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唐开元二十七年孔子封王引发的孔庙空间转型,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折射出唐代政治文化转型背景下皇权强化与儒家意识形态再建构的深层逻辑。孔子神座由“坐西向东”调整为“坐北面南”后,孔庙祀位排列舍弃了连续性的鱼贯排列方式,开始采用对称性排列方式,伴随曾子升“四科”带来的“十哲”祀位排列关系的调整,由此形成新的孔庙祀位构型。新的孔庙祀位构型重新界定了孔庙建筑空间关系,使南北向中轴线取得了对孔庙建筑群乃至整个庙学建筑群空间关系的主导地位,由此将孔庙建筑发展带入新的“轴心时代”。孔子神座“东向模式”与“南面模式”是不同空间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的产物与表征。孔子神座南面模式的胜出,一方面基于隋唐时期“尊北意识”成为主流空间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反映了帝国一统、皇权强化背景下倚重孔子重塑庙学体制的统治策略,奠定了后世孔庙规制的基本空间模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孔庙起源时间问题长期存在学术争议,主要围绕孔传“鲁哀公十七年立庙说”与孔祥林“孔伋卒后改庙说”展开。“鲁哀公十七年立庙说”是一种虚构的官方化叙事,采用“要素抽离-嵌入”方式形成了杂糅多种记载的“追加衍生之辞”。“孔伋卒后改庙说”将孔子崇拜割裂为孔子纪念馆与家庙祭祀,与先秦宗庙礼制相悖,脱离家族祭祀的“纯粹的孔子纪念馆”是一种“功能误读”。孔庙起源应追溯至孔伋依“慎终追远”理念,于“三年之丧”后因循故宅设立,具体起源时间视“三年丧期”执行标准,存在公元前477年和公元前476年两种情况。孔庙起源是宗法社会与文教实践互动的产物,是血缘宗法属性与非血缘文教属性双重作用的结果。孔庙早期形态兼具家庙与文庙特征,标志着先秦至两汉“庙学合一”制度转型的关键节点。孔伋在孔庙起源中的核心角色,揭示了礼制传统与历史语境对孔庙起源的双重塑造,为理解早期孔庙制度化历程提供了新视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教育学课程体系转化,是指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 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化知识体系。 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教 育重要论述之根本特性契合了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之基本需求,能够有效发挥思想引领与铸 魂功能。 从课程思政视角看,体系转化问题不仅是思想理论体系与学科化知识体系的结构整合,更 是一种独特的“课程思政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这种课程思政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教 育重要论述与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之关系在教育学课程领域的投射。 控制论模式是对体系 转化之课程思政知识结构进行形式化描述的理论工具。 课程思政知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包括“教学内 容的构造”与“教学进程的构造”两个关键环节,构成了从政策导向、顶层设计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 的“体系转化闭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教育学课程体系转化,是指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化知识体系。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之根本特性契合了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之基本需求,能够有效发挥思想引领与铸魂功能。从课程思政视角看,体系转化问题不仅是思想理论体系与学科化知识体系的结构整合,更是一种独特的“课程思政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这种课程思政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与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之关系在教育学课程领域的投射。控制论模式是对体系转化之课程思政知识结构进行形式化描述的理论工具。课程思政知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构造”与“教学进程的构造”两个关键环节,构成了从政策导向、顶层设计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的“体系转化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