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小说史观是对作为文体存在与作为文学史现象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的整体认知,以及由此理性认知引发并付诸史学著述实际的预设观念。小说史观是一种观念,是古代小说史史纂层面上的指导思想、理论架构与元思维。首先,小说史观体现为一种描述,描述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的发展节点;其次,小说史观体现为一种解释,解释古代小说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作家作品的位置以及某些古代小说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小说史观体现为一种评判,评判古代小说作家、小说作品以及小说现象的文学史价值。故而,小说史观理应涵括“小说发展观”“小说生态观”以及“小说价值观”三个核心维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侦探小说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是技术与思 想双重转型过程中的文学产物,侦探形象的出现反映出人类主体性的昂扬与自信。而面对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在另一个技术转型(同时也可能是思想转型)的当口,侦探小说文类发展的“式微”,一方面表现为其类型化、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作为理性主体自信心的丧失。与侦探小说类型发展及人类理性精神高涨与失落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一种“认知神秘性”的转移,其在类型文学形式层面上,表征为从哥特小说到侦探小说,再到科幻小说的转型与“迭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侦探小说类型的终结,相反,这可能是类型发展实现跃迁的新的历史机遇,曾经从古典侦探小说到“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文学史发展路径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镜鉴和参照。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推想小说”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 1889 年。该术语在 20 世纪主要被视为科幻小说的替代或差异性称谓,在 21 世纪则衍变为一个可涵盖科幻、奇幻、恐怖、乌托邦文学等多种虚构叙事形式的新型文类概念。当代推想小说以跨文类等超越边界的方式来探索历史、现在和未来人类世界的另类可能性,从思想观念与表征形式上摆脱了坎贝尔式科幻小说模式的桎梏。21 世纪的推想小说既是超越文类边界与物质边界的思想实验性叙事类型,也是女性、少数族裔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们发声的文化政治场域,赋予了他们超越西方科幻传统的另类幻想文学的表征空间,是一种具备实验性、开放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文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托于标志性的宋元讲史家话本以及小说家话本的分回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伎艺现场分回的基本状貌,也能以此为基础对于现存文本中的“每一回”做出更为清晰的观照。我们现在看到的来自宋元的小说家话本都是短篇的作品,可这只是它们被文本固化后的形态,在说话伎艺的表演场上,由于要分回演述,这些作品都应有更长的篇幅。这些作品都分属小说家下的八个类别,但由于表演的故事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本在篇幅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类别归属在文本中也会发生偏移。我们既不能以现存文本的状况质疑宋元时期这些小说所属的类别,同时也应正视文本固化后这种类别偏移的现实,而这其实也是世情小说得以最终出现的重要因缘和契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明代历史小说的结构可以从 3 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外在表现上的编年式结构和纪传式结构, 二是内在理路上的线性结构和网状结构,三是深层逻辑上的二元对立和同类相应。这 3 个方面的结构都有其 伦理意蕴。编年式结构通过时间更替、王朝更迭显示历史沧桑感,纪传式结构通过三段论、按类分卷、版块 对照、设局解密等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以人物为线索的糖葫芦式单线结构、以事件为线索的串 珠式单线结构、多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牵一发动全身的网状结构,都与小说的伦理说教宗旨有关;二元对立 主要表现为忠奸对立的伦理冲突,同类相应主要表现为善恶有报的伦理归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通俗文艺及仪式说唱所见“魏征梦斩泾河龙”故事来看,无论精英士人还是一般民众,往往都会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生活逻辑来对该故事加以解释、增补、调整或改写。这些不断变动的通俗文本既与舞台展演有关,也往往与地方仪式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借由文本改造所传达的一般民众对该故事的认知与接受,除反映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外,也潜藏着他们日常所实践的道法知识。在这些细节充满异变的文本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民间仪式场合所改造和使用的故事,逐渐形成了将魏征视为“斩龙童子”的看法。这种看法与宋代以来道法实践中的“童子”运用方法与案例有关。通过追溯、构建一般民众所浸淫其中的仪式环境和法术思维,我们得以理解通俗文艺的一般受众,无论是中土舞台或口头文艺 的搬演者与观众,还是受到中土道法影响的越南法师,何以将“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同于驱邪法术中的“濛童斩邪”。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白先勇的小说叙述话语自成一家,艺术特征以精雅为主,轻缓柔美,细腻敏感,充溢着一种拂之不去的寂寞之感。空间意象是白先勇作品美学风格呈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对白先勇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类空间意象—公馆客厅、午夜公园和舞厅酒吧进行审美性解读,可以理解三类空间意象在感官、心理和隐喻中体现的时空错位、身份追寻和命运归依问题,从而发掘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审美空间,探讨小说寓“意”于“象”的空间审美内涵。高度凝练的地理空间意象在小说中的表达,是人物活动的意象化呈现,融合了作者的观察者视角、富有创造力的表达以及读者想象的审美意识合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传记小说”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主要创作文类,其文类理论也在快速发展完善。传记小说理论家通过不断厘清传记小说与相近的“历史小说”和“传记”等文类的区别,逐渐确立起独立文类的地位,并要求以新的文类标准来评判此类作品。传记小说作家在对人物和读者承担必要的伦理责任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美学自 由进行创作。在这个层面,指导作家创作的是其美学原则,而非传记或历史的真实性标准。作家自由地从历史中挖掘另类真实,同时通过小说与历史的互动形成隐喻性指涉,由历史个案辐射出传记作家对于更普遍生存状态的阐释和理解。传记小说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干预功能,用多面立体的文学肖像来抵御简单化的宏大历史叙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茅盾的连载小说《少年印刷工》在1936年《新少年》半月刊连载,描写辍学的中学生赵元生先后在造纸厂、印刷所吃苦耐劳工作的境况,反映出抗日救国背景中国民的坚韧性格和不屈的追求。作品以十五岁的赵元生学求职的经历为基本叙事结构,展现了赵元生聪慧好学、勤奋上进的形象。另外,这个故事能使小读者得到有关造纸、印刷的科学知识。在连载过程中,小说共配19幅插图,在以图释文中形象地阐释了小说的意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李劼人 “三部曲” 研究核心概念之一的 “大河小说” ( roman-fleuve), 实乃历代学者创造性误读层累的结果。 与中文世界的李劼人研究者将大河小说视作 19 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名词不同,大河小说本身其实不是一个相当严谨、 拥有明确所指和边界的学术用语。 尽管如此, 这一概念背后, 包含着罗曼·罗兰、 蒂博代等 20 世纪初的法国文学家积极吸收柏格森主义、 尼采哲学等思潮和托尔斯泰等外国文学资源, 在形式和思想方面同时突破 19 世纪法国文学成就的抱负。 20 世纪 20 年代正在法国留学的李劼人并不与这些文坛上的新变绝缘, 但在当时和此后却皆未选择对之加以吸收。 他所更感兴趣的文学技巧, 依然来自巴尔扎克等经典作家。 这种中外文学 “背道而驰” 的发展趋向, 与国内主流文坛对于法国文学的接受视角有关, 也是作家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李学勤先生虽未对《穆天子传》提出总结性的意见,但对该书的历史地理、疑难字释读与文献性质均有关键性的见解,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穆传》总体性质的阙疑反映内心世界。2016年作者与李先生就《穆天子传》文献性质进行了一次谈话,指出该书是战国时期由史学脱胎而出的新文体,故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双重成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把关人”是指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的传播者。明清通俗小说的诗词传播存在多位“把关人”,他们会对诗词进行筛选,决定着诗词能否进入小说及传播于世。小说作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趋向决定了在通俗小说中引用哪些诗词与创作什么诗词。小说重编者一方面会保留小说的人物诗词及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的诗词,另一方面会对小说中与情节若即若离的诗词,描写人物、景物、场景等程式化的诗词,俚俗的诗词以及体制性韵文,进行删减、替换。在刊刻阶段,书坊主为了降低成本,以及便于大众阅读,他们通常会大量删减通俗小说中与情节不相契合、无趣味的诗词。明清通俗小说对诗词的把关行为,整体上体现了小说从体制性用诗到情节性用诗的转变,诗词逐渐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成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陈敬容小说佚文《被遗忘的桥》《打破了一只花瓶》《挣扎》的发现,对理解该诗人于特殊人生阶段的文学活动,及其生平与创作姿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三篇小说佚文发表于 1946年的《文讯》月刊中,小说内容与其情感经历有直接的关联,属自传体小说。首先,这三篇小说文本较之诗歌作品,能够更加直接地构成诗人情感生活与创作生涯的不二佐证。其次,这三篇小说中有两篇署名“蓝冰”,根据小说文本与同时期诗歌的照应可以发现,这一笔名并不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仅是诗人发表译诗的署名,而代表着对其个人情感生活的反思与怀缅,这对理解其整体创作面貌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这三篇小说与诗人以“蓝冰”署名的其他文学活动形成呼应,并集中展现出作家独有的写作姿态,即融于生命的回应式创作与面向未来的确证式创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摘要:小说批评理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针线”一词在明清小说和小说评点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词义,在明清小说中指针线实物和针线技艺,而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针线”是一个形象具体而含义模糊的语汇,主要用于揭示小说的结构技巧,是小说评点中独具生活特色的一类评点术语。通过比较明清小说和小说评点中的意义差异、梳理“针线”的词义变化、研讨“密针线”和“伏线”评点的结构审美,不仅可以彰显中国传统小说批评中的生活美学特色,还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话语体系的一种可行途径和方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创意写作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经典文论范畴的借鉴,“范畴阐释”是打通这一路径的关键。“神思”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对传统文学构思、文学想象影响甚大,藉以“范畴阐释”方法在“理解解释-应用”三重解释学维度上重新释读“神思”文本,探祈其创意构思价值,透视“神思”在小说创作中的构思心态、积学妙想和心物统一论的有益启示,进而为中国特色创意写作理论的成熟和壮大提供助推力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国内外现存《三国志演义》蒙译文献不仅收藏分布极为分散,各家书目和图书馆检索目录多粗疏不确,其入藏记录和递藏线索也颇为模糊。就文献特点而言,这些文献具有书籍形态多样、版本种类多元、文本流动不稳、版本信息残缺、卷帙篇幅繁多、毁损散佚严重等显著特征。这些文献不仅是蒙古族翻译文学史料的重要部分,其整理与研究对蒙古族俗文学文献研究、蒙古族文学批评研究、汉文古代小说版本与传播研究、中国民族文学交流与交融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传世《三国志演义》蒙译本的特点和价值大抵代表了国内外存藏汉文古代小说蒙译本的传播情况和学术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上海文化是中国都市文化发育的极致,上海由此成为最具世界性、国际化的大都市。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特质的一种概括性的概念表达,是历史和空间双重维度上标示上海文化的专有名词。在此意义上,我想可以有点理由把《千里江山图》看作是海派文学谱系中的一部小说。它接续了海派本色的文学传统,走向了时代的前沿。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钱德勒小说中呈现了现代都市洛杉矶的全景空间,主要归为两类: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前者包括高地豪宅、峡谷别墅和公寓大楼,呈垂直分布状,城市阶级分层明晰;后者包括私家汽车和高速公路,让洛杉矶城市变成了流动的、离心的城市。钱德勒塑造了马洛这一联结各种疏离的城市空间的城市漫游者,通过马洛在“富人空间”和“肮脏街道”之间进行的城市调查,绘制了一幅较为全面的后现代大都市空间全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葛亮是当今香港文学中的重要作家,曾凭中篇小说«飞发»获得鲁迅文学奖,近年来又以新作«燕食记»进一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研究者们要么将目光集中于其小说中的饮食风物与岭南文化,或再议葛亮自«北鸢»而起的对民国历史与文化的怀旧以及匠人心思,偏重于文化解读,却大多忽略了对葛亮小说语言的探析与考察。葛亮小说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在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七声»中,其小说便在形式上多短句,富有节奏感,内容上语词克制,常以简洁干净、平淡克制的含蓄风格来传达人物信息、表现人物情感。自首部长篇小说«朱雀»始,葛亮以古典词汇的融入、省略与倒装句式的运用以及长短句相生的叙述节奏等方式展现了其细致、从容的叙事姿态,增强了小说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这种古典韵味在另一部长篇«北鸢»中得到了强化。同时,葛亮也在不断地试验、变换着小说的语言风格。他在«猴子»«飞发»«燕食记»等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夹杂着多种文体、语体及方言,通过语域与方言的偏离进一步促进了小说内部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生动性与灵活性,糅合成众声喧哗的混杂性。由此,葛亮的小说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说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