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一直以来跨境腐败犯罪都是澜湄区域关注的重点,由于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腐败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界从反腐跨境法入手分析反腐跨境的新成果与创新路径,以国际合作理念为立法基础加强跨境腐败的法律建设,大多是宏观的角度。本文从微观角度就澜湄区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云南省和老挝腐败治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利用PDCA循环法先从小块区域边境的腐败治理入手,提出可行方案,执行检查,最后处理,将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最后可能无法得出完美的边境腐败治理方案,但是能够提供一个思路,未来澜湄区域跨境腐败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出台反跨境腐败法,以及《监察法》修正草案公开征询意见,充分彰显了中国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决心。本文回顾了澜湄区域反腐败合作的进程,得出区域反腐败合作的成就,进而发现澜湄区域仍然面临域内法律制度差异、资源和能力限制、跨国腐败犯罪复杂性以及公众认知与参与度有待提高等反腐败挑战。未来,澜湄反腐败合作应从深化合作机制、强化技术创新与合作,加强公众参与与教育等方面出发,不断推动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9
摘要:企业反腐败合规管理体系是预防或治理腐败的一种新式,但从查阅相关文献表明,对这种模式的评价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对治理企业腐败有效,有人认为它是企业与员工切割责任、企业推卸自身责任的一种方式。如何评价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探索。本文以中兴个案为前提,论证了正式反腐败合规计划实施与正式反腐败合规计划之间的区别,得出中兴反腐败合规管理体系九个主要支柱特征,并论证了其有效性的必然因素。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清廉文化,不仅是中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清廉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对微型腐败的应对之策,有利于全民全面参与反腐,降低腐败的发生率。运用传播学“5W”模式理论,以海口市为例,考察当前“三不”体制机制构建过程中,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的优势、困境、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重点分析了面临的困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传播主体方面,以传者为中心;在传播内容方面,内容创新性不高;在传播渠道方面,渠道有待拓展;在传播受众方面,受众参与度不高;在传播效果方面,需转换效果的评价方式的现实困境。从而从提出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理念转向“受众中心”;创新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建设与拓展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渠道及创新评估方式等优化策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1
摘要: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政策的颁布,激发众多学者开展有关“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以实证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展开研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成员专业多样、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活动影响深刻深远及调研范围广等四大特点。通过分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增长型、持续型、扭转型和防御型四种策略,助力大学生署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摘要:企业反腐败合规管理体系是预防或治理腐败的一种新式,但从查阅相关文献表明,对这种模式的评价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对治理企业腐败有效,有人认为它是企业与员工切割责任、企业推卸自身责任的一种方式。如何评价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探索。本文以中兴个案为前提,论证了正式反腐败合规计划实施与正式反腐败合规计划之间的区别,得出中兴反腐败合规管理体系九个主要支柱特征,并论证了其有效性的必然因素。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19
摘要:清廉文化,不仅是中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清廉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对微型腐败的应对之策,有利于全民全面参与反腐,降低腐败的发生率。运用传播学“5W”模式理论,以海口市为例,考察当前“三不”体制机制构建过程中,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的优势、困境、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重点分析了面临的困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传播主体方面,以传者为中心;在传播内容方面,内容创新性不高;在传播渠道方面,渠道有待拓展;在传播受众方面,受众参与度不高;在传播效果方面,需转换效果的评价方式的现实困境。从而从提出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理念转向“受众中心”;创新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建设与拓展清廉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渠道及创新评估方式等优化策略。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谏诤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决策制度中的重要环节,言官系统在面对不适宜的中央决策时,往往会采用谏诤输入的模式,以整纲肃纪、匡扶社稷和维护正统。谏诤输入的背后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逻辑和文化底蕴。在政治系统理论、官僚自主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变量偏离-自主行动-制度结构”为分析框架,对明朝万历年间“国本之争”中言官谏诤过程进行微观史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言官谏诤行为是一个反复而渐进的政治过程,围绕政治系统的决策议题,言官系统、宰辅系统和皇帝系统之间展开了复杂的策略互动。其中“何时输入”取决于干扰刺激造成的“儒家礼法”和“君主正道”等基本变量之于临界范围的偏离程度,“如何输入”体现为“上疏”与“论救”的组织自主、“定义内容”“制造热度”“选择信息”的议题自主、将压力传导给特定政治主体的压力自主,“为何输入”则源于以“祖制”为核心的传统政策、御史及给事中等科道制度以及儒学塑造的谏诤文化观念而形成的制度结构。探讨古代监察系统在履行监督职能促进完善决策方面的运作逻辑,对当今纪检监察机关“促进完善发展”职能的行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