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毛泽东多次赴民族地区调研,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由“自决”转向“区域自治”,将民族区域自治由理论带入实践,由局部地区推广至全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将发展经济视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显著改善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制定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团结奋斗,为推动各民族共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毛泽东从社会条件、制度保障、物质基础、科学思想、宏伟目标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奠基和开拓性贡献。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坚持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系统思维在民族工作中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及整体性推进,丰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路径。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系统实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策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系统方案等方面展示了系统思维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22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2024年5月,南非举行新一届国民议会和省级议会选举。非国大在国民议会选举中所得席位不到半数,失去单独执政资格,被迫与民主联盟和因卡塔自由党等组建民族团结政府。南非政党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化,从非国大一党单独执政向多党联合执政转变。南非政治发展呈现执政联盟与“进步党团”反对党联盟并立态势,且政党碎片化问题愈发凸显。非国大得票率大幅下滑是其党内纷争、腐败问题、经济社会治理效能下降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民族团结政府的建立为南非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契机,但其执政前景仍面临政权稳定性、施政协调和治理效能等方面的挑战。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08-12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型社会空间,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我国新媒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对新--旧媒体的运营特点和功能进行比较,讨论新媒体对培育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多面而复杂的影响,思考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端于基层,发展于基层,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近三十年来,中东部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尤为显著。长沙市 N 社区作为典型的城市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治理能力建设有机结合,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帮扶弱势群体、塑造家园文化、强化矛盾预防、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以及提高居民法治观念等六个方面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给新时代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以下路径参考:坚持协同治理,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加强文化认同,开拓团结进步新思路;创新宣传载体,传播民族团结新叙事。总结 N 社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0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思想家的中华民族观、毛泽东的民族理论为周恩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在理论层面,周恩来深化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丰富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思想、拓展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涵。在实践层面,周恩来从制度、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推进国民整体性塑造,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以民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立足人类命运与共立场促进世界民族互惠共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探讨了石榴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与价值,并分析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融合。研究从石榴籽精神的象征意义出发,揭示了其在历史上的传承与现代的指导意义。该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繁荣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团结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了如何利用石榴籽精神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共存,并实现共同繁荣。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石榴籽精神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指出其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全民富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展示了石榴籽精神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包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交流等方面。最后,提出了石榴籽精神的实践策略,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以及在改革开放中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弘扬石榴籽精神,可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为前提,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云南边疆M村存在多元民族,民族团结建设效果显著,是全国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其行动逻辑在于:党建嵌入式治理构造地域共同体,文化交流催生情感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以产业为载体构建经济共同体,以此实现多元民族团结和谐。M村基层社会治理在民族团结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产业为载体,以新乡贤为抓手,在场精英乡贤、不在场精英乡贤和在场平民乡贤三类精英治村对产业、制度和环境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承认个性的前提下对各民族共性的把握与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其意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方面,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即个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统一性、共同性即共性。从民族间个性和共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基础,共性统摄和支配着个性;个性是客观存在,共性是主流和历史趋势。各民族间的共性又通过共生、共识、共行、共利和共情加以体现和实现。其中,共生促成了共识,共识指向了共行,共行实现着共利,共利产生了共情,共利和共情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维护、巩固着共生、共识和共行。这“五共”的统一,共同支撑和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共”逻辑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性和个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然和应然、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和睦融居的核心之举、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繁荣的应有之义、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强国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易地搬迁社区仍存在政策制定与具体落实、经济发展与后续生计、文化适应与价值认同、交往障碍与后续治理、意识形态与境外势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政治为先,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政治之基;以共治为本,创新社区治理,筑牢治理之基;以发展为要,做优就业帮扶,筑牢物质之基;以文化为魂,增进文化认同,筑牢情感之基。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数智时代,随着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智能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智能算法通过信息整合、精准推送等技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使民族团结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能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受众中实现深度覆盖。与此同时,算法主导的传播体系也呈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去中心化”倾向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有所削弱;个性化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导致用户接触信息的同质化;“算法偏见”更是影响了民族团结内容的均衡传播。面对这些潜在风险,必须通过价值导向嵌入机制,将民族团结、社会共识等主流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逻辑;通过引入多样化推荐机制、动态权重调整、透明度提升等手段进行技术偏见规制;通过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增强受众的内容鉴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制度护航,从法律与伦理层面规范智能算法的设计和应用,确保算法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最终促进智能算法成为推动民族团结、构建民族共识的重要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全面助力。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部署。立法理念具有统御性的作用,立法之前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法的立法理念尤为重要。运用法律社会学的方法,将民族团结进步法置于社会团结发展的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理念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揽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指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安全指向、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展指向。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法律的调整对象,确立法律的调整方式,平衡立法的价值,匹配立法的规范资源,便能在理解立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其具体适用。在立法篇章层面,通过分置文化认同、共同繁荣、协同创建的原则及配套规则,立法理念将得以在制度层面实现。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新时代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探索有效的培养实践路径显得尤为关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历史、现实和实践三重逻辑。基于这三个维度,高校应以立体化课堂模式为依托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引领,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载体强化其内涵建设,以宣传阵地为平台加大其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荣誉感,增强“五个认同”。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成为彰显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的重要话题。工作流程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心声、独特属性赋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组织架构代表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这三点延伸属性将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予以勾勒。少数民族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和关键阵地。通过对作为国家级立法联系点中唯一一个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江县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考察,发现其对于促进毗邻地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共融、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民族地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工作方向,始终协调“五对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五大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两条征集渠道”,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新典范,以此来使基层立法联系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充分实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24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形态。这一时代命题出场得益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镜鉴于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借鉴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文明经验、发展于波澜壮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多维出场视阈赋予其丰富内涵,这一文明既是立足中国大地的文明,又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文明,既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文明,又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重道远,需要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的时空环境中汲取文化养分、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影响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在国内与国外的交流互鉴中夯实文明发展基础、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嵌共融中增进文化认同。通过多个维度发力,更好推进文化繁荣,文明复兴,为实现文化强国贡献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