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两项具体要求,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在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人民群众日常社会生活实践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主要舆论场和舆情集散地。当前,呈现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等结构表征的网络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推动网络舆论的“后真相”、非理性、易发酵等态势愈发凸显,加速网络舆情朝着敏感度高、燃点低、易发高发等特质发展,导致网络反向社会情绪积聚发酵,深层冲击网络安全。构建数智驱动、精准互动、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格局,发挥在智能感知、异质引导、多元共治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构建韧性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关乎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文章从科学性、党性、斗争性的角度,提出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续发扬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精神,为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提供强劲动力。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摘要:“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儒学的经世传统密切相关。儒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通经致用”和“明体达用”两种经世传统。近代以来,面对西力东侵裹挟下的西学东渐,儒家士大夫试图恢复两种经世传统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在“通经致用”传统不断弱化的情况下,近代知识分子以“中体西用”容纳“明体达用”,最终实现了儒学经世传统的近代转型。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毛泽东战略观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战略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在毛泽东战略观指引下,党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战略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观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战略问题在党治国理政中的根本地位;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问题始终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原则,结合强国复兴伟大实践提出新时代战略观的使命任务;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观的基本概念框架,丰富发展毛泽东战略观的思想体系;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理解,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证明,习近平新时代战略观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基本遵循。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1914年10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种新形态。1915年他又明确提出,如今西学东渐,谁能如宋儒一样融会贯通确立一新学派?我们说,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不仅最早分析了创建儒家新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如何创建的方法,这就是“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他所著《论语类钞》就是在哲学伦理学方面援西学入儒的典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英雄壮举,是中国近代百余年历史上的荣耀篇章,是爱国主义与斗争精神高度结合的典范。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尺寸不可让人”的领土主权意识和建设新疆、巩固边防的国防意识。左宗棠收复新疆中的斗争精神,不仅体现在敢于同错误认识、侵略势力、艰苦条件等作斗争,还体现在善于斗争上,如充分战前准备、正确战略战术运用等。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尤其要正确把握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辩证关系,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确保斗争胜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5-13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方阵,要秉持好职业教育新理念,在重视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应社 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开展好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工作,肩负起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德艺兼备的大国工匠等新时代使命。高职院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论述 为指引,以“三大结合”推动思政教育理念创新,为职业教育铸魂育人提供更加坚实的战略支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然灾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设施损毁等损害,同时也会带来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等干扰与破坏,形成危及社会稳定安全的社会风险。自然灾害社会风险生成演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主要由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社会风险载体脆弱程度、社会韧性能力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推动社会风险向着蕴藏期、显露期、蔓延期和消减期四个阶段演变。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在其演变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在社会风险承担方面呈现马太效应,在社会风险扩大方面呈现蝴蝶效应,在社会风险感知方面呈现涟漪效应,在社会风险传导方面呈现多米诺效应。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围绕《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7项所规定之著作权法权项弹性条款,理论界存在颇多争议,实务中亦存在适用上的困惑。当前,围绕这一条款的解释方法,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已经形成了基于地域而分化的裁判思路。这些裁判文书尚不同程度地存在说理不充分或者无说理的问题,可有损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可预见性,并可能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潜在风险。结合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方法,“识别义务说”裁判思路相对具有较大优势,这是由于这一裁判思路与侵权法上的社会典型公开性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有关部门可尽早总结相关裁判经验,在全国范围形成统一裁判标准。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出使行记在继承汉唐遗风的基础上,亦开创了出使行记写作的新思路。其撰述既有着出于进献朝廷的政治需求,同时又体现着使臣自身不同的主观撰述意愿。在华夷空间南北两分之世,使臣对各地的观察具有统一性,文本中直观地表现了当时宋与辽、金民众之间的社会生活,述时事,议国政,纪行的内容有所淡化,史事的内容得到强化,不少行记已超出了地方风土的传统范围,体现出由行程录向杂史靠近的发展趋势。其书写旨趣集政治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文体的叙事功能、纪实特征逐渐为世人所认同,既为使臣出使行程的个人记忆,同时也给集体留下了历史的记载,这种个性化叙事建构历史记忆的书写范式在中国行记史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数据库(CRRS)”2020 年在全国 10 个省(市)获得的 306 个村级数据、3833个农户数据,对农村宅基地占有及闲置状况、农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意愿与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农村闲置宅基地比例接近 8%,仅 31.91% 的农民愿意流转(转让)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利用改革涉及多主体参与、过程复杂,需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但目前我宅基地流转交易市场尚未形成,闲置宅基地零星分布、改革成本收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农民、农村集体和地方政府方面在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过程中面临障碍,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意愿不强。因此,为了更好地赋予农民财产权,提高宅基地盘活利用效率,一方面需加快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重视改革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需创新盘活利用的具体实现方式,既要解决闲置宅基地零星分布难以集中连片利用的问题,又要清除外部主体难以进入、市场失灵等体制机制障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蕴。合作社作为农民重要的组织化形式,引导其助推农户发展绿色生产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ETEM)计量分析,发现加入合作社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粮食作物的亩均化肥使用量,尤其对经营规模30亩以下的小农户的化肥减量效果较大。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合作社,都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使用效应。由此,应持续支持多种类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支持更多小农户加入合作社,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对农业绿色生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引导农户采纳现代化的绿色生产技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满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需求,是当前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农村宅基地闲置与转型再利用的既有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宅基地闲置的概念内涵、现状与成因,明晰了闲置宅基地转型的现实需要与转型方向。当前,农村宅基地的闲置主要包含“占而不用”和“建而不住”两种情况,闲置的成因主要有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宅基地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位、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等。未来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基于宅基地闲置类型区别探讨制定闲置宅基地量化指标体系,宏观上把握闲置宅基地的形成机制、变迁逻辑等基本规律,聚焦闲置宅基地整治及土地优化调控途径,为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