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一2035年)》对教育经费的绩效管理强化提出了要求,文章主要讨论了在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应用战略地图这一管理学工具,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上发挥作用进行了探索。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摘要: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针对2000—2021年中国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估,通过平行趋势检验与安慰剂检验,表现出良好的政策唯一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分区位来看,东部城市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黄河流域城市受政策影响获得的经济效益要高于非黄河流域城市,从分政策执行批次来看,第一批试点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是第三批次,最后是第二批次,这种正向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实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以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采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粮食产需匹配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并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需匹配水平总体较低,其中小麦产需匹配度最低、呈高度失配,稻谷和玉米为低度失配,大豆为中度失配;除玉米外,其余品种的产需匹配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区域分布来看,相比较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主产区的产需匹配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性分析表明,口粮比饲料粮的产需匹配度的空间差异明显更大,后者呈扩大趋势,而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粮食产需匹配度呈空间正相关性,且该空间效应具有时变性以及区域、品种异质性。趋势预测显示,在“十五五”前中期,中国粮食产需匹配情况整体将有所改善,但个别省份和品种存在较大的下滑风险。据此,建议将产需匹配度纳入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进行分品种、分区域动态监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促进粮食产需的区域平衡和结构平衡。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从青年群体的生活出发,以日常压力事件为起点,探寻在面对学业、人际交往与家庭压力时青年如何调节情绪,分析青年“躺平”心态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压力会使青年群体采取情绪应对策略,如何应对取决于压力的类型;青年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向社会支持网寻求帮助具有积极意义,支持效果与支持网的维度、强度与功能有关;但社会支持网仅对人际交往压力与“躺平”心态的关系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此外,性别、年龄与城乡区域因素均调节了压力与“躺平”之间的关系。因此,需结合青年群体的压力类型剖析其情绪抑制状态,避免过度解读“躺平”,同时提升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重点疏解女性、农村和高中阶段青年的压力,强化社会支持网的工具性支持功能。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破除行政边界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文章选取省际交界区典型代表“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arro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四省交界区的边界效应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四省交界区仍存在着边界效应,但呈现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从时空演变来看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其中赣浙边界和皖赣边界的一体化趋向相对不明显;②四省交界区存在3种省际边界类型区,即一体化边界类型、边界效应趋向的边界类型和边界效应显著的边界类型;③城市间距离对于区域一体化有显著影响,地理空间相距较远的边界区一体化程度更加依赖于交通条件。据此,从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合作机制建设和利益分配协调等方面,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提出了促进“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交界区畅通循环发展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举措,为推动省际交界区域跨地区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服装产业领域,产业集群现象尤为突出,已成为我国服装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出口结构及其对产业韧性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运用中国服装产品出口数据,从需求侧出发,深入探讨了服装产业集聚对出口韧性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发现:产业集群与短期服装出口韧性负相关,且这一结果能够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拓展空间杜宾模型发现,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复杂的影响机制,产业集群虽然抑制了本土的短期服装出口韧性,但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短期服装出口韧性。基于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实时调控,抵御外生冲击;通过建立区域内的风险共享机制,实现由竞争向协作和互惠的转变,以期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区域风险共担机制,防范新时期外部冲击风险。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建设金课是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应有之义,而“岗课赛证创”融通的育人模式则是金课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岗课赛证创”融通逻辑,梳理“岗课赛证创”五要素在课程建设中的内在关系,揭示职业教育金课课程体系先进性、课程标准高阶性、课程目标创新性、人才评价实效性的内涵;从校企双主体角度构建“岗课赛证创”融通的金课建设机制。通过以岗定课、以赛定标、以创促学、以证促评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大赛标准匹配,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融合,职业证书考核与人才评价融通,最终实现岗位、大赛、双创、证书融入金课五位一体。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大量理论研究表明模糊性态度是影响家庭金融决策的重要因素,但相关实证研究尚不充分。通过与国内某头部保险科技平台合作开展问卷调査,测量个体的模糊性态度,并追踪其重疾险购买决策,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个体模糊性厌恶程度与购买重疾险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平均而言,模糊性厌恶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重疾险购买概率提高0.61 个百分点。这一结果在控制了风险态度和其他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后依然稳健。第二,探究了个体信任水平的异质性影响,发现在缺乏信任的个体中模糊厌恶程度与重疾险购买概率之间的正向关系会被减弱。第三,模糊性态度对重疾险购买决策的影响在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中更为显著。研究实证检验了模糊性态度与重疾险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与信任的相互作用,为理解模糊性态度对家庭金融决策的影响以及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