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摘要:“大思政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借助系统性的思想与方法将相关要素集聚起来、协同发 力。 在“大思政课”系统中,相关主体不仅要各自动起来,也要达成有机联系,形成“动态调整+系统 优化”的整体协作效应。 将系统思想、方法转化为具象性的实践路径是思政课建设打破孤立模式和 封闭系统的关键。 在此方面,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探索提供了以下启示:一是善用 “我们”,做好改革的接力与借力;二是强化融合,在整合、协作的基础上系统发力;三是聚焦盲点,深 化融合机制建设。 “大思政课”在未来一段时期需关注融合机制建设,聚焦“大思政课”运行中反馈 的问题、难点和盲点,在“如何融”“哪方面融” “融得如何”上进行可操作的流程设计,引领多方主体 进一步打造形成融合发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坚持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系统思维在民族工作中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及整体性推进,丰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路径。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系统实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策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系统方案等方面展示了系统思维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1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涵盖多维要素的复杂社会系统,基于系统思维探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推动高校科学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题中之义。在系统思维研究范式中发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奠基性、靶向性、全局性、开放性特征。在奠基性思考层面,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经验借鉴等为指导,系统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生成、历史生成与现实生成。在靶向性目标层面,以系统存量、变量、增量的三维贯通为基础,构建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为核心要素的目标体系。在全局性谋划层面,以管理机制、教学机制、反馈机制为着力点,在各子系统稳序运行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融入。在开放性交互层面,遵循系统熵增减的客观规律,以数字化教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的交流交互交融,推进系统整体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20
摘要:新《巡视工作条例》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优化了巡视职责的分配,实现了横向、纵向以及公私间监督力量的整合。系统思维在中国共产党体系思维的引导下、党内治理复杂性的催化下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需求下而出场。适用于巡视职责分配的系统思维需要特定条件支撑,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党建观念、健全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从系统思维来看,后续应注重多主体参与和全过程协同,细化巡察工作职责,不断加强公私部门之间的协作,以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引导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企业也纷纷将数字化转型提高到战略层级,开启数字化转型,高标准、高要求配套推进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梳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剖析现状和问题,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坚持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共享思维三条路径,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助力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07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我们党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认识,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战略定力。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深入理解健全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对于深化理论探讨和有效推进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内涵及要求,深入剖析了这一体系的要素结构及运行特征;并从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监管体系、制度体系与责任体系五方面,详细探讨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且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宽容、环保的良好秩序。涉外法治的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跨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国家在跨境立法、执法、司法、促进守法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充实法律的工具箱,依法进行国际维权。第二,国际法治合作和制度竞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其法治化水平和正当性程度。第三,提升国家的法治话语和叙述的水平,通过法治方式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展示中国作为法治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使中国理念与行动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且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宽容、环保的良好秩序。涉外法治的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跨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国家在跨境立法、执法、司法、促进守法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充实法律的工具箱,依法进行国际维权。第二,国际法治合作和制度竞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其法治化水平和正当性程度。第三,提升国家的法治话语和叙述的水平,通过法治方式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展示中国作为法治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使中国理念与行动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