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环境税与城市绿色创新:基于创新水平与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环境税引导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4—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环境税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使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了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的辐射效应与汲取效应,探讨了环境税对城市间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结果表明,一方面,环境税的实施能显著提升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具有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异质性,主要影响渠道是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和创新环境改善。另一方面,环境税实施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产生显著影响,既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成果的外部溢出效应,也增强了城市对外部绿色创新成果的汲取效应,环境规制强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在其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环境税进一步强化了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城市、城市群中心区域城市,以及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的城市在绿色创新方面与外部的联系,并显著提升了非城市群城市接受外部绿色创新辐射的程度。本文从创新水平与空间关联角度为环境税的绿色创新效应补充新的研究视角,为绿色化、低碳化背景下各地区制定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的策略提供借鉴。

  • 中国农业净碳汇网络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论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净碳汇量,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农业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块模型和QAP模型剖析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特征、区域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净碳汇总体增长并呈现阶段性特征,2000一2010年增长较快,2011一2020年增速放缓。(2)农业净碳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关系。研究期内,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水平得到提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空间关联稳定性得到提升。具体来看,山东、河南、江苏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对稳定空间关系起到重要作用。(3)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农业净碳汇联系紧密。其中,板块一的内外联系紧密,为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板块四接受其他板块的溢出,为主受益板块,板块三则主要向外溢出,为净溢出板块。(4)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相邻的省份更容易产生空间关联,农用机械总动力亦显著强化了各省份的空间关联。

  • 我国城镇居民健康资本的省际差异与空间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准确测度各省区人均健康资本并识别其空间关联,对把握我国健康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联合国创建的健康资本账户核算方法,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S)及官方劳动力人口统计数据,兼顾个体偏好微观视角与空间关联宏观角度,集中考察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城镇居民健康资本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人均健康资本存量存在东高西低的省际差异,其增长速度缓慢且逐步降低;随着收入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资本的替代效应占据主导作用,且劳动者健康风险偏好与工资的关系随年龄变化,青年时期愿为获取高收入承担高健康风险,中老年时期则更注重控制与降低健康风险;健康资本在邻近地区存在较强的空间效应,其促进本地区收入增加,但对相邻地区收入有抑制效应。

  • 高成长企业网络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江苏省高成长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通过链锁网络模型构建城市间的企业网络,从企业布局、网络指数、空间关联层面,分析2018一2020年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网络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首先,江苏省高成长企业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性,苏州和南京汇聚了超七成的总部,而分支分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群且偏好省会城市。2018一2020年南京的总部数量涨势迅猛而苏州的增速放缓,苏北的总部经济崛起;企业分支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城市拓展。其次,江苏省各城市的高成长企业指数层级梯度分异,苏州和南京稳居第一、二位,两者差距缩小。2018一2020年苏州的高成长企业指数呈倒U形发展;南京保持稳健涨势,城市首位度提升;镇江和盐城则断崖式下跌;疫情后江苏省省内差距增大,瞪羚企业受疫情冲击最大,而(培育)独角兽企业迎来新发展;贡献度最高的产业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网络呈现加密和拓展格局,由单核向双核、由沿海向内陆发展。但省内的网络关联较为稀疏且由南向北递减,全域一体化有待深化。针对此,研究从优化企业布局、统筹区域发展、加强省内联系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生态富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和富民两个维度,构建包含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居民收入、居民文化、居民教育、居民医疗、居民就业创业七个二级指标的生态富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3一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地区)的生态富民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生态富民水平动态演进和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从生态富民水平变化趋势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整体较低但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2013一2018年增速较慢,2019一2022年增速不断加快,生态、富民两个维度的得分均在不断提升;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生态富民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高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中西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和省份间差距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不断减弱,省份间差距逐渐拉大;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扩大,中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缩小,西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始终比较严重,省份间差距变化不明显。从空间关联看,我国各省份生态富民水平空间关联特征显著,东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高”的H-H类型,中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或空间关联性“单低”的L-H或H-L类型,西部省份大多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低”的L-L类型,且大多数省份空间关联类型比较稳定。因此,应打通绿色转化通道,助力生态富民水平提升;打造模块化生态富民模式,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提高生态富民空间关联水平,夯实区域生态存量。

  • 基于省际维度的中国数字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以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发展环境及创新能力为一级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熵权法测度中国各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各省市之间的数字经济辐射及依存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网络的整体和局部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且数字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逐年提高,但各省市间关联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且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多点突出,局部失衡”的状况;各地区数字经济集群特点不同,数字经济联系多发生在经济集群内部,集群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 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能够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为评估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实证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具有促进作用;分地区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不显著;分农村基础设施种类来看,经济类基础设施和社会类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正向效应均显著,但经济类基础设施的促进效果更明显。(2)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推动产业融合。(3)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农村基础设施对本地区产业融合具有正向效应,对周边地区产业融合具有负向效应。因此,为推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政府应加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因地制宜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地区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 数字经济网络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发展不仅是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更是重塑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在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下,研究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发展如何影响减污降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城市网络视角,以2011一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为样本,在考察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对减污降碳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中心一边缘”的网络形态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污染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与减污降碳协同水平都有所改善。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且兼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该结论在采用外生政策冲击、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集聚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对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以及数字经济政策试点地区的减污、降碳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更加突出。研究结论为实现减污降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引导。

  • 中国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及影响因素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促进数字要素流通和资源互补,能有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设计了数字经济五维综合评价体系,测算2010一2022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更快。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各省份联系紧密,数字资源和要素互通可达,表现出显著的地理集聚性、空间通达性和分布非均衡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扮演数字经济发展“引擎”、数字经济发展“受益”和数字资源“输出”的角色。分维度和分时段来看,地区数字经济格局呈现不同的动态演进特征,空间关联网络不断重构,稳定性和复杂度不断提升,各地区联系渐趋紧密,数字要素流动渐趋通达,网络地位渐趋平等化,网络集群效应日益减弱,数字经济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地理距离较远、经济增长差异较大、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均会减弱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但不同时段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联系的关键因素不同。

  • 数字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交互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把握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实体经济发展交互关系,有助于把握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2011一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测算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探究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快速,但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扩散的演化趋势;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日趋复杂,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中心的极核式扩散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具有明显的东密西疏特征;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呈上升态势,网络效率呈下降态势,数字经济空间流动性不断提升,网络结构稳定性不断增强,表现出溢出效应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表现出受益效应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以及华中等地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强度提高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邻近省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强度提高对本省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具有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相比于第一、第三产业,邻近省份第二产业发展与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的交互作用最为突出。因此,应建立区域协同机制,提高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以全局视角推动数字化;重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平衡性,发挥重点区域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数字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借助自身区位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资源跨区域流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 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网络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研究对象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及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0—2020年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和关联特征,并分析了各城市群内部的动力传导机制。主要结论有:(1)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程度都不高;(2)长三角城市群拥有最为完整的板块分布,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板块分布分别为双溢出双受益、三溢出一受益;(3)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增长原动力为“资本溢出型”,而珠三角城市群的增长原动力为“劳动溢出型”。

  • 我国数字经济监管的区域差异及网络结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完善数字经济监管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监管基础、监管效率、监管强度与监管潜力4个维度构建评价数字经济监管水平的指标体系后,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2017一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监管水平及区域差异特征,应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探索数字经济监管的空间关联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监管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提升的最主要原因并非监管强度,而是监管潜力与监管效率;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监管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南方地区数字经济监管水平优于北方地区。数字经济监管的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趋势,且区域内差异明显。分维度而言,监管潜力差距最大,监管强度差异最小。数字经济监管具有较强的网络特征,且省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网络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网络的控制力较强,均从其他地区获得了较高的数字经济监管关联性收益,而南方地区也发挥了较大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数字经济监管发展。基于此,提出充分挖掘并释放数字经济监管潜力、尽快提升数字经济监管效率、避免将“数字鸿沟”发展为“监管鸿沟”以及加强数字经济监管的空间关联4方面的优化路径。

  • 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网络结构及驱动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异特征,且南北方向共同富裕水平优化均衡程度高于东西方向。②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化、多线程与稠密化的特征,空间关联流动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在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控制和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对外辐射与空间溢出,而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小,处于边缘位置,难以控制和影响其他地区。③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共同驱动着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优化与演进。

  • 基于网约车出行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识别

    分类: 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乡镇街道尺度的流空间视角,利用网约车出发地一目的地(OD)出行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别对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基于网约车流的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具有空间依赖性和层级特征,网络关联强度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耦合;2)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形成南部发展均衡性高,北部单点发展能力强的格局;3)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在乡镇街道与城市尺度上呈一定差异,部分交通网络中的高层级乡镇街道在城市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4)乡镇街道间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活力、城市建设水平、行政区划归属和地理区位差异对乡镇街道间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行政区划归属差异影响最重要。

  • 数字经济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究数字经济对旅游绿色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呈东部沿海省份的右旋转90度“T”型演变格局,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中南—西南部省份连片组团的演变格局,二者演变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数字经济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直接和负向溢出影响,东部地区、高互联网普及率省份受正向直接和负向溢出影响最明显,而低节能减排省份受负向溢出影响最明显。(3)数字经济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直接和负向溢出影响,两种中介路径抵消掉部分“数字隔离”的负向溢出影响,但仍无法打破“以邻为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