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赵国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新兴国家,从开国到强盛,再从强盛到灭亡,历经了一个完整的兴亡过程。经过司马迁的精心书写,赵国历史上每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和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联系着相应的谋略,谋略成为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司马迁认为历史为历史人物所创造,而历史人物创造历史的基本方式,主要是发明和运用谋略。这一谋略观的核心内涵在于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力,强调谋略的创造价值。仅从这层意义上说,《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谋略著作。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北大汉简《赵正书》内容涉及秦汉之际重大历史事件,且与《史记》的记载不同。《赵正书》以记“言”为主,属“事语”类文献,但文本内容中不连贯、不严谨之处不少,这与其文本性质与来源密切相关,其重点不在于记录历史事件本身,而是要“以史为鉴”,教化色彩明显,此外,《赵正书》还参考了流行较广且宣传意味明显的诏书材料,但其作者并不清楚秦代诏书的程序。种种迹象表明,《赵正书》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值得商榷,尚不足以“挑战”《史记》的记载。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史记》的“世家”有正体与变体之别,《赵世家》为其“正体”。它以四君的“四梦”连缀赵氏及赵国的命运,在叙史中展现赵国的卜筮文化,具有文学的表现风格;所叙公孙臼杵与程婴救赵氏孤儿赵武灵王胡服易俗、触龙说赵太后爱子之事,彰显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及以忠信为本的文化;与《赵世家》相应,《史记》里赵国其他的人与事,让人看到了赵国善辩、好道义气节的风习,司马迁文史相融的笔法也在其中。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出使行记在继承汉唐遗风的基础上,亦开创了出使行记写作的新思路。其撰述既有着出于进献朝廷的政治需求,同时又体现着使臣自身不同的主观撰述意愿。在华夷空间南北两分之世,使臣对各地的观察具有统一性,文本中直观地表现了当时宋与辽、金民众之间的社会生活,述时事,议国政,纪行的内容有所淡化,史事的内容得到强化,不少行记已超出了地方风土的传统范围,体现出由行程录向杂史靠近的发展趋势。其书写旨趣集政治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文体的叙事功能、纪实特征逐渐为世人所认同,既为使臣出使行程的个人记忆,同时也给集体留下了历史的记载,这种个性化叙事建构历史记忆的书写范式在中国行记史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摘要:重庆地方新闻史和新闻志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编修重庆新闻史志既是对重庆新闻事业规律的总结,也是重要的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实践。肖鸣锵重庆新闻史志团队在重庆日报社党委领导下,基于历史事实和历史记忆的“心中宝藏”,融合修史者、新闻人、革命家三重身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重维度寻求真实、真相和真理,秉承“三重求真”方法论对复杂的历史资料进行处理,呈现出与学者治史不一样的史学意涵,尤其体现出革命浪漫主义、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书写等历史心性特点,在“雅声抒正气”中践行“党媒姓党”理念,是“姓党党史”在新闻史志领域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起到“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作用。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史记》 中有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之说, 古今学者罕有异议, 以至成为定论。 但详细考察 《史记》 此说的史料来源, 发现其本之于 《秦记》, 而后者仅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 秦襄公被封为诸侯。 至于周东徙洛邑事, 虽在周幽王十一年之后, 至于具体在何年, 《秦记》 并未明确。 实际上, 《史记》 中的这一说法基于司马迁个人的推断, 未有可靠资料凭据。 根据清华简 《系年》 等文献可知, 平王东迁绝非一蹴而就, 而是历经一个过程: 平王元年东迁的地点是成周, 即考古所发现的韩旗成周; 再结合 《左传》 《国语》 等文献中的记载可知, 平王三十三年之后又从韩旗成周迁至洛邑, 即考古所发现的涧河王城。 《史记》将这一过程笼统地说成平王元年东迁洛邑, 并不准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崇祯帝自杀的三月十九日曾被清初的明遗民广泛接受为悼念明朝的纪念日,并被认为经由明遗民的创造而化为东南沿海民间信仰中的“太阳生日”,在清代承载着与“反清复明”有关的历史记忆。本文在学者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试图从两个面向——太阳生日的传奇作为一项关于历史记忆的“知识”的流衍,以及民间信仰仪式承载历史记忆的独特逻辑——重构这一传奇的生命史,以期加深对清中叶以来知识传播的认识,并丰富与民间信仰和历史记忆有关的讨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史记》除纪史外,亦有政论,其中表达了对社会史现象“民劳”的同情,对行政史现象“劳民”的批评。相关文字,不仅载录了社会生活史和行政管理史的重要信息,也是史学史和史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唯物史观重视“劳动”的历史意义。“劳动”的重要意义不仅表现在人类初生的历史进程中,还对漫长的文明进步,包括生产革命、科学发明、文化创新等发生重要的作用。“劳动史”或日“劳作史”应当作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方向。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理解《史记》有关“民劳”“劳民”的史事记录与政治批判,是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的。《史记》所见帝王“其身劳于天下之民”的主张,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1-07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形象从历史纵深中走来,经历了从小党到大党的伟大红色征程。历史记忆、文本记忆、精神记忆构成百年大党文化记忆的三重逻辑。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为百年大党形象确立身份和时空坐标,打开历史纵深;红色文化的文本记忆为百年大党形象建构话语体系,承载由“物”化“文”的价值功能、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的精神记忆筑牢百年大党形象的政治灵魂,巩固集体记忆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百年大党形象的三重记忆跨越时空,接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政治叙事的可信度离不开修辞表达技艺的施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修辞的 “叙事转向”关注了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三原则,话语分析的叙事转向凸显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记忆沉淀三大机制。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政治互动情境下,为增强政治修辞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叙事者需要使用多元的修辞策略来框定听众注意力。政治修辞技艺作为社会建构过程,凸显了政治话语的武器化。本文围绕政治话语的多维度功能,讨论政治修辞的增强与削弱逻辑,分别讨论了说服、框定与记忆的叙事强化机制,以及修辞强制与再框定的叙事削弱逻辑。在政治互动进程中有效构建叙事剧本,需要把握修辞规律,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与记忆沉淀结合起来。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记忆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并因其主体差异,分为个体历史记忆、群体历史记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历史记忆,而大脑的“共情”功能会引发“感同身受”的情绪,得以连接起三种记忆。研究对不同学历、性别和历史知识水平的被试者开展实验,利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被试者观看战争图片时的大脑反应,揭示了高级认知功能网络、视觉信息处理网络及负性情绪脑区激活水平的变化。被试者在观看抗日战争图片组时,大脑中负责“共情”的核心区域与调控区域的激活水平显著增加,直接调动了大脑的“历史记忆”,突显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群体间的文化性记忆的联系,从而强固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此外,不同性别与受教育程度的被试者,在大脑激活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大脑呈现出的“共情”水平最为活跃,更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态度。研究不仅展现了个体差异在感知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历史记忆在维系社会共识与凝聚群体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