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视域下的人—技伦理共同体探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在技术时代,伦理共同体的范畴超越人与物的界限实现了扩张。透过道德物化理论,人—技伦理共同体的雏形得以显现:在对技术调解现象及其道德意蕴的探讨中,道德成为人与技术共同参与的混合性事物,并产生了道德受动体、操作型道德能动体、功能型道德能动体和伦理型道德能动体的角色划分,从而构成了人—技伦理共同体的要素;在此基础上,人与技术围绕道德活动的相互作用搭建起了人—技伦理共同体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技术对人的道德调解与人对技术的道德介入;而通过结构运转,人—技伦理共同体将实现生命共存、利益共赢与人格共生三大功能,这不仅是人—技伦理共同体作为功能性共同体的核心特点,也构成了对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善的追求。

  • :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归因——卢卡奇“”思想局限与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卢卡奇在本国革命失败以后,提出从失败教训中重新认识俄国革命经验的要求,指出广大无产阶级深陷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有接受无产阶级意识,致使革命失败。他坚持只有把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劳动者思想的“物化”,才能同时达成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和重建无产阶级意识的目标。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没有将个人的意愿同无产阶级意识结合起来;其次,没有注意到革命实践是实现总体性的中介;最后,没有针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如何觉醒提出具体方法。但是,该思想在认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 ChatGPT视域下的知识限度与积极:从庄周出发的思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ChatGPT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自本自根”的世界模型。在其内部的神经网络之中,似乎存在一个道家所强调的道。然而,从《庄子·知北游》中的两段经典对话中我们获得的新启示是,ChatGPT所表达的那些可言说的知识未必是真实可靠的知识。同时,使用者与ChatGPT的对话往往会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臣服或对抗,而日常生活中的多人对话往往可以提供一种对结论的开放性。大模型的无限知识同样存在进一步的进化空间。与ChatGPT相比,GPT-4明显知道了自己知识的限度。目前的大模型框架更多是一种普遍性框架,其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通用性的解释,而进化的方向恰恰是要增加向量数据库。知识限度的意义就在于要回到多样性本身。人类对大模型的有待使用,最终会产生无待焦虑。换言之,当外在依赖变成内在依赖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无待焦虑。这种无待焦虑最终会演化为后人类焦虑。破除这些焦虑的关键,同样需要在庄周思想中挖掘。这种积极物化的关键是,放低身段,将自己置于一个与物平等的角度,向物学习,格物致知,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真人之境。从庄周丧我的角度可以更加接近物我两忘,其最终可能会帮助人类进入人机和谐相处的两行世界。

  • 智能时代青年的情感选择、问题及化解——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情感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当代青年情感日益呈现出“不爱”(Unloving)的倾向。作为新旧时代过渡阶段的情感选择,“不爱”并非对传统的“爱”的单纯否定,而是智能时代不断加剧的情感物化问题的复杂反映。一方面,智能技术在资本增殖的驱动下将触手延伸至人们的情感交往领域,使当代青年在智能社交平台像售卖商品一样“展示自己”“待价而沽”;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将人类情感还原为各种数据、算法所能抽象呈现的对象,制造出智能情感并用于人的情感交流,使频繁接触和使用情感智能体的青年群体日渐对智能技术产生依赖。当代青年情感交往方式从“人—人”向“人—物—人”的转变加剧了情感物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情感的工具化、虚假化和冷漠化等现象。为了克服智能技术对情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本真性的情感,有必要从技术与社会、人与技术以及人自身的角度厘清技术边界、加强情感交往、提高青年的情感能力。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关系的去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实践生成客观世界,知识建构人的思想行为;人也建构有利于自身的实践与知识。物化即人类活动的产品独立于人类、不受其控制,并制约后者的现象。近现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秩序和源自西方国际关系实践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作为“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继续塑造着当代国际关系,规制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选择和对外行为,限制了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权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既有国际关系实践与理论的被动接受者。本文分析了西方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及相关理论观点的缺陷,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提出指导国际关系未来发展的新构想与新准则,使开启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可能。

  • 道德:物的“道德”还是道德的“物”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物的“道德”是一般技术物在道德物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道德调节作用,即技术物通过设计者来实现价值负载,从而在使用语境中调节人类的行动;道德的“物”是指智能技术物可以有道德决策能力,能够主动做出符合道德决策的行动。道德物化理论认为人类与技术物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强调人类和技术物在道德决策中的共同作用,展现了人技共生的价值关系,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作共生。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道德物化将转向人技共生的价值关系,这意味着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已不再仅限于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我们不仅使用技术,同时也受到技术的塑造。人技共生价值关系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挑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论《资本论》的美学问题:如何破解“审美拜物教”之谜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审美拜物教”是研究《资本论》美学思想的重要问题。研究“审美拜物教”的主要任务是破解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秘密,而拜物教性质在于“物化”和“物象化”,故对前者秘密的揭示应分两步走。首先,“审美物化”是指美的属性在价值形式中成为价值对象性的外化表现和先验镜像,审美价值成为表征剩余的使用价值。其次,“审美物象化”指的是社会关系通过艺术/审美商品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价值关系一审美共通感一艺术/审美商品体系”是揭示其秘密的研究理路。对“审美拜物教”的研究,拓展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大学生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8 合作期刊: 《大学教育》

    摘要:生物化学作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部分知识、概念因抽象而难以被理解,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亟须开展教学改革。该研究以河南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是结合知识、能力与价值的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并引入分组讨论、问题导向教学、专家讲座等多元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研究还强调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风格、加强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开展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合作实践等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其职业发展奠定专业基础。

  • 标准·精细·反启蒙:中国式现代化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 21世纪前 20年对阅读推广的反思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摘要:提要:反思和经验是认识真理的二重手段。新世纪的阅读推广已经走过了20余年,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阅读推广,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地被反思和扬弃,才能让我们获得启迪、指导实践。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为认识工具,以读者业已产生的虚假需求、案例大赛如法炮制的伪个性化、数据商奉为圭桌的工具理性和物化意识、文化工业视域下阅读推广的反启蒙性为聚焦视域,揭示出新时代我国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读者和推广者注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