文学场内部的结构分化,即纯粹审美的生成,是在文学场的自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属于文学场的结构层。围绕着这两个层面,“文学场”理论发展出两条具有张力的线索,并使“文学场”在中国的实践中分化为“文学自主性”与“文学合法性”两个问题域。在这个两个问题域中,中国学者对文学场的运用均存在错位,这种错位可归因于中国特定的文学理论语境——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入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对这一实践过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中国学者在对西方理论的使用中所体现的主体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顾颉刚在歌谣运动中取得的民俗学研究实绩已为人所熟知,但其在北大国学门中编辑刊物的经历同样值得关注。经考证,顾颉刚于1923年12月18日首次被常惠邀请接手《歌谣》,在1924年4月10日正式成为该刊主编。收并了《歌谣周刊》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创刊后,主编仍由顾颉刚担任。任职期间,顾氏除负责刊物的编校尧排印等基本事务外,还在“日派”与“英美派”的对立中斡旋尧应对刊物的经济危机尧在南下前选定冯沅君继任主编。厘清顾颉刚主编《歌谣周刊》的前因后果以及刊物的“民俗学”转向,得以发现顾氏佚文两篇,洞悉顾氏将民俗学的“学术研究”与“现实的社会”相区分的思维逻辑,把握其参与并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尧学术和革命互动的独到方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反-反本质主义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大家保罗·吉尔罗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以用“变化中的同一”来概括。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种族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像斯皮瓦克的“策略性本质主义”等一些概念也被看作反-反本质主义而一起讨论。首先,反-反本质主义通过保持事物本身的具体同一性,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新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不是规定性的(本质主义),而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现实经验表达,是描述性的,甚至是事实性的。其次,反-反本质主义通过双重定位,力求在差异中实现事物的不断“生成”,即在不断变化中实现事物的自我创造。再次,反-反本质主义通过策略性的停顿,实现对事物变化 中的同一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现实的具体政治行动。如何在快速流动的多样性的世界中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 质主义的认识论模式,是人类在后现代主义之始就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借助反-反本质主义这一概念,可以推 进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思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饮 食 与 族 裔 身 份 政 治 关 系 密 切,是 文 化 批 评 的 一 个 重 要 考 察 维 度。美 国 女 作 家 露 易丝·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守夜人》中有大量与印第安人饮食相 关 的 叙 述,其 中 的 饮 品 叙 述 更 是 构成了复杂、动态的印第安族裔身份政治隐喻:小说人物对饮品的称呼、态度及饮用细节,隐含着厄德里克对美国社会族裔身份政治的思考,酒与咖啡等外来饮品指涉 印 第 安 人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遭 遇的 危机与挑战,以及他们现代身份的多重杂糅状态,茶、水与树汁等 自 然 之 水 则 帮 助 土 著 人 获 得 身 份 认同,找到心灵归属,作家本人也借此达成文学审美救赎。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从现存文献看,晚明较早提及文权“复归台阁”说者,当为后七子盟主王世贞,时间在明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一1590)间。此说提出后,得到馆阁文人的热烈呼应。所谓文权“复归台阁”,并非再现“三杨”时期的台阁文学气象,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复兴,是晚明特定时代背景下馆阁文人鸣盛心态在文学上的集中折射。这颇得益于馆阁文学的郎署化倾向,以及嘉靖末年以降馆选的正常化、制度化。文权“复归台阁”,在削弱后七子郎署文学权力的同时,也加速了晚明文学权力的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权“复归台阁”为观察晚明文学的发展演化提供了一个相对别致的窗口,是晚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