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前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发生于小范围中,是少部分人参与的社会行动。知识社会中的主体不需要主动加入竞争,因为没有主体不处身于竞争的话语之中。竞争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社会领域的焦点,言说着竞争的新阶段和主体的焦灼程度。竞争正在制定(enact)并定义(define)人类。竞争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至核心位置并不仅仅是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供需变化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缺乏对竞争实质和竞争者驱动力的本体论思考。由考研向考公的竞争行动的转变体现了主体对竞争的理解的深入和竞争在当下时代状况中的复杂性。竞争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热烈无声的战争,受到了上升渠道变少、竞争主体增多、自我剥削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对竞争的理解关系着一个国家对人的关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主体在竞争进程中的行动和表现为研究对象,关注阶梯社会和信息环境对竞争态势和特点的影响,对理解竞争如何促使主体进入自我剥削的阶段并导向一个普遍愤怒的社会有本质意义。在永恒向前的时代语境中,主体的“存在不再先于本质”。维持存在、展现自我与推进叙事的需求在知识社会中扭合为一,参与竞争成为实现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二法门。竞争统合了主体赢回存在的位置需要、寻求展现的情感需要和推动叙事的精神需要,此种铭写方式魅力无限并难以中断。在竞争者所期待的叙事脚本相冲突的情况下,超越一切他者成为竞争者的行动指南。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以屏幕为依托进行数字化生活的窗口和手段。人类被各类屏幕所包裹渗透的同时,作为信息社会主导介质的屏幕创造着现代生活的新样态。屏幕世界作为数字化生活的阶段性结果和外在表征,为人们研究社会变革、文化现象和主体性变动提供了一个重要切入口。与屏幕对时空的全方位侵占伴随的是:分心主体的出现、无媒介的生活场景的消失、私人领域被纳入了公共的管理范畴中去。有意义感的时空与生存环境的确定感的不复存在这一现状重塑着主体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结构。现代观念向俗务的实践性即不断的重复性工作退却,感性生命在技术的具身性包裹和控制机制中迈入去物质化的存在状态中去,体现在空间、场景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去物质化上。全球资本主义消费浪潮和数据化进程共同作用于人的身体,主体在内在的机器性和象征性机制的干预下成为在透明状态中不断劳作的工具人。抽象时间和空间的统辖使主体生命处于非本真性的生存处境中,在分裂的时空和无尽的信息中奔波焦虑的主体存在处境促使媒介研究的重心从作为客观实体的屏幕向关联的生产-展示机制和操作-控制系统屏幕的转变。数字资本主义和权力母体的啮合使主体处于非本真的生存境遇,被支配者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媒介思维的指导下开启了话语、行动和空间的反异化实践,展现被支配群体的能动性。此外,将异化归因于信息资本主义的潮流会影响对主体在屏幕世界和绩效社会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的反思,引入精神分析有助于避免单向的阐释路径的视野局限,更好地应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随着互联网、社交软件和短视频产业迅速发展和观看行为的私域化,屏幕折射的主体存在状态成为理解社会结构与时代精神的重要切片。屏幕世界为主体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媒介使用迈入了全觉叙事环境,屏幕形成了它的叙事并且主体依赖屏幕完成叙事。屏幕的当代实践为媒介文化的观念性变革提供核心推动力。主体通过信息叙事来准备行动并更新认知。屏幕与人的共生关系是当下最引人关注的媒介现象,文章以屏幕迷恋的内外部迫力为切入点,将该问题放置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中,以还原屏幕世界的生成缘由。网络空间借由放映、连接和展示的屏幕使营造了出“我们都在寻求未竟之物”的欲望情境。他人的欲望成为我欲望的来源。主体通过数字语言筹划自身,如在社交平台上打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人设,以经常性的自我控制实现对生活的精心设计,这些行动以欲望为驱动,旨在满足他们成为现实社会中的核心的切实需求,即成为现实生活的实际成功者。屏幕世界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满的产物,主体的媒介依赖性受到他人沉迷屏幕行为和屏幕磁场的影响。此外,屏幕交流对人际交往的改变、屏幕暗面的意识形态、屏幕攫取主体性的力量是屏幕世界表象之后的部分。屏幕并不单纯是显示与操作的亮面,它并以隐蔽的方式塑造社会权力结构的样态,隐藏在透明之后的秘而不宣的部分更值得关注:屏幕操控感知进而影响行动场域,并改变了文化形态、公共领域与主体的思考模式与主体间的交往方式。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流动者通过电子媒介、社交媒体和城乡流动的复杂棱镜来形成自己的人生剧本,形形色色的文化隐喻在行动者的认知过程中滋生孕育,并且诱发了个体的占有与迁移欲望。河南流离影像以现在或以后将远走他乡的流动者的视角切入口,呈现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失落的家乡的面貌,将视线引向现代化的严重不均衡与离散中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故乡的生命体验的表达由在别处的现代性的直观感受的映照下产生。在想象的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实践的落差中,河南成为“回不去的故乡”与“要走出的过去”。集体性的离乡宿命和悲剧感影响了河南文化的调性和河南电影的蕴含。在注定去他乡见证现代性的宿命和以出走换取短暂还乡的流浪者命运中,河南电影创作者对家乡命运、传统思维和抽象的地方感进行再思考。从创作层面,流离影像体现出流离者的漂浮焦虑并通过智慧老人的角色进行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的调和;从关注对象来看,这批影像以家庭为切口关注河南的生产生活、人文习俗和自然风光。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山西情怀电影、以毕赣为代表的西南诗意电影以及东北较为多元的类型创作不同的是,河南缺乏本地成熟的电影产业、代言人和多元的美学表现形式。在现代性而非抽象、固态地方性的理论视角下,推动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各种复杂的空间动力浮现。河南流离电影的冒险意味在于:它进行着打破该地方中的主体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抽象认知。主体在朝向自我认同感基建之地的质疑和解构中重构自身的身份与对故土的感情。在权力结构的敞开和生产力量的真实祖露中,河南流离影像成为质疑抽象地方性的存在合理性并打破幻想棱镜的文化冒险。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工业化在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裕的同时,资本主义也不断调整经济技术策略对劳动力、性与爱进行控制。现代化的全盘推进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的本质和其他生物的境况,也显露了资本持续积累的无限性诉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物质性转向作为后现代哲学思潮中的新浪,可以被视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审视,为我们理解主客体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空间。电影眼以“物”的视角与质态连续且全面地感知外物,它注视着工业化进程对劳动者感性生命的颠覆,不同时期关注焦点的转变体现了电影眼的灵敏性及电影所蕴藏的革命性力量。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中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危机、修复策略成为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电影眼以“物”的视角和纪录的特性将劳动异化、生态异化、身体异化及情感异化的人类的异化演变过程保留下来。从机械劳动到情感机械的异化链条反映了身体具象性、自然性、生命性和原始性的丧失和资本主义契约正义的不存在。从媒介的物质性转向和身体政治理论出发,聚焦于电影眼对异化进程的呈现与批判实践,为人类审视“我们缘何至此”提供了一份深广具象的信息档案。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从前现代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过渡中,现代资本主义生活以短暂、时刻、时空分离、去物质性为标志,这种文化气质与生活方式塑造着主体对物与他人的新感知,改变了亲密关系产生和生长的环境。爱情的力量、定义和范围在人存在的独立性与亲密感被打破的环境中发生变异,与变化相伴的是爱情重要性之不变。爱情形态相较于传统的变化在数智时代被反复探讨,普通人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腾挪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核心。主体的媒介使用及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及交流方式共同影响着作为媒介文化接受者和媒介用户的主体的情感感知和行为结构。伴侣信任和亲密关系在从面对面交往向数字交流的交流方式转变中产生了诸多变迁。数字交流使用户以最可把控的方式与他人发生联系,也带来了进行多种交流活动的高效率。交流中的虚拟转向对亲密关系的发展和有内向性的社群关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主体在信息系统中的即时卷入的数据生存现状使得一方无法在另一方需要的时候无法现身构成了双方间的矛盾,此类现象滋生了恋爱时双方的怀疑心理,即时但不同步的数字交流障碍阻碍深层联结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社交中主体的不在场和去情境性使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博弈和情感暴力更为隐秘,一方对另一方实行心理惩罚的程度和频率更容易超出边界。普通人复杂而多样的情感实践在社交网络中进入开放性对话的讨论范围中,对传统意义上神圣的爱情构成了挑战,它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性以及后者对前者的修正。理解亲密关系变动的内外部原因,及时认知亲密关系中的珍贵之处与不合理部分,是将戏剧性的偶然相遇转化为生活中的必然相守的必然之路。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人生、生活、苦痛融为一体,这是所有时空的存在者所处的无明深渊。哲学是诠释心物关系的学科,不同学说提供了不同的观物视野。中国哲学的人本意识和心性智慧在西方哲学所宣扬的实体逻各斯和工具理性与人的真正自由的发展相悖的情况下凸显其力量。儒家的仁爱中庸之道、道家以道观物的宇宙观与逍遥的人生观,佛学的发明本心之说,皆体现了中国哲学立足具体感性生活的实践性、以人为本的意识、由凡入圣的超越性、在平衡情感与欲望方面的治疗品格。“毋我”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意识,李翱的“性善情邪”说和程朱理学的理元论发展了孔子的中道思想,但二者被简化为“存天理,灭人欲”,也常常被误读为理性对人的情感欲望的压制。从儒家、道家和佛学中分别提炼出毋我、忘我和无我的精神内核,重新返回孔子提出“毋我”思想的具体语境中去,对李翱的复性说、程朱理学的天理说进行再解读,是理解儒家仁爱精神的必由之路。庄子在认识到存在于世的被注定性、不稳定性、偶然性、短暂性与无意义感之后提出逍遥游的人生观,主张以忘我的精神体认存在本质,“我”的觉醒至魏晋发展为“我”的自觉。佛学兼具宗教的出世之想和入世的人间主题,它发觉在色界生存的个体所遭受的罪苦,提出四谛说和因缘和合来调节个体欲望,“无所住而生其心”体现了佛学的现实品格与超迈精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