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利公约》的国家实施和监测义务及我国的机制构建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2008年正式生效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作为21世纪以来联合国层面上的第一个国际人权公约,开创性地在公约第33条建构了国家层面的实施和监测机制。由于暂无先例可循,并且《公约》中并未明确如何监测这一公约实施和监测机制的设立,评估各缔约国机制有效性的机制也暂付阙如,使得各缔约国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机制搭建模式,值得研究与借鉴。从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两次对我国提交的公约实施情况报告的结论意见来看,我国的国家实施和监测机制建设尚存一定程度的不足,可以在参考委员会结论意见和其他缔约国机制搭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与协调机制、独立机制和残疾人及其代表组织的多元参与。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论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权利保护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25

    摘要:人工智能在科技助残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由此引发的处理规则不透明、偏见和歧视等问题也颇受关注。在残疾人权利保护领域,为了真正解决人工智能系统的快速扩散所引发的公平问题,残疾人群体必须成为解决方案的中心,主动参与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和算法规则的解释中,并且其隐私和敏感个人信息应得到充分保护。人工智能系统的部署和使用应避免对残疾人造成偏见和歧视,国家应确保法律、政策和标准落实《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条约义务;企业应通过对残疾人友好的系统设计实现用户的平等对待;残疾人群体主动参与,并从那些不属于人工智能“正常”版本的角度去校正人工智能。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丰富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格局、新理念、新动能、新模式。然而,目前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供给主体不足、供给质量欠佳、供给内容片面、供给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推动供给主体全员化;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供给质量精准化;深化内部质量保障,增强供给内容专业化;细化教育协同提质,促进供给方式优质化。

  • 按比例安排就业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D市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自诞生之日起, 政策执行偏差就一直存在。 本文以 D 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实践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 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 从政策执行主体角度探讨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问题。 研究发现: ①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表现为: 政府 “变通性” 执行政策、 残联 “选择性” 执行政策、 用人单位 “替代性” 执行政策; ②这些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是政策执行主体 “理性选择” 的产物。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受到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制约, 残联受到社会保障水平低和自身利益驱使的影响, 用人单位对成本 - 利益的理性计算和对残疾人的就业排斥, 以及残疾人短视经济理性下的合谋。 为了有效防治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本研究从政策直接执行主体和政策间接执行主体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 游目骋观通向“数字无障碍”:概念、标准和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研究通过探析数字无障碍概念,梳理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演进脉络,提出了数字时代残疾人权利保障的规范路径。传统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偏重于专门化、特殊化,与之对应的风险是极易形成相对封闭的“数据温室”或“数字孤岛”。数字无障碍的核心在于把“通用化设计”与“规范化标准”深度嵌入无障碍环境建设,从而跳脱信息无障碍的浅层逻辑,提升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水平。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未来有必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生成能力和精准感知服务,并前瞻性地通过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路径,逐步在主流产品及大众服务上普及无障碍选项或预设配套工具,最终实现“信息无障碍”向“数字无障碍”的全面转型。

  • 赋权理论视域下残疾女性技能化路径与机制——以江苏省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残疾女性技能化是新时代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工作之一,基于赋权理论解析残疾女性技能化的路径与机制,对于残疾女性融入社会和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以江苏省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为案例地,分析了赋权理论在提升残疾女性自我意识、增强能力以及实现技能化的重要作用及路径。研究发现:1)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政策支持一市场拓展一社会助力”的协同赋能模式,为残疾女性提供了从培训到就业的全链条支持,显著提升了残疾女性在传统工艺领域的专业技能,为残疾女性提供了“地方身份资本”,增强了这一群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独立性。2)技能化成果改变了残疾女性的社会身份,使该群体从边缘化的无业或低收入群体转变为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人土。3)技能化过程使残疾女性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能力,不仅扩展社会网络,增强其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使其自身的赋权成果得到优化,并且提高了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