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在科学分析世基础上,把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基于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把理论讲深,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的科学性中认同理论;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动中把理论讲透,让学生在真切体悟理论的生命力中信仰理论;在理论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相互作用中把理论讲活,让学生在认识理论的指导力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践行思政课传递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实践智慧、奋斗目标。

  • 以目标为中心的开源报流程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8

    摘要:[目的/意义]现有开源情报流程滞后于实践工作,优化开源情报流程,既是促进开源情报实践工作高效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时代要求。[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梳理已有情报流程模型和开源情报流程模型,借助WSR系统方法论和分层架构模型优化开源情报流程。[结果/结论]从人员层、工作层、支撑层与环境层综合考量开源情报流程影响因素,初步提出以目标为中心的开源情报流程,分析该流程的运行模式及运行特征。

  • 感时代的异化与祛魅——感资本主义困境及其破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情感既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根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向度。当下,资本将“普照的光”投向情感领域,人们逐渐陷入情感异化的危机之中,步入后情感时代。悖论性是情感资本主义的基本风格,自由选择和全面掌控的悖结、关系基座和自主承诺的冲突、感性表达和理性计算的背反等三对矛盾凸显了当下的情感困境。情感的文本化、商品化和资本化催生了一般情感,并揭示出情感资本主义的内生逻辑。面对情感资本主义的威胁,超越资本逻辑、构筑情感共同体、重塑个体情感认知能够有力地祛除资本加诸情感的神话,为破解情感异化提供有效进路。

  • 教师绪劳动:问题检视与价值实现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14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受到来自多方的情绪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直接体验的支配、家长不良情绪的转移、学校制度的管理和社会力量的规约。反思自身境遇,教师情绪劳动的自主性受到具体情绪事件的影响,存在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不均的问题,产生价值消耗甚至带来自我异化。教师实现情绪劳动整体价值的路径包括:在认知范畴内形成利已与利他的情绪劳动共识,在情感范畴内丰富教师情绪劳动的文化体验,在意志范畴内激发教师情绪劳动的高层次动机,在行动范畴内要推行“人校社”多方互动实践。

  • 教师感劳动素养的概念建构与结构探析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在理性辨析教师情感劳动与情绪劳动的基础上,尝试从教育学的视角重新界定教师情感劳动及其素养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主体性哲学、主体间性哲学及他者性哲学的视角,将教师情感劳动素养解构为情感自塑力、情感互动力和情感利他力三个维度,系统构建教师情感劳动素养的结构框架,旨在为师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及心理健康发展建构新的上位理论框架。

  • 绪传播研究的历时演进、热点议题与智能转向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 感养老: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情感养老是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能否被满足,关 涉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通过梳理情感养老的历史脉络 与时代诉求,可以明晰情感养老在当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情感养老客体、情感养老主体、情感养老环境三个层 面反思当前情感养老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情感养老的实践路径:首先,重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情感 养老共同体;其次,重塑“文化—空间—制度”三维合一的情感养老环境。与此同时,需要对情感养老与情感科技、情 感养老与情感消费等问题保持审慎思考。

  • 绪表达潜规则对组织内部员工绪耗竭的影响——以绪表达策略为中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组织内部员工的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同事展开,组织一般对其无明确的情绪表达要求,因而他们有表达自我真实情绪的自由。但出于人际交往和工作沟通的需要,组织内会存在多种形式的情绪表达潜规则约束。为了揭示情绪表达潜规则导致内部员工情绪耗竭的作用路径,文章以资源保存、认知失调和自我损耗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组织内情绪劳动者的“情绪表达潜规则一情绪表达策略一情绪耗竭”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证实了积极情绪潜规则可推动员工采用深层扮演策略,使内心感受和外在情绪保持一致,减少了情绪耗竭。而消极情绪潜规则会抑制员工情绪的深层扮演,并助长表层扮演来伪装情绪,造成情绪资源流失,最终导致情绪耗竭。研究还证实了组织内的情绪劳动者在表达情绪时,虽然可同时采用深层与表层扮演两种策略,但由于情绪资源有限,他们对两种策略的选择偏好显著负相关。

  • 论与戴震的公共理性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的戴震学研究成果中,絜情论一直是思想界讨论最多的重要议题。“以情絜情”说是戴震在批判程朱“理欲对立”论所导致的伦理困境基础上而提出的。具体说来就是,工夫论意义上的理欲对立导致本体之理的公共性缺失,这是宋明理学自身面临的困境。在存天理、去人欲的强大理性主义传统下,明清时期关于情感、欲望的话题却一再地被关注和讨论,解决理学的内在困境,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明清士人的重要学术使命。戴震通过“以情絜情”这种道德决策的思想程序,以达致具有公共性之理的实现,就是解决这种困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他论证了迥异于意见的公共性之理中情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来兼顾道德个体的情感与社会的共识,同时融合具有主智特征的认识论,从“他人之情”与“心知能力”两个方面来规范,因此“以情絜情”求得的理更具公共性,与戴震眼中宋儒意见式的理迥然不同。

  • 基于技术感的人机和谐交互建构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机交互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话题之一,人机交互领域的问题、约束和发展空间常常来自对人的交互能力的深入理解。人的交互能力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能力,而人类情感又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征着不同层级的价值。因此,以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为考察对象,围绕人机交互过程中人可能产生的诸如被支配感、依恋人格、技术恐惧、被欺骗感等消极情感,构建技术情感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强化可解释性、把握边界感、消除“恐怖谷效应”、巩固信任基础、优化情感监测等技术情感调节策略,有针对性地对诸多消极技术情感进行规避和调节,有助于创造人机之间适应、和谐、自然、高效的人机共生关系

  • 学校场域教师绪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摘要:教师的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及育人工作,需要管理。通过个案深度访谈,揭示了教师情绪及其管理现状。教师的性格特征是影响教师情绪的内在因素,学生的不良表现及家长的不合理诉求是引发教师消极情绪的主要外部因素,过重的工作负担损耗教师的积极情绪;教师的情绪智力及职业认同感是影响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内在因素,对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的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有助于教师情绪的管理。当前教师能够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但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要学会做情绪管理的主人,不断提高自身情绪智力,努力保持积极心态;扭转不当的关于情绪管理的观念,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学校要优化管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构筑和谐友好的校园工作氛围,社会要净化不利于尊师重教的舆论环境。

  • 感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科学性的辨析——读威廉·雷迪《感研究指南:感史的框架》有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情感史研究是近年中西学界新兴的史学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将情感入史却面临着情感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科学与否的质疑。为了探究情感史研究的科学理论依据,著名情感史学者威廉·雷迪于其著作《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中展开对情感史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建构。雷迪批判性借鉴了认知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情感研究成果,接纳了“情感是认知过程”“情感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建构”等观点,同时也批判了二学科忽视情感与历史相联系的事实。在此基础上,雷迪进一步提出情感体制、情感表达、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情感努力、情感避难所等概念,建构了一套适用于历史研究的情感理论,证明了情感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性特征。

  • 村干部的绪劳动与乡村治理逻辑——基于鄂西北S村的田野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随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村干部的作用不断凸显,其行动选择对村庄治理成效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鄂西北S村的田野考察,以情绪劳动为切入点,聚焦村干部治理实践中的情绪卷入,阐述情绪劳动下村庄实现善治的双重逻辑与治理转向。研究发现,情绪劳动的呈现样态为“情绪体验一情绪表达一情绪管理”的链条式结构。村干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各种治理要素的有效互动,使情绪劳动呈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取向,有力推动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形成。这一治理转型背景下生动鲜活的村治实践,深刻凸显乡村治理在范式、内容和理念上的新转向。

  • 城市住宅小区物业收费困境与对策——感作用机制分析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物业收费困境是城市住宅小区治理中的顽疾之一,引发的小区治理失序已经成为普遍难题。物业收费困境一方面是由物业管理服务的公共性、隐蔽性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小区治理中的制度、规则供给不完善有关。在提高业主履约意识、促成业主履约行为的过程中,情感作为嵌入其中的非正式规则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物业管理人员通过满足业主的需求建立情感连带,积累情感资源,进而以人情规则、面子规则、关系逻辑等策略来化解物业收费困境。积累和运用情感资源能够实现双方关系转化,提高信任度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双方的矛盾纠纷。把情感规则运用于物业收费情境中是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融合,这对重塑物业管理制度、化解物业管理困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 论行政指导在公安舆监管中的规范化应用

    分类: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公安机关作为监管互联网舆情的主力机关,需谨慎应对网络舆情事件,防止出现过度处置或硬性处理,损害公民言论自由权、知情权的情形,如何规范化监管网络舆情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行政指导具有顺应政府改革趋势、丰富执法手段、保护公民权益的独特价值优势,但是在公安舆情监管工作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充分、规范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因此,创新公安舆情监管执法方式,推进行政指导在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中的规范化应用,对于营造柔性监管的执法氛围、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与知情权不受侵犯具有重大意义。

  • 基于ChatGPT的误导性舆研究与治理

    分类: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ChatGPT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能够根据用户需要生成拟人化的文本内容,在新媒体领域展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公众使用的过程中,ChatGPT也被发现存在虚假信息、偏见和歧视等问题。从胡鑫宇失踪案的舆情传播情况来看,该案自发生以来,热度持续增加,谣言甚嚣尘上。一旦用户借助ChatGPT制作并散播真假参半的信息,会给案件带来间断爆发式的误导性舆情问题。因此,亟待构建舆情管控、舆情反制和法律约束多管齐下的整体治理框架,助力网络舆情领域的良性发展。

  • “恻隐之心”是一种“同”吗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3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当我们将“恻隐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那么以“怜悯”“同情”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以“亲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情感,缺乏自然情感支持的道德情感不是真正的道德情感。这也使得对陌生人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欲和责任的情感,它意味着我能够对一个陌生人的处境和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与爱欲和责任的双向性不同,对陌生人的“恻隐之心”完全是由自我单方面建立起来的伦理关联,它具有行动力量——我应该为那个人的不幸遭遇做点什么,并且只要我愿意就一定能做得到,行动一旦做出就能真正改善那个人的处境。

  • 论荀子的“性建构主义”——兼论“性恶道善”较之“性恶心善”更合荀学大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我们可以将苟子思想定位为一种由外而内的“情性建构主义”,由此可以介入到当今全球哲学的建设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苟子思想有着一致的“情论”,但面对积极与消极之情有着不同的“化情”之路。其次,理解荀子情性思想的一条主流线索,仍在于从“欲恶”“情恶”到“性恶”的一脉相承,性之恶的动源在于情之趋恶,而情之恶的源头则在于欲之趋恶。再次,这种主流的情性论却不能否认荀子的另一条支流线索:“称情而立文”之情乃是中性的情,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苟子言情主要是就消极之情而言的事实。最后,文本认定“性恶心善”说将苟学心性化了,“性恶道善”论更符合荀学“心合于道”的外在化之路。

  • 高中历史“家国怀”培育实践反思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03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看,情感培育与家国情怀的问题大家已经足够重视,甚至可以说理解也足够深入,但从实践看,虽然青少年情感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问题并非历史学科一科的问题,但通过对学生现状的观察与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现状远远达不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仍亟须我们重视并大力提升。以下是笔者基于自身教学或者日常听评课中的反思对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培育进行的深入思考,请教于同行。

  •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中感异化的批判及消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生产劳动作为现实、感性的人的活动,除了具有理性的因素外,还内含情感因素。生产劳动体现劳动者的创造性、需要、意志和情感等,并随着劳动者的劳动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使得生产劳动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劳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实践过程中情感产生的载体和情感的体验者,不同的情感使劳动者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生产活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情感的异化现象。原本属于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沦为单纯的谋生工具和手段,异化劳动让劳动者丧失了通过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来肯定自己的积极情感。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让劳动具有了“体面”与“尊严”的形态,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