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生活哲学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与当代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恩格斯生活哲学是其唯物史观在具体社会现实生活维度的应用与展开,根植于其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与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从三个方面探讨恩格斯生活哲学:其一,理论渊源。恩格斯生活哲学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解构、黑格尔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之上。其二,核心要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恩格斯生活哲学强调物质生产决定文明形态与社会关系演进;其政治维度体现于制度变革必然性的论证,生态维度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并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揭示其引发的生活异化,形成以劳动解放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贯通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逻辑。其三,当代意义。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技术批判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获得新的阐释空间;其生态思想为破解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逻辑的批判则是把握21世纪文明形态演进规律的关键锁钥。

  • 马克思心目中的文学与哲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制约着竖立其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侧重点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解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历史理论,因而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不如分析文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多,倒是在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而较多。马克思关于文学与哲学分析的深刻之处,在于消除异化劳动而将人类在审美中求得身心的愉悦作为普遍性。恩格斯在青年时代的文学批评中分析过很多当代作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也曾将文学与哲学混而为一地相提并论。

  • 马克思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09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视野中,调查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事实确认,它是连接理论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桥梁,是推动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人类知识进步的重要方法。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人民性、现实性和批判性的实施原则,以充分占有材料为前提、以深入研究分析为关键、以开展具体实践为旨归,确保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更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 阿瑞吉的中国特色斯密主义论辨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根据阿瑞吉的论证,明清时代和当代的中国走的都是“自然的”非资本主义市场发展道路,不仅践行了斯密主义,更证明了斯密理论的正确性,所以“亚当·斯密在北京”。但是,作为这种论证前提的那个斯密并不存在。这种论证既没有将当代中国与明清时代的中国区分开来,也没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转移”,为什么当代中国能成为“东亚经济复兴的领导者”。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国依靠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必然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从而被“卷入文明之中”。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不是“亚当·斯密在北京”,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

  • 对平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证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杜林基于先验唯心主义的方法,将人人平等宣称为一种普遍原则和“永恒的真理”,认为社会现实也存在着与此平等理念完全适应的平等事实。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杜林的方法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老路,他建构平等公理的最简单的要素及其原则并不具有公理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恩格斯阐述了平等的阶级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确证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一切阶级差别”。

  • 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及其现实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恩格斯从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在本体论上,恩格斯认为因果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且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作用,扬弃了“自因论”和唯心主义的“相互作用论”,批判了“第一推动因”的错误学说和“经济决定论”对唯物史观的错误理解。在逻辑学上,恩格斯认为因果关系的基本属性是本质必然性,批判了将虚假因果逻辑错误“客观化”的理论,也批判了机械主义因果论和纯粹偶然性理论。在认识论层面,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确证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批判了怀疑因果关系客观存在的理论,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对推进认识因果关系的局限。恩格斯的因果关系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学说史,加深了马克思主义对因果关系的理论认知,启示我们在现实中应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和遵循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马克思的民族复兴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国际主义理念等对民族复兴进行考察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既强调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这一民族复兴的核心要义,又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互动这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既关照民族复兴对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政治诉求,又关照民族复兴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诉求,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复兴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挥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 论晚年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内在一致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西方学者关于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观的“对立论”,是通过庸俗化、片面化、简单化二人思想得到的错误结论。“对立论”者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将晚年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抽象分析看作对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机械描述,将晚年马克思摘录的“现象具体”错认为“思维具体”,当然不能说明二人社会发展观的真实关系。事实上,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均没有局限于描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他们力图在全面掌握现实资料的基础上,透视社会发展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他们均认为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但其现实发展道路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

  • 传承德国哲学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文化现代化的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思辨哲学是德意志民族参与世界现代化初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集中表达。它既是当时德国经济和政治实践相对落后的表现,又蕴含着探索新型现代文明的历史愿景。恩格斯紧紧抓住德国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考察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把握德国哲学“神秘外壳”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提炼与捍卫德国哲学的“合理内核”,以避免考察现代社会的中介手段遭受近代形而上学的束缚,最终锻造出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立足于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审视恩格斯的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我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传播先进文化潮流应与本国具体实际尤其是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提炼传统文化之精华应以时代脉搏作为根本尺度;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应着眼于其世界历史性意义。

  • 列斐伏尔对哲学的研究及其理论误区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列斐伏尔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探索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时,对恩格斯哲学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提出不少所谓的“质疑”。总体上看,这些“质疑”包括,本体论层面对“哲学基本问题”提出质疑,方法论层面对“自然辩证法”提出质疑,认识论层面上提出“决定论与规律”问题。由于立场和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列斐伏尔对恩格斯哲学进行了歪曲和误读。这些质疑,不仅没有任何说服力,反而进一步映衬出恩格斯哲学的科学性与进步性。

  • 的“政治遗嘱”及其理论效应——基于《卡·马克思〈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解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所谓的“政治遗嘱”是指恩格斯1895年基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工人运动的新经验而集中论述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斗争的新策略,并以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再版的“导言”而为人所知。然而恩格斯晚年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著作自行文以来,其文本表述不断地面临着被肢解的命运,其辩证精神不断地面临着被误解的窘况,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在总体上呈现为一个奥德赛历程,即从第一国际的“居家状态”,到第二国际的“离家出走”,再到第三国际的“有家不回”,最后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无家可归”。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家,唯有回归实践,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本真精神才能真正得以继承与弘扬。因此之故,对于恩格斯的“政治遗嘱”,唯有在对其进行合法性正名、历史性回顾和时代性展望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明了其理论地位、价值旨归和实践意义,才能在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地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归家之道路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在路上,就总会有希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困境破解之出口尽管隐而不显,但只要在寻找,就总会有机会。

  • 民族片面性与局限性的消解:马克思论民族融合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长久以来一直是民族学界密切关注且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与科学的理论架构,对民族融合的内在本质、基本原则以及演绎路径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剖析。他们指出,民族融合乃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与交融中逐步迈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在推动民族融合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贡献,并预言这一历史重任未来将由无产阶级担起。在此基础上,他们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矛盾与国家认同困境,提出了一整套远超同时代界限的民族融合理论构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马克思对朗格社会达尔文主义的 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的庸俗进化论,在工人运动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为拨乱反正,马克思、恩格斯对朗格等人所主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其批判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片面强调“生存斗争”规律,从而忽略了人类社会与生物界的本质区别以及“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属性;二是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散布“适者生存”论调,麻痹工人接受“天然不适者”的现实;三是揭示社会达尔文主义宣称的“强者统治”背后的“精英统治”“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对朗格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批判,对于辨别当代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新形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理论与实践考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式。作为中国农村实践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理论表现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是实现劳动雇佣资本的重要形式,联合劳动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有效过渡,集体所有制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自身实践特征,其属于生产资料村域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同时形成了集体成员合作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合理分配。理论解析和实践演化表明,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理论奠定了中国农村公有制经济制度,决定了农村联合劳动的基本经济性质;而实践过程中,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限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的界域范围,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的原初功能,同时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同样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双向互动。

  • 从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诉求看马克思“论中国”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对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对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积极因素,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文明成果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肯定了近代中国人民日渐觉醒的斗争精神在促进欧洲革命和开启亚洲新纪元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对象的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国存在的不利于人类解放的落后因素,指出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过时的经济形式,并否定清朝腐败的政治统治及其在对外交往方面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基于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批判西方列强对中国推行的殖民政策,斥责它们侵犯中国人权的罪恶行径。从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诉求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他们“论中国”的核心内容和科学视角,也对当前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深入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 马克思的中国观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之前的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抱有同情的态度,但大多数西方学者出于偏见,贬低或批判中国,将中国视为野蛮的“他者”。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鸦片战争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和可能的出路。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及其主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只能让中国从属于西方,只有通过革命予以扬弃和超越,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目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独立自主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坚定历史自信——《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1-09

    摘要: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坚定历史自信是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历史的细节存在“讽刺性的颠倒”是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辩证性的规律揭示,人类的历史在曲折中前进是晚年恩格斯对历史规律性的辩证判断。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历史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自信,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史的自信。厘清恩格斯“政治遗嘱”所贯穿的“历史自信”这一内在线索,是对“两个恩格斯相互对立”观点的有力驳斥。此外,把握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内在线索和整体意涵对于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引领、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问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述问题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具体阐释的理论线索,而是中国学界尝试突破斯大林教科书体系时提出的概念范畴。这种经典表述的哲学任务,是要概述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事实上独自完成了这一任务。而由经典表述所概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经典文本中“共同阐明的见解”。这些经典文本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它们共同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终结了历史领域内的唯心主义哲学。这种“终结”不是建构关于历史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科学范式。就此而言,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逻辑与社会历史辩证统一的具体表征。这种表征绝非抽象的理论自白,而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完成的理论建构。

  • 列宁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发展及当代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领域同样有独到的发现。“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以及鼓励创作“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艺以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的重要观点。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上述文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内容进行了发展,并且明确提出了将文艺事业纳入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观点。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要创作出能把握时代本质,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文艺作品。刀郎的作品无疑是达到上述要求的一个标本。

  • 马克思英雄叙事批判及其当代回响——基于19世纪欧洲政治叙事的再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英雄叙事的批判中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解构与重构范式:英雄叙事的批判维度实现了从“个体祛魅”到“阶级祛魅"的深化,通过对波拿巴神话、卡莱尔英雄观与拉萨尔主义的历史解构,揭露资产阶级将历史动力归结于天才个体的意识形态虚构性,并溯源其服务于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英雄叙事的重构维度完成了从“他者代言"到“集体赋权"的转向,以巴黎公社等实践案例为依托,确立无产阶级英雄叙事的主体性生成逻辑、社会有机体定位与革命伦理正当性,彰显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内核;批判范式的当代性维度实现了从“工业资本批判"到“技术资本批判"的延伸通过解构技术资本主义新型英雄叙事,揭示其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集体认同的消解机制,为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提供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英雄叙事批判确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在解构意识形态幻象与重构革命主体性中的辩证张力,是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叙事异化的重要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