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法制管理控制与绩效——来自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环境管理控制系统是企业环境治理的制度性体系,对于提升企业环保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构建环境管理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以重污染行业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企业环境管理控制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环境管理控制对环境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法制环境对两者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在法制环境较好的地区,企业环境管理控制对于环境绩效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法制环境的正向调节效应更强。

  • 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将环境风险感知划分为事实感知、原因感知、损失感知和反应行为感知4个维度,根据苏皖两省83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维度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路径不同,反应行为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责任意识在环境风险感知影响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事实感知和原因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损失感知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责任意识产生间接影响;反应行为感知也可以通过责任意识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基于此,提出应加强环境认知教育、激发环境情感、培养责任意识,引导民众践行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以构建全民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 正义视角下的农村垃圾治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垃圾治理凸显了我国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基础设施供给和基本制度,反映了城乡之间的环境非正义关系,暴露出农村垃圾治理资源分配失衡、农村垃圾治理决策程序缺失以及农民承受的垃圾治理责任不公平的问题.防范农村垃圾污染的发生,必须将环境正义理念贯彻到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首先,通过健全农村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实现环境分配正义,消除治理工作中的制约瓶颈。其次,通过推进农村垃圾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决策程序合理化实现环境程序正义,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最后,通过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法治建设和农民环境权益保障实现环境矫正正义,确保农民享有适宜的人居环境。

  • 专门生态诉讼制度的法典构造

    分类: 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环境纠纷解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法典编纂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在环境法典中,有必要根据生态环境责任的特殊性需求、生态环境诉讼的功能承载需求、环境司法的发展需求,系统规定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该制度秉承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考量生态环境诉讼理论的新发展和环境司法改革的实践成果,发挥生态环境诉讼制度定分止争、权利维护和公共政策实施的功能。具体而言,专门生态环境诉讼制度的法典构造应遵循能动司法与合作司法运行理念,按照环境司法机构专门化、审理程序综合化、审判制度系统化、公益救济合作化的要求建构。在规则层面,着重考量不同环境诉讼之间的衔接、专门司法机构设置、管辖机制的优化、“多审合一”的实质化、专门证据规则的制定、替代性修复规则的明确、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确定、执行合作机制的确立等。

  • 标准法律效力再审视——以义务为基点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1-04

    摘要:当前学界主流话语认为,环境标准自身不具有法律规范效力,需要借助其他法律规范实现; 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公法和私法上具有不同的效力,“合规抗辩”不能起到阻却侵权的效力。以环境义务理论为基点重新审视环境标准法律效力问题,会发现主流话语秉承的仍是传统部门法权利本位的理念,缺乏对现有法律规定的反思和批判,自洽性和正当性受到质疑。当下,无论是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展现出突破主流观点束缚的倾向。以环境义务为基点重构环境标准的法律效力应区别不同主体进行,重构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

  • 供应链数字化能否促进企业责任履行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在数字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厘清供应链数字化赋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作用机制对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 ~ 202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 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通过增加环境信 息披露、缓解环境资源约束和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路径,显著促进了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市场竞争程度和媒体关注度较高、供应链集中度和高管绿色认知水平较低的样本中,供应链 数字化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应用对环境责任履行的治理机制,也为进 一步加快推行供应链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证据。

  • 论我国ESG信息披露的制度构建——基于企业合规视角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域外以及域内ESG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样态梳理,发现ESG环境信息披露在披露主体、内容、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根源都在于ESG环境信息披露合规性的缺失。为促进企业的自律监管和良性发展,我国ESG环境披露制度必须建立不同部门联合的环境信息披露准则,出台专门的企业环境合规管理指引,并且遵循国际标准本土化的路径,在合规改造过程中实现与我国环境保护以及其他领域法律规范的有效衔接。

  • 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关联研究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环境法将从单纯的淘汰落后生产力到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并举,并在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更加注重以促进绿色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生产力发展,以此践行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使命。这是环境法作为部门法,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应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重要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诠释。而在生态环境法典中将其落实为具体法律规定,将是我国环境法学界今后的任务。

  • 异质性规制与企业盈余信息质量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事件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导致环境规制持续升级。异质性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微观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文章以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显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盈余信息质量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在于融资约束、环保投资和媒体关注。隐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盈余信息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在于融资约束和媒体关注。异质性检验发现,上述抑制作用在低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风险较高的情况下更显著,上述促进作用在高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环境补贴和公众参与是影响企业盈余信息质量的主要环境规制。考虑盈余调整方向的检验结果显示,显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盈余信息质量的抑制作用在向上盈余调整的情况下越显著。2013年“大气十条”政策实施后,企业显著调高了可操纵应计利润。

  • 生态破坏型侵权的理论归属与类型划分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直以来,环境侵权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结构性缺失,表现在理论上以环境污染为中心的研究展开和实践中以污染应对为中心的制度实施,致使生态破坏型环境侵权归属不明、内涵不清,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以环境污染为认识论起点的思维惯性、基于生态破坏行为特殊性的理论迷惘以及受行政管制强势地位影响的认知误区。应在厘清生态破坏型侵权与环境污染型侵权差异性、与环境侵权本质法理一致性以及基于一致性衡量的差异性消解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破坏型环境侵权的理论归属。在其内部救济问题上,根据生态破坏行为致害机理的阶段性和损害对象的差异性,面向不同层面所涉及的多层次利益格局,将生态破坏型环境侵权划分为要素减损、功能退化、私权损害三个基本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救济思路,以实现对环境侵权现存结构性缺失的弥补与完善。

  • 合理性视角下企业的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解释水平的调节效应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深入了解消费者如何响应不同类型的环境活动是企业有效开展绿色营销的重要前提。文章引入解释水平理论,对制度理论研究中有关象征性环境活动和实质性环境活动的后果进行了充实和拓展。通过一项实验,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企业环境活动的反应会受到解释水平倾向的影响。相比低解释水平的消费者,高解释水平的消费者对象征性环境活动的环境合理性感知更高;在评价实质性环境活动时,这一差异并未出现。文章还发现,消费者的环境合理性感知在环境活动与解释水平的交互项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最后,研究探讨了结论的意义以及企业如何利用这一结论开展绿色营销。

  • 国际营商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进一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考察了营商硬环境和营商软环境对企业TFP影响的异同并进行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对中高收入国家企业、大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大的边际影响。因此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水平是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激发企业与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 史视野与清代陕南山地农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清代陕南山地垦殖的案例中,根据“环境应对”分析出玉米的引入使适应性利用山地环境更加可能,酿酒、饲猪的对策使建设性治理环境顺利进行。但“环境应对”分析法无法评判森林削减、水土流失、水患频仍以及社会环境扰动等农垦结果,也就难以实现环境史所重视的历史评价功能,故必须引入“环境理性”概念。在“环境理性”视角下,山地垦殖的结果被作为历史警示来郑重审视。“环境应对”与“环境理性”相结合的分析手法,是在经济史研究中完全实现环境史视野的有益路径。

  • 从历史学到党史学:中国共产党生态史研究刍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环境史是研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史。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史是党史和环境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焦点在于叙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重视和开展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史研究具有积极的学科和学术发展意义,既可有效推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又可强力支持党史学科建设,也能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雄厚的学理支撑,还能给生态文化教育提供历史资鉴。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要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史学者要加强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积极梳理研究现状、找寻新颖研究议题,重视人才培养和组织机构建设,壮大研究团队,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

  • 规制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实质性抑或策略性?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企业绿色专利研究数据库的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规制的典型代表,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法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总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这一效果主要通过促进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而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则受到抑制。通过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得到了验证。作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新环境保护法通过加大环保处罚力度、严格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和提高管理者环境关注度三个机制促进了企业总体绿色技术创新。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增强了新环境保护法对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而财务风险则增强了该法对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环境保护法对高治理水平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强,对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较弱。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企业绿色创新的实践参考。

  • 业绩考核对企业环保投资的驱动效应检验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环境责任履行缺位的困境。2019 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重新将环境业绩考核纳入分类考核体系,以促进企业环保投资,治理环境责任履行缺位。本文以此次修订为契机,运用沪深 A 股上市公司 2015 ~ 2020 年的经验数据,检验环境业绩考核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业绩考核能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考虑制度环境发现,当环境制度较好、媒体监督较强时,环境业绩考核更能促进企业环保投资。探索影响机制发现,环境业绩考核不仅能通过与高管薪酬和高管晋升挂钩来降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还能通过环境合法压力和资源获取激励来降低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环保投资。研究结论丰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缺位的治理机制研究,为政府健全环境业绩考核制度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 公益诉讼中的司法鉴定问题研究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指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借助具备环境科学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鉴定人员,利用现场踏勘和实验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涉及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且提供相应鉴定意见的活动。区别于传统司法鉴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涉及面广、技术难度较大、鉴定过程复杂,有待在法律层面予以进一步规范。近年来,中国陆续发布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探索和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持续强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两结合”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存在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未满足实践需要、鉴定意见证明力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规范、规范鉴定机构的准入和经营管理、加强鉴定意见的证明力、健全监管机制加以解决。中国应当构建健全、统一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标准体系,设立专门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以“生态+司法”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

  • 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政治资源配置

    分类: 政治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环境政治资源的稀缺与环境治理中问题的繁多而复杂之间的张力,亟需从环境政治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调节与均衡,从而助推政府运用有限的政治资源完成复杂、多样的环境治理目标。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环境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检验环境治理绩效的显性指标,需要结合环境问题的政治成本、环境意识与环境政治注意力等影响因素,厘清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与配置过程。在具体配置中,要以制度性资源与组织性资源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以社会感知性资源和群众行为性资源为着力点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同时将配置过程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环境治理生态的形成,提升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信任与认同。

  • 基于陆海统筹的环渤海湾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以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水环境污染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具体关系为目的,选取2011一2020年环渤海湾区三省两市的面板数据,引入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作为研究重点,旨在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下三次产业经济结构、海洋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一水质污染排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相关性更强,而第三产业与污染物排放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以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为主要指标,探究渤海湾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结果中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PSW)呈现“S”型,受特殊值影响较大,InPCODE、InPNH3-NE、InSO2E的EKC皆已达到顶点,InPNOxE的拟合结果也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环渤海湾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发展到EKC的“顶点后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补偿性越来越小。

  • 美国史的“混合转向”再评价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环境史研究出现了“混合转向”,它从自然观、生态学和环境主义诸方面挑战并深化了第一代环境史的理论基础,宣告了第二代环境史学者的到来,也令这一史学分支走向美国史学的中心。不过,这次“混合转向”也给环境史带来了是非和伦理标准的混乱。借助对“混合转向”的再评价,美国第三代环境史学者提出了新“转向”主张,试图重建与之前两代环境史学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