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人才研究可视化分析——以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8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随着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迅速发展,国际人才成为各国为增强综合实力所竞相争抢的重要群体。近年来,我国对国际人才的研究愈发深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国际人才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为更加清晰地梳理我国国际人才研究脉络,整理了1998一2023年间收录在CSSCI数据库中的国际人才相关研究,通过可视化分析,对历年来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热点关键词的演变轨迹进行综述。基于上述分析认为,未来国际人才研究应持续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科技人才的深入研究,形成联系紧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合作关系网络,开展全方位国际人才研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社交活动对新一代老年人消费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随着队列更替和老年人数量快速增长,新一代老年人成为老年消费的主力军,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实证检验参与社交活动对新一代老年人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一代老年人社交丰富度和社交活跃度的提升都能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新一代老年人社交活动参与可以削弱早期家庭经济劣势对消费水平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交活动参与对位于高文化服务偏向型地区的新一代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效果更明显。鉴于此,应增加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建立多样化老年社交平台,鼓励新一代老年人增加社交种类、提高社交频率,同时规范老龄产业发展,推动老年消费模式多元化,挖掘新一代老年人的消费潜力。

  • 幸福感视角下的工作重塑与员工创新行为:组织规划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跨层次调节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尽管相较于组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工作设计,能够“自下而上”进行工作设计的工作重塑被认为更能激发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上而下”的组织政策、资源及设计就不重要。因为现实中,员工“自下而上”的工作重塑一定会依托“自上而下”的组织政策和资源平台,两者应相辅相成。文章通过多时点方式调研了45家企业的351位员工,探讨了员工工作重塑对其幸福感及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检验了员工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和组织规划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员工工作重塑与其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员工幸福感与其创新行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员工幸福感的增加,员工创新行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变化。员工幸福感在其工作重塑与创新行为之间表现出部分中介作用;组织规划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调节工作重塑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进一步地,工作重塑能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交互,通过员工幸福感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

  • 促进与防御的权衡:如何重塑更能缓解工作不安全感?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人-环境匹配理论,本文探讨促进和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对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检验个人-工作匹配的中介作用及高承诺工作系统(HCWS)的调节作用。基于493名员工与51名人力资源负责人构成的两时点纵向配对数据,并利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促进定向型与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时,高促进-高防御的工作重塑组合比低促进-低防御组合更能降低工作不安全感;(2)促进定向型与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不匹配时,高促进-低防御的工作重塑组合比低促进-高防御组合更能降低工作不安全感;(3)个人-工作匹配在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高促进-高防御的工作重塑组合通过个人-工作匹配降低工作不安全感;(4)HCWS调节了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与个人-工作匹配之间的关系,即HCWS能缓冲低促进-高防御组合与高促进-低防御组合对个人-工作匹配的效应差异;(5)HCWS调节了个人-工作匹配在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匹配性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探究——基于民营经济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数字经济以其高效、智能和创新的特性,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培育新的生产力和增长点。本文采用熵值法计算2011—2021年我国部分省份数字经济、民营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剖析数字经济通过助推民营经济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机制,并检验不同地区、不同维度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通过民营经济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2)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显著;(3)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中,数字经济对劳动资料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 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政策效应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通过构建“个体-家庭”双重效应模型,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年和2020年面板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模型(DID),对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政策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改革试点的“心理健康效应”得到政策试点数据验证,但主要体现在女性老年人和城镇老年人中;改革试点具有较高的家庭溢出效应,显著激发了子女的孝心孝行,对于促进新时期家庭发展和孝道重构具有重要作用;改革试点扩大了老年人社交网络,进一步改善了其心理健康;尽管改革试点的核心成就在于日常照料服务,但因其产生的大规模健康摸排为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提供了路径。研究结果对于推进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同处共学于书院: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中的 团体生活模式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 因果定向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基于创造力报酬的调节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研究》

    摘要:基于创造力的报酬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尚存争议。本文从创造力的情境与个体特质交互的动机视角(molivalion lens model of person in silualion)分析论证基于创造力的报酬对自我决定视角下因果定向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调节作用。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员工发放回收有效问卷 343 份,使用层次回归模型并采用简单斜率检验(」-N法)验证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因果定向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控制因果定向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创造力报酬负向调节自主因果定向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对基于创造力的报酬影响员工创造力的机制的认识,并对企业员工创新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 何以是丹麦?——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路径选择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曾经尝试借鉴丹麦经验,丹麦合作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土地改革和民众教育。土地改革后的自耕农成为合作事业的主体,不过,这项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策动,在当时的中国,此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且因中国土地权益错综复杂,以及土地承载了不可估量的伦理和情感价值,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困难重重。至于民众教育,丹麦民众学校以“最大的是爱”为训,将爱己、爱神与爱邻人统合在一起。在实际生活的教育中,在“家庭化”的氛围里,乡村青年过的是有爱的团体生活,也为离校后从事农村合作做足了准备。与之不同,我们的民众教育则从“人生有情”的民族精神出发,激起乐生之心。乐生之后才有乐群(合作精神)、乐业(合作事业),个人无所计较,不顾得失,合作乃人生情谊之乐。

  •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人口增长态势的影响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流动人口集聚态势变化将使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与结构发生变动。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仅可以模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模拟政策效应,分析不同政策方案对京津冀人口增长态势的影响。模型不仅纳入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众多参数,厘清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系统内要素的反馈过程,还依据北京疏解产业产值比衡量疏解政策强度并设计了政策参数,模拟了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以及技术进步方案下京津冀的人口增长趋势。应用灵敏度检验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结果显示,不同政策方案下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明显差异。具体而言,政策实施后随着产业转移与区域内劳动力集聚态势变化,北京未来常住人口规模将下降,这可以缓解城市的资源承载压力;天津、河北的劳动力供给则有所增加。在人口结构方面,政策实施后北京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天津、河北的人口老龄水平虽然在中期会降低,但是在远期则会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技术进步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人口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京津冀各地应依据人口增长的趋势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政策,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实现区域人口合理分布、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的目标。

  • 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空巢老人规模逐渐扩张。同时,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基于2010~2018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数据,在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讨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变化存在时期和队列效应,不必然与年龄相关,而身体健康变化存在年龄和时期效应,不存在队列效应;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通过社交和学习路径产生影响;互联网使用对75 岁及以上、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效应更大;与非空巢老人相比,互联网使用对空巢老人健康的影响效应更大。建议提高互联网在空巢老人中的普及率,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

  • 探寻契公点: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策略——以横村农居庭院美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微治理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它是指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开展的精准、细致、有效的治理实践。近年来,乡村微治理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成为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横村开展的农居庭院美化项目为田野考察对象,研究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村两委采用了探寻契合点的策略探寻国家发展战略与村民观念的契合点,并推动后者向前者趋同:探寻具体工作方式与文化本土性的契合点,消解乡村微治理过程中的阻力;探寻工作目标与村民利益的契合点,达到利益均衡,实现合作共赢。可以概括为观念趋同策略、消解阻力策略和利益均衡策略。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策略体现了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逻辑,呈现了乡村微治理的转型态势。

  • 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动态变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了不同出生年代群体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情况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60后到90后群体中总收入不平等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机会不平等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总体都呈下降倾向。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因素中,户籍和父母背景是影响个人收入的关键因素。户籍特征对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父母教育水平的贡献较为稳定,大体保持在5%至7%之间,而父母就业特征对子女经济机会具有持久的影响。农村户籍人群面临更差的总收入不平等状况,其机会不平等也相对较高。

  • 自然灾害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基于风险与生计韧性的“推力—粘力”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威胁与冲击给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计带来了多重挑战。文章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自然灾害与生计韧性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推力-粘力”效应。一方面,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验证了自然灾害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推力”作用。另一方面,分析灾害风险背景下农户生计韧性对降低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现象的“粘力”作用,旨在从自然环境角度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自然灾害不仅会减少农业净收入,同时也会提升相对剥夺感,两种因素产生同向的推力效应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而那些生活在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村劳动力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2)新农合以及政府补贴等形式的生计韧性存在显著粘力,能够降低劳动力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冲击而外出就业的概率。(3)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以及农林病虫害导致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的现象更为明显。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对于长江不同河段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异质性。(4)受到灾害冲击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会选择短期外出就业,该时间效应受到人力资本、家庭抚养情况以及务工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气候变化与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需要及时在灾后给予经济支持与心理疏导,并发挥补助与社会保障的粘性作用,对于减缓农村劳动力因灾外流的倾向,稳定农民留乡就业,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 人工智能、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与高质量就业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8 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并由于财政支出呈现结构偏向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会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产生差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高质量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区分布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时期分布上,在自动化赋能阶段(2009—2014 年),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呈现出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在智能化创新阶段(2015—2018 年) 则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在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及探究财政政策导向在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 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结构合理性评价——基于城市群经济效益的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城市群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理论推导出人口分布结构合理性指数(E-Zipf)公式,利用2010~2020年中国19个主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测算得出E-Zipf指数,并根据该标准对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现状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的E-Zipf指数为1.33,高于 Zipf等于1的一般标准;以E-Zipf等于1.33为标准,与传统 Zipf等于1的标准相比,有6个城市群的人口分布是集聚不足而非集聚过度;合理性分类结果显示,6个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处于合理范围,5个存在集聚过度,8个存在集聚不足。建议分类施策,积极引导集聚过度城市群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适当发展外围城市,而集聚不足城市群则需要进一步引导人口向核心城市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