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兆恩所折射出的“三教合一”思想研究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三一教作为一个由士人团体发展而来的民间教派,不同于其他以佛、道为主要教义基础的罗教、真空教等,具有鲜明的“儒教本位”特点。其教主林兆恩的理论中,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就是以儒教统摄儒、释、道三教,并且将三教按次序划分,统摄到一种“立本-入门-极则”的秩序当中去。林兆恩曾经借其对于历史的评述来对“三教合一”进行阐发,他在论述中所体现的历史观折射出了他独特的“三教归儒”理论,并且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教传统的崇古特点,为其教派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现实审视及纾解之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培养历史思维中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在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中激发社会责任担当。但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教学形式多样化不够、部分教育者历史素养不强、社会思潮复杂化的现实因素也深刻影响着历史观教育的深入性、参与性、透彻性和有序性。基于这一现状可以从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创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形式、着力提升历史观教育的师资水平和优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网络环境四个方面协同发力。

  • 论邓小平的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大历史观就是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广阔历史空间进行评价的方法,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大历史观的概念,但其评价历史的方法中蕴含着大历史观的精髓。邓小平大历史观的生成,有其历史基础、哲学基础、时代条件和主体条件。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评价,诠释了基于大历史观评价历史的方法。邓小平的大历史观是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民族立场与世界情怀、历史与现在未来的有机统一,蕴含历史评价的辩证法。基于大历史观,邓小平确立了评价历史的正确方法,得出了系列重要结论,并促进了历史自信的生成。

  • 历史耐心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指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历史耐心”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历史耐心的提出是应对和筹划“两个大局”的时代需要,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耐心的论述有着丰富的哲学蕴含:历史耐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历史观的体现,以宽广的视野把握了历史的发展;历史耐心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人类历史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规律的科学总结;历史耐心的形成有深刻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依据,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认识的过程性。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历史耐心应做到既要坚定历史自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保持战略定力,稳步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还要坚守底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历史耐心要总结历史经验,容错纠错,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 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所共知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 其实马克思也高度重视人的受动性。 他认为一切物质存在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一物既作用于他物, 是能动的, 也接受他物的作用, 是受动的。 人作为物质存在,能动性与受动性是其本质特征。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焦点是人的发展与解放, 基本观点是: 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改变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 造成人的变化与发展。 实践活动改变环境,体现了人的能动性, 被改变的环境改变人, 体现了人的受动性。 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注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源自他对人的受动性的深入思考。 他的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但是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 既重视人的能动性, 更关注人的受动性。 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迄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基于理论视野和大的认识与思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族要复兴ꎬ乡村必振兴ꎮ “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乡村振兴ꎬ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农村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做出的决策部署。 以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深入分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相关问题具有现实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从脱贫攻坚的理论历史意义、乡村振兴的时代特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理论实践逻辑、乡村振兴理论构建、乡村振兴的历史担当等方面。尝试全面解读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实践、历史逻辑ꎬ提出相关思考。旨在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 习近平大的整体性思想文化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思想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条件和渊源。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在其来源上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等蕴含的整体性思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能割断历史”的整体性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通史方法;在中国传统史学方面,习近平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推崇,经常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习近平大历史观充分吸收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特征、中国传统史学中的通变思想和以人为本等整体性思想;在国外历史文化领域,习近平在讲话中回忆到读过许多国外历史文化书籍,这些书籍中的用“大历史”分析问题、世界历史下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赋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新的时代内涵的整体性思想也成为习近平大历史观思想文化渊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以大深刻把握中国青年发展的 基本规律和长期趋势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去把握历史本质的科学方法。现代意义上中国青年群体的生成壮大,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更多地源于内部质变的历史必然,并且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赋予了中国青年独特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青年工作为中国青年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有效克服了西方青年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已经并将持续为中国青年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社会时空和发展路径。中国青年世代的有序更替与接续奋斗是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运动顺应历史大势的历史主动,是展现中国青年的历史作用、时代责任、未来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青年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表现为青年群体的整体发展和优先发展,以健康和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实践能力是青年发展的最核心目标和优先发展理念的最鲜明体现。

  • 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融合机理探赜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大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两者均立足于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且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为大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有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历史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强调从长时段、多维度整体辩证地审视历史发展。将大历史观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有助于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全面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并深刻揭示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一融合不仅推动了该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还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因此,探索大历史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融合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把握新时代正确党史观“四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正确党史观是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前提。对党的历史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决定着我们能否以历史原貌认识、看待党的历史,能否以客观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公正科学的态度评价党的历史。正确党史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较下进行科学审视后得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核心是回答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必须科学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抓住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厘清正确党史观是什么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党的历史,明晰“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厘清正确党史观为什么的问题:必须科学把握党的历史,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思维和科学的标准学习总结评价党史,厘清如何坚持正确党史观的问题:必须用心对待党的历史,坚持用党的奋斗探索史、初心使命史、政治锻造史和自我革命史增进以史鉴今的行动自觉,厘清正确党史观指导下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 、大时代观、大文明观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气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文明观出发,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大历史观,鉴往知来,在尊重历史事实、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引领世界和平发展;立足大时代观,顺势而为,以宏阔的全球视野深化对时代本质的理解、明晰时代主题,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大文明观,胸怀天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塑造出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气度。

  • 在唯物主义中坚定历史自信——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1-09

    摘要: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坚定历史自信是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历史的细节存在“讽刺性的颠倒”是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辩证性的规律揭示,人类的历史在曲折中前进是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规律性的辩证判断。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历史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自信,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史的自信。厘清恩格斯“政治遗嘱”所贯穿的“历史自信”这一内在线索,是对“两个恩格斯相互对立”观点的有力驳斥。此外,把握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和整体意涵对于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引领、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视域下毛泽东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与启示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 我国农村发展的时代方位与新征程突破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新条件新背景,深入认识我国农村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改革部署,从时序比较视角阐释了我国农村发展业已取得的多个维度的历史成就,进而基于新征程上国家战略和客观环境的转变,强调农村发展主要围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而展开,这意味着农村发展的状况和特征需要再认识。本文引入国际比较和目标对照视角,论证了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个论断提供了一种解释。“成就显著但挑战多元”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方位,依据这种理解,本文从主体、要素、要素组合、要素组合支持条件等出发,提出了新征程我国农村发展的突破路径,以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论“两个行”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诠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特殊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在“遵循”与“创造”的守正创新中亦探索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前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后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两者的统一只有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方能得到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或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是执行马克思晚年“政治遗嘱”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守正性产物,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创新性产物。

  • 恩格斯中的人学意蕴——驳诺曼▪莱文关于恩格斯的“人学空场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诺曼·莱文责难恩格斯的历史观未涉猎人的领域,是“人学的空场”。通过对恩格斯文本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恩格斯的历史观中从未忽视过“人”。具体来说:对“人的现实处境”的关注促成早期恩格斯历史观的直接转向;对“人的劳动活动”的理解构成恩格斯历史观中的“实践”观点;对“历史合力论”的阐述成为恩格斯破除“经济决定论”的有效证明;对“人的自由解放”的追寻是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旨归。这些重要认识构成恩格斯历史观中的人学意蕴,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赞米亚”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一种学术史的考察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赞米亚”是申德尔为研究跨区域山地社会历史而首创的学术概念。斯科特借用这一概念,但将其内涵引申为“逃避统治的非国家空间”,进而将这一概念建构成具有方法论意义、分析国家边缘空间社会历史的学说,遂在学界扩散开来。文章在追溯“赞米亚”概念、学说产生与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学界关于“赞米亚”学说是与非问题的讨论作了述评,着重对该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作了分析,进而剖析与反思了学界目前在“赞米亚”学术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是否设想过公有制原始共同体?——兼评望月清司的“历史理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摘要:根据学界通常的观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曾设想过一个公有制原始共同体的历史阶段。望月清司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马克思此时的历史观包括原始共同体、市民社会和未来共同体三个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本真状态、异化状态和复归本真状态的异化理论结构。然而,通过对当时社会对人类原始状态研究状况的考察,和对马克思文本的考察来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并未设想过一个公有制原始共同体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看来,现实历史就是私有财产的展开过程,是从简单私有财产到物物交换,再到商品交换的历史过程。

  • 中华民族的边疆进路——以元初赛典赤治理云南为中心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民族构成”与“回家城”两个维度受到解构冲击,导致其理论创新滞后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需要。围绕该现状,以13世纪政治家赛典赤将行省制度运用于云南,将云南首次成功转型为历史中国的边疆“省城”为例,论证边疆视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由此回应“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是指站位于我国边疆空间,深入挖掘各民族在该地区的“三交”史实,从历史—空间视角阐释中华民族与国家疆域是中国各民族通过互动与并存所形成的。以“大历史观”和中原地区为主流的视角不能全面地分析、弘扬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回应并解决民族工作实践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进路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相适应,彰显去西方中心化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