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赋能沧州武术的解码与传承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体育学 >> 民族传统体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沧州武术作为依托漕运形成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基因与漕运体系的共生关系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尝试解析漕运通过军事防御、商业流通、移民互动对沧州武术的基因塑造:军事漕运催生了实战技艺,商业漕运强化了镖局行规与诚信精神,移民流动促进了南北拳种融合。研究为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基因保护+创新应用”的双轮驱动范式,助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衔接。

  •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背后的研究——兼论对中国的警示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策略,它是由二元论、个人主义、西方中心论、西方普世价值观、消费—物质主义、社会等级思想等西方社会文化基因共同塑造的结果。这些思想观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我们在引介时需慎重对待,同时应引以为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美学精神。

  • 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与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7 合作期刊: 《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构念”及其变迁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如果能用清晰的模型来解释和预测有关本土构念的变迁过程,就能准确地回答中国本土管理现象是否“确实具有本土独特性”。随着模型的建立,中国本土管理的理论框架也随之建立起来了。研究中应首先注意将“差序格局”“家长式领导”“关系”等构念溯源至“忠实于经典文本”的哲学本义,这样可以有效区分相应的中西构念,如“中国式关系”与“西方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地进行该构念的变迁研究或中西对比研究。上述变迁研究或比较研究的最终结果将说明中国本土管理现象“是否独特”以及如何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理论。

  • 深圳青年创新解码:孵化场域、精神传承与内在动力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深圳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衍生出青年创新文化这一朝气蓬勃的文化样态。深圳青年创新文化是深圳文化内在逻辑的必然产物。具体来说,深圳多元融生的文化结构为青年创新文化提供了独有的孵化场域;古今、中西交汇的精神传承所熔铸的观念意识,成为深圳青年创新文化生长的“源代码”;而深圳文化的动态生成特性,则为其提供了求新求变的持续动力。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进路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机制,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动态演化的结果。从地理基底、族群熔炉、思想维度与制度传统四重路径切入,系统阐释“多元一体”格局的文明根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奠定了空间融合的基础,匈奴汉化、丝路互通等族群实践构建了文化互鉴的桥梁,儒释道思想的化合反应与“三教合一”的制度设计则塑造了价值共识的框架。而进一步揭示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共同体伦理的价值变,既是对“和而不同”文化基因的续,亦是对全球化时代治理逻辑的创造性回应。通过制度、文化、经济、社会、技术与教育等多维协同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出历史连续性与现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深层的文明参照。

  • 源与流:中国教育论略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7 合作期刊: 《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并以其内在融通和整体运化为学理骨架。基于“天人合一”观和生成论教学哲学“人文一体”观梳理中国教育文化基因,概有四种类型范畴:本原范畴“天、道、人”,确定人与教育存在的本源与归宿;基础范畴“生、性”,确立教育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潜能范畴“诚、德”,构成教育发现并化育人的内在潜能的合理性基础;操作性范畴“文、学、和、化、事”,展现独特的中国教育思想方法。不同类型基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逐层内外融通的整体结构。其内在逻辑可从“道法势术”四个层面分析:道层面“天、道、人”整体形化并借助于其他层面基因而证成自身的持存与意蕴;法层面“生、性”彰显证明道层面的基因,对其他基因发挥基础性支撑规范作用;势层面“诚、德”基于并反馈于道法层面基因,又助推并受助于术层面基因的展开和沉淀;术层面“文、学、和、化、事”彰显并回馈道法势逐层基因,构成中国教育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 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的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