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精神品质的总和。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相互契合,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作为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红色基因是以优秀精神品质为主体的先进红色文化形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建设和规范约束的功能。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关系和红色基因的特殊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决定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性。在实践中,要推进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要从融入理念、融入渠道和融入机制上着手,优化融入路径。这就要求:一是要创新融入理念,确立融入航标;二是要优化融入方式,增强融入魅力;三是要健全融入机制,提升融入效能。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政法论坛》
摘要: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定对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内涵日益丰富,逐渐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新时代新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面系统研究其新特点、新挑战及新对策,谋划法治化制度构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新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要的课题。新时代“枫桥经验”具有基层性、预防性、调解性、多元化、法治化等特点;研究和推广“枫桥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主、自治、法治等原则;要重视并妥善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道德观念发生的新变化、信息化带来的新风险、自治能力弱化等问题;正确处理好理论升华与实践研究、“枫桥经验”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矛盾预防与纠纷化解、非诉讼程序研究与诉讼程序研究、程序法研究与相关组织法研究等关系;大力推进纠纷预防、纠纷受理、纠纷化解、监督追责、维护秩序等方面法治化;推动纯民间调解、律师调解、专家调解、律师代理信访、基层人民法庭职能调整等法律制度创新。不断升华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瑰宝,为世界贡献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遵循“制度基础→资本保障→行动结果”的作用链条,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并借助鲁西南S镇“水污染治理共同体”的案例深描,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科层制下的制度创新和权力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基础,制度创新促进共同参与,权力下放实现赋权增能,但该过程普遍面临着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摩擦和调适;基层政府正式治理资源不足使其通过公众协同共治、官员关系运作和政府间利益共谋等方式嵌入非正式治理资源;个体资本禀赋的价值属性使得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差异性;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政府策略表现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任务导向下的行政动员、基层政府“适应性执行”以及基层官员“职位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公众策略表现为权益受损及参与意识的提高促进参与实践,企业主利益驱使下的不同策略转换,村干部在政府、村民与自身之间“三重角色”扮演中寻求综合收益最大化。因此,基层治理实践中,需要从上级政府、镇政府、村民、企业主、村干部等多主体视角优化制度设计、强化资本保障、调适利益取向和目标追求,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入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策走向和行为逻辑意义重大。河南通过高位驱动、党建引领、多方融合、立足基层,不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也面临基层任务过重与制度保障不力,政府治理综合性与部门专业化、部门利益多元与共治理念不强、部门智治需求与科技应用不够、群众需求增多与政策满足滞后等矛盾和张力,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健全制度、党建引领、整合科技、服务群众,进一步树立治理理念、加强基层实力、打造共治格局、提升智治水平、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解释。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为调适国家政策与现实民情张力,运用合理手段寻求政策对象配合的行为。尽管部分学者已经通过单案例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动员的类型化概念,但是仍旧缺乏合理的分类标准和相对普适的解释框架。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方法,对现有文献中收集到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动员案例文本进行三级编码,逐步探索出一套概念体系与关系框架。研究发现,相较于政治动员和行政动员,政策动员应当被视为常规治理环境中的政策行动,勾连出一个国家和社会共同在场的特定治理场域。约束性和激励性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策动员过程的两个重要维度,从约束性(硬—软)与激励性(强—弱)两个维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类型谱系,可以推导四种政策动员类型。项目式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为推动上级刚性注意力分配政策实施,运用一系列手段排除阻力,以驱动专项工程有效推进的过程;普惠式政策动员是在行政资源薄弱、民众反应敏感的领域,基层政府通过提供公益性民生服务产品以寻求政策对象认同的过程;督导式政策动员是在面对紧急性公共政策任务时,基层党委政府采取临时性党政介入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效率的过程;自维式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针对执行成本高、有效监管难、外部效应强的政策对象,通过外部吸纳群众和自治组织进行政策目标自我达成的过程。结合实践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基层政府运用不同类型政策动员策略推动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运作逻辑。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为前提,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云南边疆M村存在多元民族,民族团结建设效果显著,是全国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其行动逻辑在于:党建嵌入式治理构造地域共同体,文化交流催生情感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以产业为载体构建经济共同体,以此实现多元民族团结和谐。M村基层社会治理在民族团结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产业为载体,以新乡贤为抓手,在场精英乡贤、不在场精英乡贤和在场平民乡贤三类精英治村对产业、制度和环境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加强以及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基层社会的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中的两个明显变化。那么,在基层场域中相遇的党与社会工作如何互动、关系如何?“党建社会工作”是否可以成立?抑或是可以有效解释两者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本文将两者置于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尝试对党与社会工作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中的张力进行学理分析。研究认为,党建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推进路径和机制,有助于弥合社会工作嵌入基层社会所遭遇的张力,解决“融入困难”的问题;社会工作则是群众路线的专业化加持,有助于党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多方力量,强化其服务性和专业性,提升党基层建设的效度。但“党建社会工作”的提法存在诸多不足。从实践来看,它并未发展成为一个明显的专业方向和服务领域。由此,需要以更加严谨、专业的态度来解释党建与社会工作的耦合空间和互动实践。从现时来看,社会工作本土化或许是一个较为恰切的端口。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目前,学界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但对于传统简约治理的时代变迁、现代化发展以及不同类型村居简约治理的实践需求关注不足。在梳理简约治理文献的基础上,以高政府—低市场—低社会、高政府—高市场—低社会、低政府—低市场—高社会、低政府—高市场—高社会四种简约治理模式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三种不同村居社会治理经验后发现:现代化简约治理正在成为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样态。无论是从治理基本架构构建、治理资源整合到治理效能提升,现代化简约治理都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模式。与传统简约治理不同,现代化简约治理融合了政府、市场、社会机制,推动了政府刚性治理与社会柔性治理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国家政策的创新执行。这种现代化简约治理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从“国家中心论”向“人民中心论”转变的重要体现。顺应这一趋势,未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应朝着高政府—高市场—高社会的有机融合方向发展。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1
摘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范式。但“三治如何实现系统性融合”仍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和难点所在。基于多地实践案例的分析,从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如何发挥作用的内部视角入手,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治理主体内在意识融合、治理权威融合、治理规则融合、治理载体融合和作用机理融合”五个维度的“三治”系统性融合框架。该框架不仅有助于分析和评估“三治”系统性融合的状态,也有助于解释三治之间的冲突和张力,并指引不同地区在现有基础上差异化地提升“三治融合“水平。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于:一是丰富了三治融合的系统性框架,为完善“三治融合”理论体系带来新的视角;二是为地方政府在差异化社会基础上分策略推进“三治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积极政府的理论视角,从行动边界、行动特征、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行动目标四个方面对公共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展开探讨;从力量吸纳度和行动主动性两个维度出发,将政府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划分为“积极政府”“灭火式政府”“消极政府”和“无力型政府”。通过分析集中整治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案例发现,相关政府行为具有典型的积极政府特征。积极政府是对政府边界问题的良好回应。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预判治理风险、吸纳治理资源、精细治理策略是其有效实践路径,三者均是积极的政府行为,互为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治理的良性循环;实践中,要坚持源头治理、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迈向高效能治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三治融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探索。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资源禀赋较好地区的“平推式”融合模式,对如云南怒江“直过民族”地区等社会基础特殊、治理资源非均衡区域的关注不足。本文基于对云南省怒江州的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发现并提炼了一种“法治前置式”三治融合模式。该模式指在自治与德治资源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国家主导的法治力量先行介入,扮演基础构建、规范引导、赋能激活与整合调适的关键角色,为自治的发育和德治的转型提供结构性支撑与合法性来源,从而推动三者走向融合的一种非均衡、动态演进路径。本文详细阐释了该模式的内涵、机制,并通过与“平推式”模式的比较,探讨了其对“三治融合”理论发展的启示,以及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意涵。研究认为,“法治前置式”模式是对“三治融合”理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深化对特定社会脉络下治理模式多样性的理解。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浙江档案》
摘要:本文以丽水市为例,探讨档案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究聚焦丽水市档案工作现状,针对丽水市农村基层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档案要素支撑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档案队伍力量不足、馆藏资源利用渠道单一等问题,提出以主体责任落实为根本、以村档乡管县备为模式、以线上监管场景为抓手、以协同共建共享为目标的对策。丽水市区域一体化档案工作机制在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治理中的实践成果,不仅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望未来,丽水市将继续深化档案服务改革,加强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表明:推动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科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更离不开政府组织对社会的积极回应和有效治理;与单向度治理、科层化治理相比较,回应性治理以执政党和政府的使命驱动为根本前提,重视人民合理诉求的便捷式传达,治理过程注重治理主体的积极回应,把增强基层善治能力作为回应结果;通过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理念积极化、治理方式精细化、治理目标人本化的实现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在党政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双向积极互动中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共事务预期治理效果,以此助推基层治理迈向现代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匹配程度关乎基层治理有效。注重政府、社会和民众行动相统一的共同缔造增强了国家善治能力,也为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共同缔造赋能基层善治的机理,案例实践研究发现县域基层社会治理逻辑与“操作集体制度”的选择逻辑相耦合。在操作选择方面,共同缔造能够助力条抓块统型治理机制的构建,强化治理主体的系统联动,激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集体选择方面,共同缔造可以增强公共治理效能,优化治理结构:在制度选择方面,共同缔造通过深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为提升善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治理场域、回应能力、技术赋能和社会关系的优化;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内生力量、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并增强治理合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论和措施;其三,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多元的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新探索;其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学方法创新和基层一线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