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大思政课”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培养新型劳动者上高度契合。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大思政课”需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精神、锤炼实践技能等多方面持续发挥育人优势作用,包括“大视野”“跨时空”和“新手段”。通过全面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联动融活优质育人资源,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具体措施,培育出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4-18
摘要:中学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实践成就的内容支撑。基于此,厦门二中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明确课程定位,构建“大思政”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大思政”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大思政”活力;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大思政”合力;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大思政”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摘要:“大思政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借助系统性的思想与方法将相关要素集聚起来、协同发 力。 在“大思政课”系统中,相关主体不仅要各自动起来,也要达成有机联系,形成“动态调整+系统 优化”的整体协作效应。 将系统思想、方法转化为具象性的实践路径是思政课建设打破孤立模式和 封闭系统的关键。 在此方面,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探索提供了以下启示:一是善用 “我们”,做好改革的接力与借力;二是强化融合,在整合、协作的基础上系统发力;三是聚焦盲点,深 化融合机制建设。 “大思政课”在未来一段时期需关注融合机制建设,聚焦“大思政课”运行中反馈 的问题、难点和盲点,在“如何融”“哪方面融” “融得如何”上进行可操作的流程设计,引领多方主体 进一步打造形成融合发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革命场馆镌刻着历史的记忆,融汇着鲜血与信仰的力量,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革命场馆现实叙事场景与学生历史记忆的价值同构性、虚拟仿真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实践教学的耦合共生性、革命场馆实践空间与高校思政理论空间的融合互促性,为馆校协同育人提供现实契机和可能。“大思政课”视域下馆校协同育人仍面临资源缺乏“大”统筹、目标缺乏“同”一性、评价缺乏“优”健全等问题。为切实推动馆校协同育人创新融合发展,需将历史的深邃与时代的活力紧密结合,采取共筑红色讲解团队、推动课程形态升级、优化展览内容设计、完善智能化安保系统以及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实现革命文化教育新突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现场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具有实践性强、互动性好、体验感优、开放性强等显著优势.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必须以“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为指导,明确教学主题,深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实施,构建更加深入、立体和多层次的现场教学新模式.同时,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思政课教材与现场教学课程、教师与学生、思政课教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跃然展卷,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构筑了强劲的精神支撑。全面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深刻把握以文化人的实践逻辑,不断挖掘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在充分发挥“大思政课”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方能培育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堪担新的文化使命的优秀青年人才,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摘要: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政策的颁布,激发众多学者开展有关“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以实证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展开研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成员专业多样、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活动影响深刻深远及调研范围广等四大特点。通过分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增长型、持续型、扭转型和防御型四种策略,助力大学生署期“三下乡”模式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高校作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重要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上面临信息失真与错配、资源共享障碍、教育主客体间信任缺失三大痛点。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其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的集体参与制、非对称信任机制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要借助区块链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构建思政教育“学习账本”以提供真实的个性化内容,借助去中心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以激活学习主动性,建立新型信任机制以促进教育主客体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块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是高质量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社会大课堂”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和功能,能够将知识体系贯通至思想体系与行为体系,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螺旋上升的过程。善用“社会大课堂”要以“真问题”为导向展开对话性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0-06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针对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劳动教育有活动无育人、育人载体单一、普教与职教资源不对接等痛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应以“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基本遵循,通过系统整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资源建设、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以期形成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即互联互通互融的“大平台”育人机制,共商共建共享的“大课堂”育人载体,同向同行同创的“一体化”育人实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8-22
摘要:党史教育教学常态化长效化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党史“教科书”“清醒剂”的作用,“大思政课”要求各高校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要求高校要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厘清经济学类党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优势和特色。笔者通过案例分析法形成对经济学类党史专业案例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初探,并构建“使用满足”的教育模型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智慧化转型探索空间广阔、意义重大。针对实践教学在实地开展和智慧化转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需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锚定实践教学的创新方向,通过教育数字化增强其新意和实效。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智慧化实践教学,要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为方法、以技术赋能为动力、以教学实效为检验标尺,在把握教学创新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场景、革新教学方法、共享资源平台的全链条思路,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提质增效的目标。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教育使命,筑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的时代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精神境界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树立“大育人观”、整合“大资源”、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师资”、涵育“大生态”,全面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5-27
摘要: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两者在视野、目标、格局、阵地、作为等方面的不同。我们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系统观念视域下,“大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需要遵循整体性、结构性、协同性原则,科学、全面地推进,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浙江档案》
摘要:红色档案记载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历史,内容丰富,思政育人价值突出。可助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积淀和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但在开发利用中遭遇体制不健全、导向表象化、载体较单调和档案理论研究不深入等困境,这就要求开发利用中要讲好红色故事,强化党史育人;用好实境教育,夯实信念之基;做好理论科研,创新呈现载体和壮大人才队伍,开发文创产业。最终提升红色档案育人成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2
摘要: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本原依据和动力源泉之一,也是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与力量。当前高校红色文化研究对“大思政课”的理论支撑不足,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深度与广度相对不足,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高校应科学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明晰“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要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注重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的顶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社团组织和班级建设、“互联网+”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健全育人体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知行割裂”的深层困境,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具身认知理论等理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系统解构教学实施的现实阻滞。研究发现,当前实践教学存在三重制度性障碍:评价机制的认知主义偏差导致价值引领功能弱化,校-地-企协同机制的碎片化特征造成资源供给低效,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制约教学效能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构建了“双螺旋”实践育人模型,其核心在于通过课程协同机制实现“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依托资源整合机制构建"虚实融合"的育人平台,创新评价改革机制形成"过程-结果"的双重导向。该模型突破传统单维改革路径,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教学场域,通过VR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实践项目促进价值观的具身化建构。实施保障体系包含双导师制师资培养、意识形态风险动态监测等创新机制,形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质量管控体系。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边界,更为解决“实践教学形式化”“价值内化表层化”等现实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对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09
摘要:“大思政课”是我国“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子系统。“大思政课”数智化协同管理是推进教育数智化总体战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创新行动。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系统工程认识方法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理论为“大思政课”数智化协同管理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整体效能。“大思政课”数智化协同管理中的战略逻辑、组织逻辑、行动逻辑与“系统工程”的思想逻辑、运行逻辑、技术逻辑高度契合。系统工程视域下“大思政课”数智化协同管理的应用场景包括:依托“数智思政研讨厅”做好“大思政课”设计与谋划;集成优质思政教育平台构建“大思政课”数智化管理系统;打造“数实”协同师资队伍增强“大思政课”创新活力;运用数智化评价“指挥棒”指导“大思政课”动态改进;构建“大思政课数智育人共同体”赋能思政管理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贵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是“大思政课”视域下助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新时代贵州精神资源的比较优势,要将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历史资源、载体资源、实践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确保思政课的学理性、厚重性、契时性和现实性。通过创新融入的方式,以新时代贵州精神理论提升思政课深度和高度、以新时代贵州精神蕴蓄盘活思政课教学特色内容、以新时代贵州精神活动丰富思政课教学创新载体、以新时代贵州精神场域打造思政课特色鲜活课堂,以新时代贵州精神成果发挥“思政课+专业课”育人功用,真正使思政课“活”起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和超越,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力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空等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但“大思政课”在助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仍面临“大思政课”建设的表浅性、多元育人主体协同意识的模糊性、学生主体性认知的被动性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分散性等现实困境,须从增强“大思政课”的认知与认同、增强“大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供给能力、增强“大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增强“家校社企+学生”协同育人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